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21日
作者:裴亚玮     来源:兰州军区68002部队幼儿园

   美术教育是幼儿最好的启蒙教育,对幼儿来讲,美术活动是欢畅舒心、变化莫测的操作活动,它使幼儿在获得一定感受和体验中表现美感,表达情感,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平静、愉悦的审美活动。幼儿通过美术活动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培养了其耐心专注、细心观察等良好的品质。然而,在现实中,成人运用的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却阻碍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怎样使幼儿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从而进行自主、主动地学习呢?我想到了赏识教育。

   赏识是指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他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干起事来有劲。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此,赏识教育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激发与鼓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其根本内涵是激发与鼓励,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当然它同时还包含发现缺点,指导纠正。有了赏识,才有利于教师去研究、挖掘幼儿的潜能;有了赏识,幼儿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挫败困难的决心。

   幼儿阶段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赏识教育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激发孩子内心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将“你能行的环境”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而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为孩子的成功感,种下自信的种子,这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

    一、贵在发现,善用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胡涂乱抹什么呀!画得一点儿也不象,难看死了!”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否定会影响同伴对他的看法,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表现”对绘画产生抵触情绪,不敢动笔,甚至不愿参与美术活动,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应切忌大声呵斥,委婉而富有启发性的语气,既能帮助幼儿纠正错误,又能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使他们在教师的态度中敏锐地感到爱与信任,从而充满自信。

   世界著名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位幼儿,发现其闪光点,并以积极的态度去欣赏、接受和喜爱幼儿,不失时机地为孩子的点滴进步喝彩。例如,从孩子第一条歪歪扭扭的线条、第一个不太圆的泡泡开始,分享他的成功,报着赏识的心态。想想当听到宝宝咿咿呀呀的说话声,爸爸妈妈异乎寻常的兴奋和惊讶,夸张的表情和动作,都会使孩子倍受鼓舞,一遍又一遍不停地练习。

   由此可见,鼓励是一种良性的心理引导,他可以引导孩子从画得不好走向画得好;鼓励更是一种动力,他可以使幼儿作画的兴趣永远有一种前进的动力。

   二、善待过错,正确评价
    1、善待幼儿的过错
   “老师!XXX把墨打翻了!”孩子的呼喊引来了教师,而教师竟从孩子无意的过错中发现,墨汁在宣纸上随意流淌,变成了一顶可爱的帽子,泼墨画由此而来。老师没有断然训斥这名幼儿,调侃的语气中流露出对她的肯定“哇!好有创意呀!”,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眼神由刚才的害怕逐渐明朗起来,教师轻轻的在她耳边说“下次注意一点,好吗?”幼儿无意的过失也许能引发新的创意,给他理解和宽容,会像一屡清风抚慰幼儿的心田。

   2、正确看待幼儿的美术“作品”。
   幼儿绘画活动本身是孩子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他们画画只是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幅作品,他们用画儿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欢乐的心绪和事物。有的老师或家长,面对孩子的画,仅仅以“好看不好看、均匀不均匀”为标准,有时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积极性,一幅看似零乱的画,其实也反映出孩子的内心世界,艺术有各种各样的风格。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发现不同的美。所以,完整是一种美,残缺也是一种美;丰满是一种美,单纯也是一种美;清晰是一种美,朦胧也是一种美;整齐是一种美,潇洒、杂乱也是一种美。为什么说孩子的画往往和大师有相似之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作为教师,我们应做到不轻易地对孩子说“不”,当我们真正了解了孩子的童心世界,就会发现最优秀、最有创意的原来就是孩子的那份洒脱和不完美!

    3、关注幼儿的细微创新
   在美术活动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关注变化大的、成绩突出的、效果明显的、活泼聪明的……,给他们以最多的赏识,而这类孩子通常都只是占有少数,而多数的孩子他们或成绩不突出、不太活泼、机智,他们也在努力,也在进步,但却因为默默无闻而被老师忽略,同样是剪圆,出色的孩子凭借自己的技能画完后一个个剪下来,剪得光滑、整齐,受到了教师的表扬,而另一个孩子运用了折叠的方法,一次就剪了十个圆片,这难道不值得表扬吗?可是恰恰因为他的圆不太标准亦或只是一个细微表现,没有得到教师关注,因此而闷闷不乐,反之,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那个孩子很有创新的方法大加赞赏,我相信,由此而产生的自信将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不要忽视孩子细微的变化,因为细微处有进步、细微处有创新。

    三、自赏互赏,相互结合
    自信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悦纳自我,对自己赏识是自信的基础。事实证明,只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的状态下,人的潜在能力才得以发挥出来。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学会说“我很棒!”,这是自赏的关键。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内向、胆小的孩子不敢画甚至画好了也会用胳膊紧紧地捂住,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无非是害怕自己画得不够好,让别人笑话,“要战胜别人,首先得战胜自己”,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关心、爱护、鼓励他们,要把“大成功”化为若干个“小成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这里,老师语言的提示和暗示对孩子的美术活动有着关键的导向作用,例如:“你画得小兔真漂亮!”“你想得真好!”,而教师的这些导向性的话语,更能激发孩子们的互赏,在群体赏识的作用下,孩子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的价值。

     四、善于反思,不断改进
  “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这是赏识教育的基本观念。当孩子们在活动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静下心来,先问问自己“哪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是太难了?”例如:在用布进行蜡染的活动中,要求孩子们先用剪刀剪出窗花的图案,许多孩子在剪的这一环节停止不前,孩子出现烦躁情绪,经过细心观察,老师发现主要原因是布剪起来太涩、太软,所以就用宣纸将其替换,活动效果好多了。试想一下,如果老师仅仅一再地去抱怨孩子的能力“你真笨!”“连剪刀都不会用”,那么情况只能适得其反,孩子将会在抱怨中失去活动的兴趣,最终使教师无法达到即定目标。

   五、适度批评,直面挫折
   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赏识的概念也包含批评。我们既要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促使幼儿分辩是非,区分荣辱。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也要考虑艺术。批评绝不是训斥,而是平等朋友式地提醒,批评的方式要灵活适宜,可采取故事性批评、幽默性批评。通过讲故事、笑话的方法,让孩子领悟其中的错误,自觉克服身上的缺点。如针对有的孩子在使用油画棒画画时,常常会把油画棒的外包装撕掉、把油画棒折断等不良习惯,老师编了一个故事,美丽的油画棒王国里,生活着许多健康、色彩斑斓的娃娃们,他们每天描绘着好看的图画,可是有一天,不知是谁把它们的外衣撕去了,胳膊、腿也被打断了,它们多可怜呀!因为感人的故事引发了孩子们的同情,此后撕、折油画棒的现象少多了。由此可见,游戏性的批评方式比粗暴、直截了当的批评效果好多了!当然,在批评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迁就,必要的时候,要将成功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又要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努力克服困难。

   除此之外,赏识并不仅存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当中,如果这种方法仅仅是教师的孤军作战,其教育效果是不容易奏效的,所以我们需要家长共同配合教育,但在现实情况中,家长们总爱把彼此的孩子比较,偶而也会因自己孩子的不足感到惭愧,这说明家长不具备赏识的心态和知识,教师应因势利导,采取积极的策略让家长参与到赏识教育的队伍当中,使赏识成为一剂良药,让自信在每个孩子心中开花。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至失败,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去怎样地赞美他。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张地赞美,真诚地而不是虚伪的赞美,会使对方的行为更增加一种规范”。(------丘吉尔);赏识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能真正理解孩子、学会用赏识教育孩子,那么,孩子们会在赏识教育的沐浴下,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