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浅谈幼儿园游戏与玩具研究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28日
作者:王艳玲     来源: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幼儿园
      游戏这一伴着每一个人成长的现象引起了各领域学者的理论思考,哲学家、行为学家、心理学家都试图对游戏作出自己的解释,提出自己的解释理论。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理论家能提出一个可以为大多数人认同的游戏的定义。而在实践中,在没有能清楚游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把游戏引进幼儿园并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依据是我们对游戏的一些特征和游戏之于幼儿发展的意义达成的共识。如此看来,从游戏本身出发探求游戏的本质不仅是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我们的出路或许在于换一个视觉进行探究。

      在游戏中孩子变得越来越灵活并有自己的想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

     (一)要研究游戏必须研究儿童
      儿童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儿童的地方一定会有游戏。尽管在游戏的本质上没有达成共识,但这点却是每一个研究游戏的人都承认的事实。正因为游戏与儿童的联系如此密切,有人说,对游戏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的解释,对游戏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的解释,对游戏的作用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及儿童期的解释。这些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精辟概括启示我们:是不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重视和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期来重新认识游戏呢?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有计划、有目的的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投放之中,一直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教育目标是通过层层分解而体现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要对本班幼儿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从而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中二班,我们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的近阶段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结合目标与“变”的主题探索活动相结合,在美工区中我们投放了彩泥、胶泥,各种颜色不同的纸张(报纸、皱纹纸、卡纸、宣纸)娃娃家投放了蜡烛、气球,自然角投放了小蝌蚪、小鸡和小鸭等。幼儿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五颜六色的泥团团,可以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各种漂亮的纸可以折成许多好玩的玩具,将这些玩具放在水中,发现它们逐渐的就变了,皱纹纸将水染的五颜六色;宣纸折的小鸭子一会儿就湿了倒在了水面上;卡纸折的天鹅坚持性最强;为娃娃过生日的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小了,气球用嘴一吹慢慢的变大了,小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后长出了前腿,逐渐变成了小青蛙,小鸡、小鸭也长大了。在这一系列观察操作探索活动中,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发现了许多事物的不同变化,使预定的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幼儿能力的提高。

     (二)游戏与玩具是幼儿创新折“实验室”
      游戏是儿童创造性的源泉。儿童在游戏中自由想象,在一些物体与观念之间建立一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这些特定的关系与联想往往是创造性发展的萌芽。

      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小时候爱玩泥巴,他曾用泥巴模仿制作机器模型,并捏出些世界上尚不存在的“机器”。这个游戏带我们的启示是:要鼓励孩子去别出心裁的玩,让他去做他喜欢的事,如折纸船、捏动物、放风筝、过小家家、收集石头、树叶、糖纸、贝壳、捉昆虫、饲养小动物以及集体游戏等,不要遏制孩子的玩兴。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捡回一兜树叶,准备做细细的观察时,别给他“泼冷水”。因为孩子可能正在凭着自己浅拙的审美意识去欣赏、鉴别它的形态美、纹理美、色彩美,并思量着能否把它们做成一幅“艺术展品”!孩子的不少即兴玩法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愉悦外,还往往会有不少的新发现。比如吹肥皂泡吧,勤于思索的孩子会纳闷儿:“为什么泡泡一定是圆的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色彩呢?”这时,我们就有了教育孩子的机会,还可以不失良机地向孩子介绍一些有关的科学道理:肥皂水有一种表面张力,它总是把泡泡的表面收缩成最小,而在一定体积的有形状的物体中,以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泡泡总是圆的。至于泡泡的色彩,其道理与彩虹的形成差不多,都是因光线折射和反射而生成的。这样,当孩子发现自己的好奇竟与科学道理相结合在一起时,心里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孩子游戏时往往还会有美的创造。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智慧。另外,变废为宝的成功又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因此,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游戏,让他们用积木构建公园、家具、立交桥等。因为,即使是最简单的游戏,也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和体验创造的快乐。

      玩具是什么?玩具是游戏的工具。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玩具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是他们的“第一本书”。玩具在幼儿游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中心。有了枪,幼儿可以玩军事游戏;有了积木,幼儿可以玩建筑游戏等等。在游戏中,幼儿的举止言行都是围绕着玩具这个物质中心发展的。它给幼儿带来无限的欢乐。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很重视儿童的玩具,他说:“游戏是儿童的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幼儿自制玩具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是卓有成效的。制作玩具的过程是游戏的一个阶段。美国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回忆:“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在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曾给我们一个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可使它飞上天空。我们仿制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一个小小的橡皮盘木制玩具,在莱特兄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人类上天的强烈愿望,从而促使他们用毕生精力从事航空事业。由此可见,自制玩具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儿童制作玩具往往是从仿制开始的,逐渐发展到独立设计,创造新材料,制作出新颖的作品。制作玩具是为幼儿操作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机会。在制作过程中的模仿、想象和创造,一方面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使双手变得更加灵巧。因而,玩具既能改善儿童的认知结构,流动性未知欲,又能促使幼儿将知识、经验转化为创造初中,在提高操作能力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说,游戏与玩具是孩子创新的“实验室”。

