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聆听、模仿、创造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24日
作者:张丽琼     来源:广州军区司令部幼儿园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幼儿通过在和谐的音乐环境中听辨、欣赏音乐和学唱歌曲,尝试摆弄敲打,进行语言、美术和动作创编等,可以使他们在体、智、德、美,知、情、意、行各方面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聆听是音乐的开始
      一切美妙的音乐都是通过听觉神经进入人脑的,首先是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要适当地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各种美妙的声音,包括自然的声响和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他们对声音的敏感和专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幼儿将各种自然的声音和音乐联系起来,启发他们通过语言文学、动作表演、美术造型来表示,例如:在听过不同动物的叫声之后让幼儿欣赏与动物有关的音乐作品如《狮王进行曲》、《熊跳舞》、《野蜂飞舞》、《小蚊子》等,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自己听到什么动物在叫?它们是在干什么?并尝试画下来;通过对比强劲有力的《赛马》和轻柔典雅的《蝴蝶找花》,让他们比较不同的节奏,体验各种音乐作品所带给人的不尽相同的感受;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也可以让他们分辨不同的音乐信号做出相应的反应,如:起立、坐下、排队、喝水等。

      其次是引导幼儿正确地听赏。我们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歌曲,应该是能为幼儿所熟悉、喜爱和愿意接受的,歌曲中的歌词也是幼儿能够理解的,器乐曲也应是结构单纯、工整且长度适中的 。要帮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表现的内容,相同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向帮幼儿进行理解,教师引导的语言不同,幼儿的思维也会跟着不同,但每个音乐都有其独特的构成和内涵,教师要把握好,再让幼儿在正确剖析音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表达听赏后所引发的想象,初步感受音乐带给人的积极情感,例如:《蒙古风情音乐》的辽阔情怀、《小铁匠》的勤劳乐观、《玩具国》的精神鼓舞等。

       再次是通过音乐游戏来提高幼儿听辨音乐的能力。例如:《头发肩膀膝盖脚》、《高人走、矮人走》、《小手拍拍》等听动游戏,幼儿在玩的时候会很认真地听音乐并做出动作反映,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辨析歌词和节奏,听得认真、玩得尽兴,爱听、也会听。

       二、模仿是音乐的构造
      俗话说得好“音乐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很多乐器是模仿生活的声音制作的,很多音乐作品也都是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创作而得的。“万丈高楼从地起”,很多基础的技能和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靠想象就能想出来的,而必须通过模仿前人的经验,再进行改变和创新,因此模仿是音乐创新的基础构造。

      首先,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可模仿的素材,让幼儿模仿有欣赏和表演价值的歌曲和动作。在歌唱活动中,让幼儿模仿的歌曲要根据他们的需要,选择简单的童谣、简短的儿歌,歌曲内容必须是幼儿所熟悉的,如:《上幼儿园》、《打电话》、《洗手歌》等;在韵律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律动的音乐节奏感要强,能体现速度和强弱,教师给幼儿的示范动作也要适合他们的动作发展特点,能为他们所接受,如:小班适宜模仿简单的小动物律动和生活律动;中班适宜模仿简单的指挥动作和歌表演;大班宜模仿基本步伐(交替步、跑跳步和十字步)等。

     其次,教师要给幼儿提出要求和目标,让幼儿在教师的目标指引下进行模仿。其中,在歌唱活动中,具体目标为:1、用愉快的心情歌唱;2、在理解歌词基础上学习歌唱;3、用适度的美的声音歌唱或听琴声轻轻唱;4、唱出歌曲的情感;5、口齿清楚地歌唱;6、能参与到小组或集体中愉快地合作歌唱;7、正确地唱出节奏;8、能记住许多熟悉的歌曲并有感情地歌唱;9、能识别、听唱音的高低,并较正确地咬字、吐字和呼吸,进行独唱。在韵律活动中,具体目标为:1、对优美的动作乐意模仿,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肢体,及时根据模仿的动作发动和停止动作;2、能够协调地做出各种韵律动作;3、在集体的韵律活动能够模仿相应的动作、表情与人交往、合作。在欣赏活动中,具体目标为:1、模仿一些有效的音乐记录方式;2、能在教师的指引下安静倾听、对音乐做出反应。在打击乐器活动中,具体目标为:1、模仿各种乐器的摆弄方式;2、认识乐器并记住其名称和使用方法;3、学习模仿指挥,并能服从信号进行合奏;4、养成爱惜乐器的良好习惯。

      三、创造是音乐的价值
      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幼儿创造的音乐价值也应该有所不同。在歌唱活动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1、为歌曲创编动作;边唱边动是幼儿歌唱时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幼儿年龄特点的集中表现,我们可选择那些歌词具体、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巧妙地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的动作。如:《小老鼠上灯台》、《小毛驴》、《礼貌歌》等。2、变换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达歌曲不同的演唱效果,对于幼儿学过的歌曲,我们可以启发他们变换出新的延长形式,帮助他们提升对歌曲的理解,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具体又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接唱。将一首歌分成几句,由几个幼儿或几组幼儿一句句地接着唱,在接唱的过程中,幼儿必须集中注意力,使自己所唱的调子、节奏、速度和前面的保持一直,并且要求能及时接墒,没有间隙,唱得连贯、流畅。

例如:
迷路的小花鸭
1=bE  4/4
6 1  3  — ︱ 3  1  6  —  ︱ 6  1  3  6 6  ︱ 5  6  3  —  ︱
池 塘 边       柳 树 下,     有 只 迷 路的   小 花 鸭,
5  4 3  2—  ︱ 4  3 2  1—  ︱ 2   •2 3  1   ︱ 6 —  —  —‖
嘎 嘎嘎 嘎、   嘎 嘎嘎 嘎,   哭    着叫妈    妈。

