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对在园幼儿家庭游戏小组活动的评价

发布日期:2011年07月23日
作者:张爱琴     来源: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在幼儿教育领域中,游戏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是幼儿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我国在1989年试行、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明确规定了游戏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幼儿园游戏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应拓展到家庭和社区,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帮助。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同时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宁夏银川市第四幼儿园园长马丽主持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课题《组织在园幼儿家庭成立家庭游戏小组的策略研究》。在三次家庭游戏小组活动中,我以自己的孩子为个案对象进行田野观察,撰写田野日志进行“深描”,并采取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小杰游戏前后、在家和在园行为进行对比,进而透视幼儿园在园幼儿家庭游戏小组活动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以期和幼儿园老师共同协作探索适合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

      一、在园幼儿家庭游戏小组活动实施情况及个案分析
    (一)幼儿园情况简介
     宁夏银川市第四幼儿园创建于1988年,是自治区首批示范幼儿园,是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局主管的中型全日制幼儿园,2005年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多年来,幼儿园以促进孩子们自由、和谐、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目标,紧紧凝聚着全体员工的心。银川市第四幼儿园小(1)班现有幼儿43名,其中男孩25名,女孩18名。

     (二)个案对象情况概述
     小杰,男,生于2005年12月5日。于2009年3月1日入园。在进入银川市第四幼儿园以前,基本特点是:记忆力很强,喜欢室外活动,喜欢看书,但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不善于在公共场合表现自己,性格比较偏激、易怒,且有较强的攻击倾向。进入幼儿园两个月后,能够非常自然、坦率的与人相处,性格也渐趋温和。

     (三)家庭游戏小组活动实施情况及个案分析
      开学第一周,幼儿园领导和老师以家长会的形式向各位家长介绍了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及实施计划,家长填写了《幼儿家庭成长环境及社会适应性的前期调查问卷》。参与了三次游戏活动。

      第一次活动: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晴   幼儿园二楼会议室
      第一次活动由全体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排成队向家长们表演节目《我上幼儿园》和《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大多数孩子能够配合老师完成上述活动,女孩子比男孩子效果更好一些。活动开始时,小杰站在队伍里不唱也不跳,一心只想溜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两首儿歌他都不会唱。主要原因是小杰刚入幼儿园,尚处于适应期,具有一定的分离焦虑,在这段时间对其教育的重点是适应集体生活。

      第二个环节是由翁老师示范,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手指游戏《五只小鸭》。在这个环节里,大多数小朋友都能跟着老师一起做手指游戏,但小杰还是不动,他的注意力仍然在爸爸妈妈身上。与第一个环节不同的是,到了台下小杰悄悄给妈妈教手指游戏的儿歌,小杰对手指游戏比较感游戏,但对其它活动没有积极的反应。

      第三个环节是《找妈妈》。小朋友回到爸爸妈妈身边,观察妈妈的鞋子,然后妈妈们躲在帘子后面,伸出脚,让小朋友找自己的妈妈,旨在通过亲子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小杰回到妈妈身边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观察妈妈鞋子的特点,很快就找到了妈妈,老师奖励小朋友每人一个棒棒糖,小杰非常高兴,在后面的活动中,小杰逐渐参与到活动中,进而证明了积极的评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强化作用。

      第四个环节是爸爸和宝宝打扮妈妈,目的在于锻炼家庭集体活动中父母与孩子的协调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大多数家庭能按照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但也有些家长是自己完成任务,孩子没有参与到活动中。小杰因受第三环节的激励,在这一环节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帮妈妈拿了几次装饰物,还亲自帮妈妈戴花环。

      第二次活动: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晴     小(1)班教室
   第二次活动是以小组进行的。小杰和其它九位小朋友组成一组在小(1)班教室进行活动。

   第一个环节是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表演事先准备好的自我介绍活动。基本要求是:以唱歌、跳舞或讲话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庭,通过活动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这一环节进行得不是十分顺利,许多孩子不能积极配合父母及老师的活动。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六号家庭,小女孩和妈妈表演了一个舞蹈,妈妈用手机播放音乐,孩子伴着音乐表演,小女孩非常大方且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天赋。小杰在这一环节中是将《我有一个好爸爸》和《世上只有妈妈好》两首歌连起来,中间夹一些自我介绍性的语言,歌曲都是他以前会唱的,难度不大,重点在于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在公众场合的自信心。节目刚开始小杰的声音比较小,但还是能按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到了中间时,小杰开始乱跑,不愿意表演下去,在妈妈的鼓励下,小杰最后还是坚持把节目表演完,并向大家行礼。

