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在折纸区中培养大班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09日
作者:许滢     来源:浙江省杭州明珠幼教中心

   一.问题的提出
   折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幼儿园艺术领域的一部分。它有手脑并用的特点,幼儿通过折折、玩玩、说说等一系列活动,把各种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贯穿于具体形象的操作之中,这既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好动、爱探索、爱模仿的心理特点,使幼儿在折纸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满足;同时也能促使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创造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较好发展。《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该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我们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

    我班幼儿对折纸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对重复折已会的物体乐此不疲。然而当幼儿遇到折新物体时,就有37.5%的幼儿会表现出“我不会”的态度,不断寻求老师的帮助;而有50.5%的幼儿则会选择放弃。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现:在以往的折纸活动中,通常采取教师示范幼儿跟学的教学模式。幼儿跟着老师教一步折一步,在一步步折的过程中,幼儿不能争先只能紧跟,没有自己的思考。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感和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教师更多地重视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幼儿在这样的活动模式中渐渐失去了对折纸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随之降低,思维的发展更是受到了限制。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地练习、巩固原有知识,并获取知识经验,从而得到自主地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在折纸区中培养大班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的策略
  (一)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 ,促进幼儿主动探索。
   1.营造欣赏的空间、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利用活动室的立体空间布置了“海洋世界”,悬挂了许多用彩纸折成的作品,有天使鱼、章鱼、墨斗鱼等;用彩纸折成形态各异的花将主题软墙装饰成相框样,并用折折画画的形式布置主题墙;在“娃娃家”里摆放了一套纸折的家俱,有桌子、椅子、小床、沙发。这样孩子在玩耍时就可以欣赏到富有情趣又立体感的折纸品,并对折纸的特点,色彩的美感、造型的互动和蕴涵的古老文化有所了解,引发孩子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在折纸区里,我们经常性的添置孩子们喜欢的彩色折纸品及作品步骤图,并投放许多薄而有弹性的纸张,如普通彩纸、印花糖果纸、旧挂历、废报纸等,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折纸活动,满足了幼儿活动的需求。

    2. 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好的心情,等于成功的一半。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空间,对幼儿的折纸活动有着很大帮助。在开展折纸区活动中,我们努力解放自己,以一颗放松的心来对待孩子,不给他们施加压力,让孩子们折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则是边看边融入边体会边引导;对孩子做到四个解放,即解放他们的手、眼、脑、嘴,让他们用眼睛来随意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充分展开自己的想像,与同伴进行无拘无束的交流,并动手进行尝试探索。同时我们还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活动时间,只要孩子喜欢,他们可以随时利用晨间活动、自由活动、午餐后等空闲时间到折纸区里活动。

    3.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选择趣味性的折纸内容。
   瑞吉欧主张:“环境的设计变化必须按照孩子兴趣的变化而变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环境能及时地表现孩子的兴趣,那么孩子们在这样动态的环境中便会不断思考、享受探索的快乐和幸福。”在折纸区活动中,我们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结合主题活动选择折纸的内容,让幼儿在积极的情绪中参加活动。如在“蝴蝶”的主题中,我们以折折画画的形式布置了“蝴蝶飞舞”主题墙,并和孩子们一起玩蝴蝶飞飞的游戏,引发了幼儿对“蝴蝶”这个作品的注意力和兴趣,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折纸的欲望。到花圃秋游后,幼儿对形态各异的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又开始学折郁金香、百合花、菊花等。在“妈妈节日快乐”的主题中,折纸区花瓶里那朵美丽耀眼的 “康乃馨” 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又主动提出要亲手折一朵“康乃馨”送给妈妈作节日礼物。

  (二)选择有利于提高幼儿主动探索能力的方法。
   1.纠错法。
   在折纸区活动中,我们常常采用“纠错法”来帮助幼儿学看步骤图。我们故意将其中的一个步骤折错,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并指出错误的地方,然后由他们来告诉老师正确的折法。如在探索双三角形折法时,孩子们边看步骤图边看我折,我有意将双三角形的第四个步骤折错。折完后,我发现有些孩子脸上露出了怀疑的神情,佳佳很小声地说:“是不是折错了?”她的发现顿时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孩子们把我折好的成品打开,然后根据折痕的提示仔细和步骤图对照,研究了半天终于发现我把第四步折错了。“纠错法”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了步骤图上的线条和箭头符号,在纠错过程中幼儿不断思考、探索,加深了幼儿对折纸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理解,学会了看示意图。

    2.系列折纸法。
   当幼儿有了一定的看图能力后,我们便在折纸区投放了系列折纸示意图,有向中心折法系列、长方形系列、双正方形系列、单菱形系列、三角形系列、双菱形系列。每个系列中,我们先引导幼儿学会折有代表性的物体,并对相似的图示进行对比观察,鼓励幼儿“试一试”、“折一折”。如向中心折法系列,幼儿学习了向中心折法后,可再学折东西南北、青蛙、猪八戒、桌子等;折三角形系列时分为对角折和双三角两种折法,对角折可折出狗头、猫头、猪头、蝴蝶、鱼、纸杯等,双三角又可折出球、小兔、桃子、树、宝塔、青蛙等;折双菱形系列,可折羊头、孔雀、大雁、啄木鸟等。系列折纸法增加了幼儿练习巩固的机会,有助于幼儿掌握规律,使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3.“自学成才”法。
   在自主开放的折纸环境中,我们常常鼓励幼儿“自学成才”,并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幼儿各自独立看着示意图尝试着折。凡是自己看着图示折成功的幼儿就可以得到三个五角星奖励;能折出五步以上的可以得到两个五角星奖励;能折出三到五步的可以得到一个五角星奖励。我们鼓励每个幼儿大胆探索、多次尝试,并让成功的幼儿进行示范。

