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15日
作者:李玲莉     来源:湖北省荆州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随着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开始进入教育工作者、学者和专家们关注的视野,对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研究已从讨论其重要性发展为研究如何指导幼儿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语言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都知道,幼儿园在早期阅读教学中使用的图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文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或完全没有文字的图书形式。由于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图书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是非常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因此非常适合幼儿阅读。而且,幼儿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需要情感、观察、想象、思维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所以,幼儿阅读的过程也就是发展幼儿心理能力的过程。

   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已经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目标体系,同时还明确提出:“让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但是,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许多老师无法从以往的语言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而习惯将图书当作故事文本,通过完整讲述、提问串讲、模仿表演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即使是幼儿人手一本图书,而阅读过程也只是一个道具或形式,忽视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幼儿由于缺乏阅读图书的方法引导,幼儿的情感、观察、想象、思维等心理因素并未得到积极的调动和发展,图书潜在的教育价值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面对美妙的图书,幼儿的阅读兴趣也会慢慢散失。因此,如何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就成为教师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重视活动前的体验,丰富幼儿已有经验。为幼儿阅读作好准备
   我们知道,每一本图书所涉及的内容是不相同的,如果缺乏已有经验的参与,势必在幼儿和图书间竖起一面难以逾越的高墙。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让他们自己想。”这段话实际上是在告诉教育者幼儿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只有让幼儿亲身经历、亲自操作才能获得较全面和深刻的感受和经验。因此,在每一次阅读活动前,教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验活动,引导幼儿获取前期经验,积累素材,为阅读理解图书作好准备。例如:在组织阅读活动《月亮姑娘做衣裳》前,教师可在一个月前就请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记录月亮每天的变化情况,让孩子亲身感受、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在组织阅读活动《小黄和小蓝》前,教师可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孩子们玩颜色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操作中亲自体验两种颜色混合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过程,了解颜色的可变性。当幼儿带着这些亲身体验的丰富经验去阅读图书时,幼儿的阅读理解图书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顺畅了。

   二、把握文本情节架构,导入活动灵活多变,让幼儿阅读更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幼儿阅读的有效性,就必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我们知道,导入环节虽然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它所占的时间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不可忽视。恰当的导入活动能在幼儿阅读之前就能起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的作用,使幼儿的阅读活动变得事半功倍,因此,阅读的导入活动尤为重要。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作为整个活动的开始,对幼儿来讲,它是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认知系统和情感系统的初始启动。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教师就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充分激发和调动自己童年的体验,了解幼儿的需要,悉心揣摩图书的情节,分析和把握作品情节架构,采用灵活、恰当的导入方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同时,在导入方式的设计、语言的使用及情感的传递等方面,一定要具备趣味性、艺术性以及与所要学习的作品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等因素。幼儿阅读的导入活动,一般来说,有情景导入、情境导入和谈话导入等方式。例如:在引入阅读活动《会爆炸的苹果树》时,可尝试情景导入:教师可将活动室布置成森林的情景,创设“森林”情景,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体验故事情境,吸引注意力,调动兴趣。在导入阅读活动《蚜虫搬家》时,教师可设计情境导入方式,先进行情景表演,牙疼病人适度夸张的表现,一定会让幼儿感同身受,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兴趣。而在导入阅读活动《有趣的西瓜皮》时,教师采用谈话的导入方式:教师先出示半个西瓜皮,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 这半个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 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故事中的小动物们又把西瓜皮变成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信此刻,孩子的阅读兴趣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教师根据图书文本不同的情节和架构,灵活恰当设计和使用导入方式,诱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的的阅读过程就会在兴趣的驱使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快乐阅读、主动阅读的目的。

    三、注重提升提问质量,帮助幼儿理请线索,让幼儿阅读更有目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充分说明了教师提问的重要性。图书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问题情境,教师的恰当提问,可以引导幼儿的思维朝着一定的逻辑方向发展,使幼儿的阅读目的性更强,从而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提问才能让幼儿的阅读活动更有目的呢?简而言之,就是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故事作品本身的特点,遵循缜密设计、层层深入和因势利导的原则,将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相结合,促进幼儿对阅读的理解与体验,从而达到激发阅读、深入阅读的目的。

    缜密设计的原则:即根据阅读活动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大致上包括五个方面:1.何处提问;2.何时提问;3.提问什么;4.如何提问;5.如何反馈等。

