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主题教育

大班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19日
作者:刘淑环     来源: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机关第一幼儿园
   幼儿探究性活动指导策略的价值取向在于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指导的中心任务在于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这不仅是幼儿认知重新建构并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幼儿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大班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有着本年龄段幼儿的独特特点。5—6岁幼儿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要追根到底,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知兴趣。他们开始注意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他们常在活动中一起探索物体的多种用途和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以上这些特点都非常有利于大班幼儿在研究性活动中扩展知识、丰富知识,发展自己的思考、发展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较小班、中班在探究深度和广度上更有其优势所在。但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指导策略引导大班幼儿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把握主题活动的速度、进程、深度和广度。

   自主活动———大班幼儿主题活动的开展。这是主题活动的主体环节,是活动的进行和发展阶段。这一环节中教师支持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随时把握活动的主线索,捕捉、挖掘活动中新的火花并随时给幼儿提供建议,帮助幼儿解决困难,鼓励和支持活动的开展。引导大班幼儿自主地开展活动,让幼儿充分表现、自由交往、协作创新,使他们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情感得以激发,社会交往技能得以培养,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指导策略:

   一、观察了解策略
   观察是保证生成性活动的首要策略,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因为,在生成性活动中,教师感到最困难的是难以真正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如果在没有读懂幼儿这本书的情况下,茫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这是对幼儿的不尊重,而且会影响幼儿的活动。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为教育指导提供依据。

   实例:大班主题活动——饺子。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对饺子的运输及饺子的品牌根本不感兴趣,而是对饺子的颜色和包饺子特别感兴趣。孩子们用行动把教师引入了活动开展的下一个进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构建修改网络图,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同时教师也深切感受到大班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对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见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参与幼儿的活动,哪些幼儿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等。

   二、支持探究进程策略
   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大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主题活动的主题强调幼儿自身的探索,突出大班幼儿的主动建构,提供给幼儿建构新经验的机会,强调经验对思维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幼儿提出的问题和结论(正确或错误),教师作出发展性反应,在教育目标、幼儿兴趣和幼儿发展水平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从而不断地生成新的探究活动。

    1、老师要尊重幼儿的点滴发现
    幼儿的发现能激励他们更执着的探索。探索源于问题,这些问题又将促使幼儿进一步地探索。要鼓励探索发现,就必须提供给他们充分的接触和熟悉材料的时间、进行某种尝试的时间、表达的时间、与同伴交流讨论的时间。

    实例:大班主题活动---蜗牛。小朋友发现蜗牛死了!他们马上把自已的发现告诉了老师,他们的发现同时也引起其他小朋友们的注意,大家都围过来,互相猜测着蚯蚓死亡的原因。甲说它是睡觉呢!乙说灌点水。(说完,接了些水到在蜗牛所在的观察盘中。)丙:哎,有一个出来了!甲说:老师,还是我说对了吧,它睡觉呢!发现蜗牛还能动并没有死,一个个问题链推动着幼儿的探索朝着纵深发展。从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时的帮助指导
   ★教师作为活动伙伴的隐性指导。
大班幼儿喜欢自由结伴活动,他们不需要或不愿意教师的过多干预。但由于大班幼儿还是学前期,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成人给幼儿以积极的鼓励与适当的隐性引导,他们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探索的兴趣。实例:大班主题活动——笔。老师在一旁观察幼儿做笔的过程。在幼儿制作笔发生困难时,教师在一旁只是默默地将有可能使笔杆硬起来的材料放在幼儿能看到的地方。这样一来,老师就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幼儿如何去用其他材料尝试。有时你可以什么话也不说,只是站在幼儿身旁,或朝他点点头,这都会让幼儿感受到你对他的支持。

   ★教师直接点拨的显性指导。
   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主题活动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常由于幼儿的经验不足出现停滞。这时,教师的适时支持就能使活动更好地继续开展。
         
   ★特定指导    
   当幼儿在活动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仍有困难时,在幼儿遇到挫折时,在幼儿举棋不定时,教师都要及时出现。(如果教师出现得太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幼儿。如出现得太晚,幼儿好的想法可能会因得不到及时的肯定而放弃,或者因问题无法解决而充满挫败感,)并通过提问引起思考、提供类似的经验、提出供选择的建议等多种非直接告诉又能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能使幼儿获得成功的方式,指导和帮助幼儿。
实例:大班主题活动——桌腿大赢家。当“桌面”站不稳时;当桌腿无法承重时;当桌腿的变量太多无法进行比较时……。遇到这些问题,教师适时出现引导幼儿依靠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独立地找到具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活动继续延伸发展。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困难与挫折,教师没有急于帮助孩子完成“工作”,而是通过提问引起幼儿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去不断尝试,去调整自己的活动,最后终于获得成功。

   三、营造探究氛围策略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大班幼儿创设满足幼儿需要的环境,从以往关注知识点传授,转变到关注幼儿主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宽松环境。
    1、给予孩子自己查找和整理资料的权力。
   实例:大班主题活动——鸟。在探索的开始阶段,教师为幼儿创设了资料区,但并未引起幼儿多大的关注。可是当幼儿看到自己从电脑上下载的鸟材料,看到家长拍的鸟的照片时,却深深被吸引了。教师看到这点后,就利用活动室的空间给幼儿新辟出一个鸟的世界资料区。带幼儿到幼儿园资料室去参观,从那里发现了鸟的标本,于是幼儿主动地向资料室老师借阅,摆在班里的窗台上,这时教师鼓励幼儿突破幼儿园的围墙,去动物园,跑图书馆,走到大街上,走访大人……促使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图片、图书、照片、VCD等,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吸纳信息。 在此基础上依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与规律进一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逻辑和规则,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类,并加以记录。如在“鸟”活动中,孩子们将自己寻找到的鸟画下来,然后进行分类,结果发现鸟的种类很多,鸟的羽毛有各种颜色的,还揭示了鸟是否有牙的问题等等。五六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发现,让老师对孩子的聪明惊诧不已;而聪明的显现正是因为教师给予了孩子自己查找和整理资料的权力。

   2、信任幼儿在争论质疑中寻求答案的能力
   大班幼儿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产生认知冲突,坚持自己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之间的认知冲突是观点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是一种切磋、也是一种合作。幼儿既可以反思自己的观点,又学习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观点,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认识。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行交流与分享。实例:大班主题活动——饺子。幼儿要去超市实地考察饺子。教师将“如何才能安全到达超市”这个难题的皮球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接到这个球后,立即以小组为单位热烈讨论,出主意想办法绘制行程线路图等,忙得不亦乐乎。大班幼儿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都想让自己组想的方法成为最佳的选择。讨论起来非常热烈,有的幼儿提议过马路时,把玩游戏的红绿灯带上指示车辆这样小朋友过马路比较安全。还有的幼儿制定出了过马路的规则。例如:不东张西望,不乱跑等等。由于是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所以执行起来非常自觉,不需教师过多干涉,变他律为自律。许多问题在孩子们激烈的争论中寻找到了解决的最佳方案。整个出行计划的制定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展开和进行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共同构建起来的,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信任幼儿,使他们成为计划的制定者、问题的研究者、自主的游戏者。师生在活动中共同成长。

   总之,教师在指导大班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倾听、参与幼儿的活动,掌握幼儿活动的脉搏,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通过“抛球-接球-抛球……”,使活动得以开展、维持、延续直至结束。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