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童发展 > 情绪发展

幼儿入园焦虑的音乐治疗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18日
作者:李岩刘欣茹齐易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摘要]3岁左右新入园的幼儿普遍存在分离焦虑。在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一般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分散幼儿注意力的办法加以疏导,但这实质上只是让幼儿暂时回避了与依恋对象分离的事实,而没有真正消解幼儿的分离焦虑。长此以往,这种焦虑带来的心理创伤会集聚在幼儿的潜意识里,并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音乐治疗是缓解情绪压力、调节负面情绪的有效手段,在将音乐治疗引入幼儿分离焦虑的治疗中时,必须遵循“同质原则”,即首先使用与幼儿目前情绪状态同步的音乐,让音乐与幼儿的情绪产生共鸣,然后再通过逐步改变音乐的情感特点来改变幼儿的情绪状态。如可以先创设故事情境,展现与依恋对象分离的具体情景,而后给孩子们提供各种打击乐器,让他们随意根据自己的感受与情绪来敲打乐器,让乐器发生任意节奏的声音。在孩子们尽情渲泄后,再进入情绪安抚环节,由教师讲道理,并带着孩子们进行简单有趣的音乐律动活动。孩子们的分离焦虑会因充分释放而得到显著缓解,由先前的哭闹不止、拒绝活动到后来的积极参与,都表明根据“同质原则”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能够有效地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的、恰当的手段与途径。

  [关键词]同质原则;音乐治疗;情绪体验;分离焦虑

  一、问题提出

  幼儿分离焦虑是幼儿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和不安。有关研究表明,3岁左右新人园的幼儿普遍存在分离焦虑。这种焦虑若得不到及时的关注而持续时间过长,将极大地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其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一般多采用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或分散幼儿注意力等方法加以疏导,通过尽量回避幼儿与依恋对象分离的事实,而让幼儿将分离焦虑的消极情感体验暂时深埋内心。然而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暂时回避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会集聚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并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并不是一种很科学适宜的缓解儿童分离焦虑的办法。

  音乐可以最大范围地满足人类情感表达的需要,可以直接触及孩子的情感生活。通过为孩子们提供宽松和自由的环境,通过歌唱、和弦的运用、音高及速度的调整以及使用打击乐器等,音乐治疗可以帮助调节幼儿的情绪,引导他们作出新的行为尝试和感受新的情感体验,由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将音乐治疗用于缓解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应该能够收到其他矫治措施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教育效果。为更好地适应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在具体的治疗活动设计中,还必须遵循“同质原则”,即首先要使用与幼儿目前情绪状态同步的音乐,让音乐与幼儿的情绪产生共鸣,然后才能通过逐渐改变音乐的情感特点来改变幼儿的情绪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首先使用与幼儿目前情绪状态同步的音乐,帮助幼儿发泄初入园的种种心理不适,然后再通过音乐激发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最终实现利用音乐控制和改变幼儿不良情绪的目的。

  二、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尝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保定市某高校附属幼儿园新入园班级。该班共有23名幼儿,女孩14名,男孩9名。只有一名幼儿2岁10个月,其余均为3~3.5岁之间,最大幼儿3岁4个月。23名幼儿在入园前均未接受过托班训练,都是脱离家庭直接进入幼儿园。大部分幼儿均由父母带养,或由父母和祖辈两代人共同教养。23名幼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哭闹、焦虑不安、乱发脾气等分离焦虑表现。

  (二)场地与设施配置

  研究在所选班级的活动室进行。活动室内配有组合音响一套,便于播放音乐。该班配有星海125钢琴一架,此外还配置了低音鼓、大中小手鼓、铃鼓、木制响板、大小双响筒、大小单响筒、各种沙锤、蛙鸣筒、腕铃、腰铃、大小串铃、小碰铃、小棒铃、三角铁等各种简单乐器。

  (三)研究过程

  研究者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分为两大环节:情绪宣泄环节和情绪安抚环节。在情绪宣泄环节,我们编制了一个情景性故事:羊妈妈不得不出去工作,所以将羊宝宝送进了牛伯伯的学校里,但羊宝宝在学校里非常不开心。在孩子们入园的第四天,我们正式开始了治疗活动。研究者首先把各种各样的儿童打击乐器倒在地上,并装作很随意的样子,将乐器一一奏响,旨在吸引孩子参与。而后研究者开始讲述上述情景性故事,在讲到羊妈妈出去工作不能陪羊宝宝的时候,就让孩子们都来扮演羊宝宝,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并用乐器表达自己的心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播放巴赫于1704年创作的《离别随想曲》作为背景音乐。由于最初孩子们还沉浸在分离焦虑中,难以配合,为此研究者在班上老师的配合下,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头饰,分角色,生动地把故事表演了一遍,其中着重渲染了羊妈妈和羊宝宝告别的场景。有此铺垫后,再让儿童进行角色扮演,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羊宝宝和羊妈妈告别时,儿童开始主动用自己手里的打击乐器,自由简单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

  在儿童尽情地利用乐器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后,研究者让孩子们暂时停止乐器打击,而后适时地让教师扮演牛伯伯出场,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下给孩子们讲简单的道理,由此进入情绪安抚环节,接着由教师带领孩子们进行简单有趣的音乐律动活动,最后发给孩子们小礼品,以示鼓励。

  (四)音乐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