   层层深入的原则:即遵循的文本的自身特点和幼儿发展规律,设计恰当并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幼儿逐层深入分析,帮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自发地进行层次与秩序的调节,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因势利导的原则:即从幼儿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对文本的理解状况,及时进行恰当而有效追问,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深刻理解故事内涵。

   在把握以上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提问时还要注重将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相结合。封闭式的提问只有唯一的答案,在阅读过程中主要培养的是幼儿的观察力;而开放式的提问有多个答案,培养的是幼儿的思维能力。两者有机结合,灵活使用,才能充分激活幼儿思维,让幼儿的观察和思维更有目的。例如,在组织大班阅读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时,首先教师要认真阅读图书,充分把握故事的场景、情节和角色的变化过程,缜密设计提问。在幼儿阅读时,先提出第一层问题1、母鸡萝丝都去过哪些地方?(院子、池塘、草堆、磨房、篱笆、蜜蜂房。)2、它是怎么来到这些地方的?你看到了哪些动作?(走过、绕过、越过、穿过、钻过。)这两组封闭式的提问能有效帮助幼儿观察母鸡萝丝活动的场景和动作的变化;第二层提问:3、狐狸跟在母鸡后面发生了什么事?4、你看到了那些动作?这两组封闭式的提问能引导幼儿发现狐狸在场景变化中发生的可笑的遭遇;在幼儿充分观察了解场景及角色的动态变化之后,老师可提出第三组开放式提问:你们看完书为什么都笑了呢?你能讲讲自己感到最可笑的那页故事吗?这一组开放式提问更能激发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书中的快乐信息。

   当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有机结合,遵循着缜密设计、层层深入和因势利导的原则灵活使用的时候,能更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阅读内容,梳理阅读材料的脉络,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
    四、创建良好的体验情景,激发幼儿情感共鸣,让幼儿阅读更有激情
    所谓创设良好的体验情景,就是在开展阅读活动时,充分发挥幼儿认知和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言语等外显行为将静态画面与动态体验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方法,让幼儿由近及远、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地体验故事情境和角色情感,从而达到激发幼儿情感共鸣,让幼儿阅读更有激情的目的。而且,幼儿在充分感知画面内容后,尝试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演,不仅能培养幼儿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讲述与表演的良好习惯,而且能提高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为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开展大班幼儿阅读活动《会爆炸的苹果》时,在幼儿初步了解了故事的角色、情节和对话之后,教师只需为幼儿准备形象生动的头饰,就可以让幼儿在表演中创造性地进一步体验角色的不同形态和个性特点了:小猪憨态可掬,声音粗粗的;小鸟聪明机灵,声音小小的;狐狸狡猾贪吃,声音尖尖细细。幼儿在表演作品时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能加深幼儿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好的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让之后的阅读活动也会变得更有激情。

    五、搭建开放式互动平台,共同分享阅读经验,让幼儿阅读更有成功感
   《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通常,能力较强的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常能获得成功的积极体验,而那些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幼儿,缺乏自信,易被人忽视,成功的体验就少。那么,在阅读活动中,怎样才能做到因人施教,面向全体,从而使每个幼儿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呢?在早期阅读教育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为幼儿搭建开放式的互动平台,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积极探索,互相学习,共同分享阅读经验,能让每个幼儿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成功感。诸如类似《龟兔赛跑》、《金鸡冠的公鸡》和《母鸡萝丝去散步》等故事,这类绘本形象生动、角色性格鲜明、趣味性强、寓意深刻且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对于这类绘本,教师更应该为幼儿搭建开放式互动平台,共同分享阅读经验。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导入活动后,教师可引导幼儿从自主阅读入手,让幼儿对看不懂的画面做好记录,帮助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思考点。进而,在汇总幼儿记录情况、了解幼儿阅读现状后,师幼可共同进入合作阅读阶段。此时,每个幼儿既可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与同伴共同探讨交流。教师此刻一定要关注幼儿的个体质疑和猜测,适时激发和引导幼儿合作分享探讨。从个体阅读到集体的质疑碰撞,让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享阅读经验,寻找问题的答案,是一个有趣而有效的开放式学习过程。每个幼儿不仅是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在集体中体验到了被承认被重视的感觉,成功感的获得有效地促进了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终身学习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阅读文本的特点,细细推敲、反复琢磨,将以上方法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促进幼儿观察、想象和语言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发展,让每一次阅读教育活动变得生动、愉快、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