   4.结对互助法。
   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指出:“相互交流,认知冲突,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折纸区活动中,一些能力弱的幼儿常会在遇到困难时请求老师帮助,老师单独帮助幼儿肯定是辅导不过来的。同时幼儿会出现不同的困难,你会的也许就是他不会的,他会的也许你不会。因此让幼儿之间开展结对互助性的学习活动,适时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对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每次区域活动,我们会有意引导能力强弱的幼儿结对活动,以便那些能力弱的幼儿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小老师的帮助。这样“你帮帮我、我帮帮你”,既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又发挥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5.争论解决法。
   幼儿在自主探索折法时出现同伴间的意见分歧是难以避免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契机,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幼儿展开争论,并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尝试,老师要适时地介入幼儿的争论。在折“康乃馨”时,孩子们折到第六步时遇到了困难。于是我便让他们讨论折法。“把上面的翻下来折,但是上面还多出一片该怎么办?是两片都翻下去吗?”“好像不是两片一起翻的。”“咦,这个箭头上有虚线,表示什么啊?” “一半是虚线,一半不是。”“是不是表示要往里面翻啊?”孩子们争论得很激烈,于是我便让他们动手折一折,结果成功了。大家都开心得跳了起来:“我们对了,哈哈……”“每面都要这样折的。”他们告诉我。孩子们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6.分层指导法。
   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在自主式折纸区活动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快,有的孩子反映较慢些。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及时地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并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于那些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我们要引导他们独立去探索示意图上的每一个步骤,尤其要掌握几个基本折法。在折“康乃馨”时,楠懿盯着示意图看了老半天还是不会,手里拿着两张没折过的纸来向我求助“老师,这个我不会,我没学过。”“那我们一起来看好吗?”于是我们一起看示意图,“你看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双正方形的,可是我忘了。”他很急地说。于是我先请他找出贴在墙面上的双正方形示意图,让他照着上面的步骤折,很快他折好了双正方形开始往下折。

   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则会在完成原作品后,再启迪他们探索创新,鼓励他们将学会折的物体变成新的物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能把钢琴变成了房子、簸箕,把长裤变成稻草人等。

    7.善于等待法。
   所谓“熟能生巧”。对于幼儿来说,折纸的技能不是一次就能掌握的,特别对于那些能力较弱、动手少的幼儿来说一次根本不够。因此老师要善于等待,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次尝试,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体验点点滴滴的成功,享受成功的乐趣。

   一天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已回家了,只有小杰还在折纸区里折帆船。他对着步骤图顺利地完成了前三步,到了第四步他停住了。“这个箭头不是翻过来折的吗?怎么不对呀?”他自言自语着,一会儿指指图示,一会儿又把成品拆开对照。正在这时小杰妈妈来接他了:“小杰快点走吧!”“再等等,我快折完了。”“哎呀!已经五点多了,老师要下班了。”妈妈一副着急的样子。“没事的,让他折完再走吧!”我走过去和妈妈聊起了孩子的表现。小杰继续埋头研究第四步的折法。好一会儿,小杰拿着折好的帆船走了过来:“老师,我折好了。妈妈,你看!”他按耐不住自己的兴奋。

   三.研究的成效
   1.提高了幼儿的折纸兴趣。
   我们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营造欣赏的空间、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选择趣味性的折纸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究式的折纸活动,享受了动手又动脑的快乐,提高了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

   2.增强了幼儿的识图能力。
   在活动中,我们借助折纸步骤图让幼儿进行探索尝试,鼓励孩子们看着步骤图折物体,大大地增强了幼儿的识图能力。孩子们能看懂理解各种折纸符号:如箭头“ →”表示折纸方向、虚线“﹎﹎﹎”表示向前后或上下折、山折线“﹍﹍﹍”表示沿虚线按箭头所指方向折、“←.→”表示向两边拉开、“    ”表示吹气……

    3.获得了简单的折纸技能。
   在折纸区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探索步骤图,获得了一些简单的折纸技能。幼儿学会了八种基本折法和长方形系列、双菱形系列等五个系列折纸。不仅培养了幼儿认真的探索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还使幼儿获得了“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4.萌发了幼儿美化环境的意识。
   幼儿的折纸作品是我们创设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他们折的服装成了“超市”里的商品,折的楼房、杉树、轿车、小鸟成了“do  re  mi”社区的门面装潢,美丽的康乃馨成为钢琴上的饰品,还有更多的作品则成为了不同主题墙的组成部分。环境成了展示幼儿作品的平台,在这里他们相互欣赏相互评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还萌发了他们美化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