      这是第一段歌词;第二段歌词可以让幼儿接唱“小朋友,看见它,抱起迷路的小花鸭,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把它送回家”或幼儿再接其它的内容。

(2)丰富演唱形式。

例如:
蜜蜂做工
1=C 2/4
5 3  3 ︱ 4 2  2  ︱ 1 2  3 4  ︱ 5 5  5  ︱ 5 3  3 ︱ 4 2  2  ︱
嗡嗡 嗡, 嗡嗡 嗡, 大家 一起   来做 工。  来匆 匆, 去匆 匆,
1 3  5 5 ︱ 3  — ︱ 2 2  2 2 ︱ 2 3  4 ︱ 3 3  3 3 ︱ 3 4  5 ︱
做工 趣味  浓。     春天 花开   不做 工, 将来 哪里   好过 冬。
5 3  3 ︱ 4 2  2  ︱ 1 3  5 5 ︱1  —‖
快做 工, 快做 工,  别学 懒惰  虫。

这首歌可以让幼儿分甲乙两个角色对唱,也可让一个幼儿做动作、一个幼儿歌唱。

类似的歌曲还有:
大猫和小猫
1= bE  4/4
1•1  1 1   5  5 ︱ 3•3  3 3  1  1  ︱ 2  2  6  7 ︱ 1 — — 0 ︱
我是 一只 大 猫, 我的 声音 很 大, 喵 喵 喵 喵    喵;
1•1  1 1   5  5 ︱ 3•3  3 3  1  1  ︱ 2  2  6  7 ︱ 1 — — 0 ‖
我是 一只 小 猫, 我的 声音 很 小, 喵 喵 喵 喵    喵。

      这首歌除了可以让幼儿分角色演唱外,还可以控制演唱的声音力度,唱出强弱两种表情记号;或改变演唱人数,表现强弱的不同表情和动作;也可以在象声词部分加上打击乐器的声音,丰富活动的形式……这些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和多种想象,同时也加深了幼儿对强、弱两种不同力度的感受能力,丰富了幼儿对强、弱力度变化的表现能力。

       3、创编歌曲伴奏;通过拍手、跺脚、打击乐器演奏和增加象声词等使歌曲更加生动和完善。

例如:
苹  果
1=C 4/4
5 5  3 6 ︱ 5 5  3  ︱1 3  5 3 ︱ 2 2  1 ︱
树上 许多  红苹 果, 一个 一个  摘下 来;
5 5  3 6 ︱ 5 5  3  ︱1 3  5 3 ︱ 2 2  1 ‖
我们 喜欢   吃苹 果, 身体 健康  多快 乐。
可以用××手拍出歌曲的节拍、创编不同的节奏型,如
(1)  × × × ×︱
(2)× ×××  ×
(3)  ××  ××  ××  ×︱
(4)××  ××  ××  ××︱
……

      也可以重复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个词语,如:在唱了第一句歌词“树上许多红苹果”后重复读词语“苹果”,在唱了第二句歌词“一个一个摘下来”后重复读词语“下来”等。

      4、为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既巩固了幼儿对歌唱内容的联想、想象,又提高了他们的发散思维,使演唱的内容更加丰富,帮助幼儿体验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某种成就感和自信心。

例如:
两只老虎
1=F 4/4
1 2  3  1  ︱  1  2  3  1  ︱  3  4  5 —  ︱  3  4  5 —  ︱
两 只 老 虎     两 只 老 虎     跑 得 快,      跑 得 快。
5 6  5 4  3  1 ︱5 6  5 4  3  1 ︱  3  5  1 — ︱  3  5  1 —  ‖
一只 没有 尾 巴,一只 没有 耳 朵,真 奇 怪!     真 奇 怪!

      这首歌可以让幼儿将“老虎”换成其它动物,也可以将“尾巴”和“耳朵”换成其它的器官,还可以将“真奇怪”改成“真好笑”、“真美妙”等等。通过改变歌词中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或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巩固了幼儿的词汇,训练了幼儿对运用词汇的能力,在歌词的替换中帮助幼儿更好地熟悉旋律、掌握音准。

      在韵律活动中,主要是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动作经验,进行动作创编和想象,可以请个别幼儿表演,也可以分组、分角色表演和集体表演,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内容进行动作设计,不要急于得到优美的动作结果,先要引导幼儿安静倾听音乐,再启发他们的想象空间,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生活中的节奏,学会用动作表现出来。

      在音乐欣赏方面,教师要和幼儿进行声音的探索活动,尝试创编声音的故事、表演声音的旋律、描绘声音的形式,让幼儿在爱听的基础上爱说想和爱动,教师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象和他创编的动作,肯定和鼓励他们。

      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方面,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种能发声的声音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和感知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音色等特性,大一点的的孩子还可以尝试和老师一起设计乐器。启发幼儿运用乐器进行即兴创作,例如:表现暴风雨可以选用铙钹、大鼓等重而有力地演奏,表现小雨可以选用沙球、三角铁等轻而细密地演奏;还可启发幼儿对音乐进行伴奏,使配器产生的音响效果能够与音乐原来的情绪、风格、结构相一致,产生的影响效果既要富于变化又要有整体统一感。

      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幼儿学会聆听、学会模仿、学会创造,萌发其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与审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听辨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综合发展幼儿,使音乐的效应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体、智、德、美,知、情、意、行真正得到全面长远的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