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浅谈幼儿音乐生活化的创造力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11日
作者:潘敏茹      来源: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三十区建安新村幼儿园
      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它不仅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潜移默化的陶冶幼儿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与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重视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谈谈我对幼儿音乐活动生活化的创造力培养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教而有心
      
即指教师在生活中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性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法过于偏重于音乐艺术使命,追求“成品”的灌输。致使教师看不到幼儿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潜在能力。现在的音乐教育是指向培养和塑造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重视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在生活中营造鼓励创造的宽松氛围,让幼儿自主地表达音乐,引导启发幼儿的自主创新。
创造力是儿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培养出来的。每个孩子都热爱音乐,我们应注重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每天都接触音乐、听音乐,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那么每个孩子的音乐创造力都能得到惊人地发挥。如何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呢?

       1、倾听生活中的声音。生活本身就是一首美妙的交响乐,因此我们注重让孩子倾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易分辨、模仿的声音,从中感受音乐的美。如城市中汽车、钟表、飞机的声音;生活中小鸡、小狗、小猫的叫声;日常生活中如拨电话、电话不通、电话接通的声音、自来水滴水、开水龙头流水声、小孩的哭声、笑声、掌声、集贸市场的叫卖声、关门声、下楼声、脚步声,厨房中的炒菜声、切菜声;风声、雷声、雨声;磨纱纸、揉纸的声音;各种乐器的声音等,都是孩子“倾听”的好题材。让孩子从“倾听”中模仿,创造各种节奏,引导与启发幼儿并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感受游戏中的音乐。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最自然的活动形式。音乐游戏可以将音乐的艺术性、抽象性、技术性以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幼儿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如小班音乐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当孩子们唱到“咕噜咕噜滚下来”时,就会看到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边唱边做滚下来的动作,在唱中进一步巩固孩子的视听、节奏感和音乐记忆力,在不由自主的模仿表演创造中,孩子们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创设音乐角创造性地“玩”音乐。在音乐角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成品乐器和半成品材料,随时向幼幼儿开放,尽情地让幼儿玩。很多孩子通过探索自制了很多乐器,比如:用筷子对敲,敲锅盖、桶、塑料瓶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投放了一些头饰、纱巾、服装、扇子、雨伞等道具让孩子们自由玩耍,在音乐角中摸摸、敲敲、动动、打打、玩玩、跳跳,孩子们各自展现自己的表演才能。有的幼儿能用自己发明的乐器为歌曲去伴奏,为大家表演节奏乐,还有的小朋友担任小指挥呢!有的幼儿拿着扇子戴着树爷爷的头饰,随着优美的音乐自编动作尽情地表演,看着幼儿投入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二、传而合度
      即指在音乐活动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情景,教师把握幼儿思维活动中创造力的规律。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为依据,忽视幼儿创造力的萌芽,必将导致对他们潜能的巨大浪费,而若拔苗助长,则欲速不达。所以,教师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做到有度的培养呢?

       1、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把握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规律。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及引导的侧重点,来选择教学的形式。在小班阶段,注意力容易分散,我们可以在培养幼儿倾听的乐趣,可选择平时自由活动的时间,多带幼儿到户外活动,给予他们收集各种声音的时间和机会。到了中班阶段,由于要将各种乐器与生活中的声音相联系,可在区域活动中开设音乐区,让幼儿有机会接触乐器,发现他们与生活中声音的相似点。大班阶段的幼儿在中班幼儿对乐器的认识的基础上,与故事、图表、舞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乐器的串联活动,从而发展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2、提供有趣的生活音乐情境,让幼儿在操作、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
       精心地创设生活音乐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生活情感体验,陶情冶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心境,唤起孩子的音乐创造力注意,当孩子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对象,耳闻目睹全是既熟悉的形象又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就容易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如一次有个幼儿过生日,孩子们在生日会上又唱又跳非常开心。后来他们了解到第二天就是教师的生日,于是生成了“老师生日快乐”的情景,孩子们用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音乐形式营造生日会的快乐氛围,为教师庆祝生日。在这个情景中,孩子们又叠加了一个婚礼的情景。同样的音乐既可以表现生日会,也可以表现婚礼,音乐将两个情景和谐重叠。 以后,孩子们又陆续欣赏了大量的同一性质的音乐作品,如《新年好》《欢乐的“六一”》《喜洋洋》《红绸舞》等。幼儿自然地将这些作品与欢快、喜庆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感受了作品,理解了作品,并创造性地表现了作品。每个作品再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集中体现了音乐作品与生活情景的联系。幼儿的世界是亦真亦幻的,他们常常把想像当成现实,把童话等同于生活,因此创设的情景可以是虚拟的,这样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更容易唤起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如舒曼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七曲就是虚拟的情景,它的主题情景可源于故事《梨子小提琴》。 在讨论后,我们按情节创设一个虚拟情景,由主要角色——小松鼠、狐狸、狮子和故事旁白将这四个情景串成一场音乐剧, 其他角色和表演内容根据不同情景决定,让幼儿感受如诗如梦的浪漫意境;带领幼儿用梦幻的声调朗诵:“拉呀,拉呀…….又美好,又安静。”并引导幼儿创造性说一句自己的话。如:飞呀,飞呀,小鸟轻轻飞,慢慢飞。就这样,幼儿完全沉浸在一个虚拟情景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各种情感,用形体和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想像。

       三、授而相时
      即指在音乐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创造力的培养渗透到一天的生活中。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和谐、统一,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情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这才是音乐活动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每个孩子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为孩子创设一个欣赏天地,让孩子多接触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早晨当孩子们陆续吃完早餐时,我播放轻音乐,让他们欣赏、倾听悠扬的歌声,优美的旋律。离园时,我们会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儿童歌曲,当幼儿听到《洗手帕》这首歌时,就会兴奋地边唱边手装作拿着手帕的样子边表演,说明幼儿对歌曲产生了兴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想,感受歌曲欢快高兴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巧妙地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如午睡以前,分餐、集中教学前等时间来播放或弹奏各种类型的音乐。久而久之,幼儿倾听兴趣慢慢地提高,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爱音乐、体会音乐,现在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听到音乐、歌曲,他们都会侧耳倾听,自得其乐。让孩子生活在音乐的环境中,让幼儿的生活充满着音乐。亦可在过渡环节和户外体育活动中,采用边尝试边动作的方法,带领幼儿做一些比较熟悉的游戏,做情景表演,也可以利用餐前时间,让幼儿听着音乐自己创编舞蹈动作,自己编排形……因为一切从幼儿日常生活中来,都带有自发性和创造。幼儿好象形成习惯一样,在各项活动中,幼儿自由结合,玩着自己的各种节奏、戏剧表演、指挥声势活动造型游戏。教师面对以上情景,都给予这些稚拙的创造以极大的关注和适度的评价,并抓住幼儿学习状态的任何一个时机,引导他们有把握地当众表现,使其获得成功,增强自信,激发创造的激情。

      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一致认为,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创造力就处于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给孩子们生活中营造宽松、愉快的音乐氛围,给予孩子们以创造的自由。教育力求做到:教而有心、传而合度、授而相时,就能点燃幼儿智慧的火把。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自如地走向明天。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