    (三)游戏体验是幼儿创新的原动力
      游戏体验是幼儿创新的原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体验:游戏中,幼儿充分体验了“自由—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或“我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孩子享有创造的自由。游戏具有一种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精神。正是游戏,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激励创造性思维的适宜气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想我所想”、“抒我所抒”,不会由于“别出心裁”而招致同伴的耻笑与责怪。再加上幼儿特有的表现欲和好胜心,为使自己在无形的比较中“出人头地”而刻意求新,这必将使其思维具有创造性。

     (2)兴趣性体验:游戏中,幼儿获得了无限的乐趣、新奇感与成功感。兴趣是幼儿创新的最好的老师:创新过程重于创新结果。游戏使人愉快,正是幼儿在游戏中的愉快体验使得幼儿乐于游戏、乐于探索、乐于创新。如游戏中的“以物代物”(一根棍子夹在两腿之间就变成了木马;想当“警察”,没枪,怎么办?顺手拿起旁边的球拍或不是“枪”!)和“一物多用”(在玩娃娃家是,积木摇身一变成了香喷喷的煎鱼,当医生是,积木又是针!真是用之不尽!)等,这些都克服了物体的固有功能,训练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敢做敢为,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新奇感与成功感始终伴着幼儿,这些都明显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正是这种自信心,使得孩子有创新的“心向”。当客观条件适宜时,这种“心向”便会引导孩子走向创新之路!

     (3)胜任感体验:游戏中,幼儿自己支配游戏主题、游戏情节、游戏角色以及游戏规则,体验了那份专著与执著,这是创新所必备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场面:为垒起一座高高的城堡,幼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倒了重来,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终于达成心愿……在游戏中,孩子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不断索取,锲而不舍。这是因为,孩子认为自己能胜任游戏任务,所以才如此专著与执着。反之,则会注意力不集中,朝三暮四。

     (四)游戏方法是幼儿创新的“资本”
      游戏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幼儿在游戏中寻找方法表达自己的设想。游戏方法构成了幼儿创新的“资本”。孩子们利用各种物品、构筑物以及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去表达自己的构思。语言对塑造游戏形象具有特别大的作用:它帮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理解伙伴们的心情,使自己的行动与伙伴的步调一致。

       游戏中实物操作有利于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孩子的操作行为,一般是指借助某种物品、材料与玩具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一些常见的不起眼的东西,在孩子手中便成了他们发挥想象力的工具,从而产生出各种独具创意的作品。在具体的行为中,他们凭借极其有限的材料、物品与玩具,依靠自己的想象,对其进行重组,再造活动。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他们总是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完善,直到认为合理才告结束。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幼儿在操作中学会创新,从动口到动手——操作中学会探究,从动手到动脑——操作中学会思考。

      游戏规则制约游戏的玩法。游戏规则又称为游戏方法。儿童对规则的把握是有关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自律”的水平上,幼儿能适当地变通游戏规则,以便游戏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实规则的也体现了幼儿有一定的创造性。幼儿也正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及经验适当综合、简化、改编进行游戏、进行创新。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通过对材料投放适宜性研究的初步探索,使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的研究探索还很不全面和深入,如:怎样根据幼儿的兴趣在音乐区、语言区投放相应的材料,如何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不同的材料,突出材料的丰富性等,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使材料的投放更全面、更丰富,能够吸引幼儿更多地、自主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让幼儿有更多的动眼、动手、动脑的机会,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全面发展。

      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必须是基于儿童特殊的、客观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必须则是因为它是儿童生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其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的一个环节。就像婴儿只能而且必须喝奶水才能维持其生命和身体的发育的生长一样,幼儿也必须而且只能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如果说奶水是婴儿生长中生理上的客观需要,那么也可以说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游戏儿童体现并确认了自己的存在。“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意味着玩,甚至也仅仅是儿童用以理解他生活与其中的世界的手段,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状态。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一种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生活。当我们以成人的眼观和标准来看儿童的这种生活时,似乎这是一种极不真实的生活,但在儿童自己的世界里却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看待儿童这种生活的角度和标准。

       如何对待儿童的游戏?将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疑是正确而且必需的,利用游戏的这种优点配合教学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仅仅止与此则还不够。游戏在现代社会受到如此的“礼遇”并不是偶然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视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正是顺应了这一必然趋势。现代教育的理念之所以能广为传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倡导个性的发扬和主体性的发挥,而这恰恰符合人类发展的总趋势。作为专门的教育,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现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从最初的与生活相融合、不分化,到逐渐分化并为部分人独占,再到更高形态的新的融合,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教育与生活的再次融合不仅可能,而且是历史的必然。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已经表明了这一点。因此,作为儿童的一种存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的游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儿童游戏不应该仅仅以一种教育手段的形式出现,而应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是属于儿童的游戏,属于儿童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游戏。         编辑: 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