    第二个环节是让小朋友听音乐,按口令做动作。第三个环节是老师发口令,小朋友做动作,目的都在于锻炼小朋友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在这两个环节中,小朋友们都完成得很好,小杰有一小段时间没有集中注意力,但从整体活动情况来讲,他已经融入班集体,非常自然地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

    在活动结束时,张老师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个小红点,奖励跳舞的小女孩一个小贴画,这是小杰第一次在幼儿园得到小红点,小杰问妈妈:“老师为什么要在我的头上贴这个呀?”妈妈说:“因为你今天做得很好!不信你去问问老师。”没等妈妈说完,小杰已抱住张老师的脖子开始问。张老师是分院早教中心的老师,小杰能这么快和老师亲密相处完全出乎妈妈的意料之外,也充分说明小杰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的进步,孩子基本克服了在与他人接触中的交往障碍。

      第三活动: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晴     银川市中山公园
      第三次活动是一次室外活动,选择在中山公园,由小(1)班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前教师要求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做风车,后将小朋友随机分为红队、粉队、绿队和黄队,且以胳膊上系的丝带为标志,小杰是粉队成员。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小朋友和父母站在一起唱《HELLO》歌,家长们只是小幅度的活动了几下。小杰跟不上节奏,只是象征性的动了几下。但这次小杰不唱歌与第一次不唱歌的性质有本质区别,这次他不唱歌并不是因为他不会唱,而是因为他在做动作的时候就忘记唱歌,唱歌时就不能做动作,不能有效地将两者协调起来,他喜欢观察老师的动作。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按组展示自己的风车,一些小朋友是爷爷奶奶陪伴的。有个小朋友的风车,在展示时已损坏,小朋友的奶奶提出要借小杰的一个风车去展示一下,爸爸妈妈征求了小杰的意见后,把风车借给小朋友,虽然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情,但对于培养独生子女乐于助人、学会分享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之后,小朋友送给小杰两张小贴画,小杰在自己的展示活动中高兴得手舞足蹈,孩子的信心和力量培增。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爸爸、妈妈用手搭成小轿子让小朋友做在里面,分组将风车插在指定的位置上,目的在于锻炼家庭成员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由于一些孩子只有一位家长参加活动,几位幼儿园老师临时充当家长,争取让每一位孩子体验游戏的快乐。小杰在这一环节中非常顺利地完成了活动任务。

    活动的第四个环节是让小朋友按照指定路线踩盘、套圈、浇花。这个活动女孩子慢一些,但出错的机率比男孩子少。小杰第一次套了绿队的圈、浇了绿队的花,第二次慢一些,虽套了绿队的圈,但还是浇了粉队的花,做得不是很好,但总是在进步。

       总体而言,这三次活动进行得比较成功,主题明确、目标全面、准备充分,且对家长素质的提高、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园幼儿家庭游戏小组活动的功能及评价
     (一)协调教育合力,增进教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沟通
      社会是一个大的系统,教育是这一系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儿童的发展受到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发展,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协调好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儿童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在不同的家庭文化与幼儿园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形成教育合力。银川市第四幼儿园的家庭游戏小组系列活动为家长与教师之间进一步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对孩子往往比较溺爱,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区,家庭游戏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促使家长主动学习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的有机衔接。同时,在活动中,家长们也观察到幼儿教师工作的艰辛,对幼儿教师多了一份理解和感激,如在第三次活动中,看到老师们为了给每一个孩子参与的机会,几次与家长合作“搭轿子”,累得满头大汗,家长们对老师的工作更加支持,在活动结束后,许多家长都主动帮助老师整理活动场地,用行动描绘着真正的和谐之音。

     (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游戏是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不断建构自身经验、交流经验,实现经验互补,有效推动幼儿思维活动的“去中心化”过程。银川市第四幼儿园在园儿童家庭游戏小组的活动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为幼儿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第一次活动中的《找妈妈》环节通过认识和观察妈妈的鞋子来培养儿童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力;第二次活动中的自我介绍环节有利于锻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个案对象小杰通过这几次活动后,已基本掌握自我介绍的基本信息,且在活动中由最初的胆怯转变为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分享,孩子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得到了满足。当然,孩子的进步并不单纯是这几次家庭游戏小组活动的结果,还与幼儿园教师平时的工作和努力密切相关,但家园游戏小组活动确实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让孩子与家长交流的平台。

