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把“健康教育放在首位”的理论初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24日
作者:孙立华     来源:武警青海省总队幼儿园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再次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键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幼儿园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中,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就是增强体质,发展动作,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虚弱现象。”从唯物主义哲学观来分析,人的身体与心理是一个统一体,身体和心理并非两个不同的实际存在体,而是属于一个实体的两个方面。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健全与否,又直接影响身体的健康。从人体的整体性来看,身心是很难截然分开的。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生命体,它表现为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运动、感觉等种种生理现象,它的发展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维持着生命的活动,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发展。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一个民族的繁荣,首先取决于全民族的强健体魄,同样,心智的开发也是与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相联系的。身体是心智的基础,旺盛的、活泼的精神促进着健康的身心发展,身体的虚弱多病决不会孕育出超常的智慧,即使有,也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适立社会的变化而独立存在于世。
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的最初是作为一类生物与其他生物一样,平等地接受大自然“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竞争的。农业经济时代,人类基本生活在充满自然物质的空间里,工业经济时代,人类开始生活在人工的特质环境中,逐渐脱离了优胜劣汰的残酷的自然选择,在当今生存环境越来越舒适的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空间渐渐异化,人们几乎用不着让自身去适应自然条件,发达的科技手段已经极大的消弭了自然适应与人体适应之间的鸿沟了,但是,人类为了这种舒适付出的代价却是身心的弱化和精神的孱弱。因此,人在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健康,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健康教育是终身健康教育的奠基阶段,应“放在首位”。因此,幼儿园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以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幼儿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幼儿对健康与卫生常识的认知水平,培养幼儿健康行为和保健能力,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增强幼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最终使幼儿获得独立生活的自由和能力。
那么,怎样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呢?

       -、转变健康教育观念
       传统的健康教育观认为,健康就是体格健壮,无病。而新的健康教育观认为,幼儿不仅要身体健壮,发育匀称,而且要心理稳定、情绪愉快、乐观主动、坚强勇敢、精力充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与自理、自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等。

      过去我们认为无病,就是身体没有产生症状和体征的异常或心理变化的异常。现代健康观认为,除无病状况外,还有处于健康与不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身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经过不断的量变处于“亚健康状态”,最后由一定的量变发展质变,出现疾病,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了解,发现临界“亚健康状态”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幼儿,并给予他们及时有效地健康教育。

      二、为幼儿创设健康的精神环境
      幼儿不是依附于成人的个体,不是成人智慧的被动接受者,每个幼儿在性格、爱好、需要各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并倾听幼儿诉说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允许孩子“不可思议”的想象和创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睿智的提出“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即解放幼儿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目的就在于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富有创造激情的环境,而这种环境首先是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精神环境。他还提出,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还必须给予幼儿丰富的营养。他认为,幼儿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激发起孩子高度的创造力。总之,幼儿的身体健康是一切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此外,满足幼儿寻求保护与自卫的需要,满足游戏及活动的需要。

      三、健康教育应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在入园、进餐、盥洗、入厕、睡眠、游戏、效游、外出等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我们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幼儿关于健康与卫生知识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各领域教育中,教育内容没有绝对地划分,只是侧重点不同,健康教育的渗透应放在教育的首位。如在电、燃烧等科学实验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急救方法;在画画、看书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手眼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语言活动中,通过儿歌、故事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质、以及自救的办法;通过数学活动认识我们身体的四肢、五官等;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由表现、想象、创造,大胆表达情感、想法;在体育活动中,不仅锻炼幼儿身体,还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安全意识和积极、乐观、自信的情绪。总之,把健康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是回归幼儿生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四、不断研究、反思健康教育的教育价值
      在健康教育中,我们要不断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科学地从各个方面促进幼儿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发展?研究幼儿健康与不健康行为的一般规律的表现是什么?研究成人保护与幼儿自立、自理之间关系,不断反思我们的健康教育目标是否真正促进了幼儿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发展的要求?怎样制定符合本园、本班幼儿健康状况的教育目标。让健康教育在反思中得到加强,让幼儿在反思中的健康教育下得到哺育和发展。

       五、指导家长成为健康教育的合作者
      陈鹤琴先生说:“人类动作的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幼年养成的。”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创造教育时也强调,只有日常行为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促进意识向上飞跃,激发幼儿产生高级的思虑追求。他们的这些真知灼见,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21世纪需要的就是身心健康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指导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正确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饮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依幼儿的冷热感受穿合适的衣服,不要穿得太厚或太薄,也不要经常给幼儿服药、打针。加强锻炼是增强幼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要指导家长在关心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人自己必须要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给幼儿树立一个健康的形象。在家庭中营造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幼儿“顺其自然”的健康成长。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