     (三)有利于家长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
      社会的急速发展,在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使许多家庭面临沟通不足的危机,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许多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一些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个案对象小杰也不例外。通过家庭游戏小组这样的活动,平时忙碌的父母在自身放松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孩子的发展往往呈现两面性,其在家与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距,家长往往看到的只是孩子在家里表现出来的一个方面,对于在其它场合的表现了解的比较少。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其优点和不足,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有效的强化或修正,与幼儿园教育衔接起来,比如小杰在第一次活动中没有学会幼儿园的两首歌,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压力,爸爸妈妈回来后从网上下载歌曲反复播放,目的在于让孩子与大的班集体融为一体;小杰喜欢手指游戏,爸爸妈妈会经常让小杰扮演老师给爸爸妈妈教。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每个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都有各自的利弊,但最重要的是要对孩子有信心,不要总拿某个孩子的不足和别人孩子的优点比,而是要看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闪光点,哪怕只有一小步。

      三、关于在园幼儿家庭游戏小组活动的建议
    (一)活动内容和目的的连贯性
      项目推动下的幼儿园游戏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主题鲜明,且具有较强的连续性。银川市第四幼儿园的三次家庭小组活动各环节间基本上都能较好的衔接。如第三次活动的主题是通过做“风车”来培养孩子诸方面的能力,“风车展示”、“搭轿子”、“插花”等活动的开展都围绕风车展开,且都由家庭成员一起参与完成,活动内各环节间衔接比较紧密,但三次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太强,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制定一个总目标,也就是此课题的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细化为若干分目标,形成一个目标系统或目标网络,每次活动的开展围绕一个分目标进行,各级目标之间紧密衔接,这样全部活动做下来以后,总目标也就达成了。

     (二)游戏活动评价的有效性
       游戏活动中的有效评价对于幼儿的后续行为具有积级的强化和修正功能。问题在于如何掌握评价标准?银川市第四幼儿园的老师们每次在活动中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予以鼓励,刺激和强化其行为观念,如第一次和第三次活动中老师们奖励小朋友棒棒糖,第二次活动中老师奖给小朋友小贴画,是对幼儿行为的及时反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正确行为观念的养成。但在第二次活动中,评价过程存在一个小问题,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介绍“我的家庭”,而六号家庭小女孩跳的是独舞,她的妈妈播放音乐,也没有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老师为了鼓励小女孩的突出表现奖给她一个贴画,其它孩子是小红点。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讲,小女孩子为了这个节目肯定在家里准备了很长时间,适当的奖励是对其个人努力的肯定;但若从活动本身来看,这个家庭的节目不太切合主题,老师刻意的区别奖励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评价标准之上。如果一起参加活动的孩子提出质疑的话,这样的评价势必会误导家长和幼儿。幼儿时期的一次活动甚至是一句话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看来也许非常重要。有时我也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世界。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实质并不是要从形式上让所有老师和家长都蹲着和孩子交流,而是指从理念上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三)游戏活动中性别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意在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幼儿游戏活动来说,就是要在承认和尊重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使游戏活动的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就银川市第四幼儿园的在园幼儿家庭游戏小组活动来讲,整体上符合三至四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但是活动过程中我观察到男孩子与女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唱歌、跳舞这些活动上男孩子明显弱于女孩子,在第一次和第三次活动中都有唱歌的环节,男孩子大多站立不动,这不是个别表现,而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小群体现象。因此,在进行这方面教育时,老师可以采取一些调动小男孩积极性的措施,或者在教学方式和进度上区别对待小男孩和小女孩。

      (四)有效利用乡土资源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社学家费孝通指出乡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乡土社会和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节约活动开支,减轻幼儿园的经济负担,还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银川市第四幼儿园在家庭游戏小组活动中有意识的利用了一些乡土资源,如第二次活动中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庭,第三次活动带孩子们到幼儿园附近的中山公园开展活动等都是对社区资源的利用。比较可惜的是第三次活动虽然在中山公园进行,但只是利用了中山公园的场地而已,并没有进一步开发中山公园中的特色资源。比如说这次活动的主题是“风车”,中山公园中有许多卖风车的小摊,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见什么都想要,老师和家长可以借这一机会给幼儿上一堂道德教育课。家、幼儿园、社区、家乡、祖国,层层递进,通过这样的乡土教育,必定会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