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关注教师

农村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1年01月12日
作者:徐俊敏     来源:天津市静海县教育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要求的基本思想,推进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在全县各类型幼儿园中开展了如何设计、组织一日活动的实践研究,先后深入到18个乡镇、国办、企事业的41个幼儿园,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分析、指导,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感到广大的农村幼儿教师、幼教干部认真学习,领悟《纲要》的思想内涵,努力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促进了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变化
   ㈠教育计划的制定能依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水平。
   以往制定教育计划时教师主要考虑的是自己设计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而忽视幼儿的兴趣、需求。随着贯彻《纲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们感到,制定计划时必须要关注幼儿的经验、需要和当前水平,这样的计划才能有教育的针对性。因此,教师们在制定计划时关注了以下几点:

    1、活动目标的制定基本能从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出发。如情感方面:体现了喜欢、愿意参与活动,体验快乐、成功的表述;态度方面: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活动、敢于尝试、大胆表现的表述;能力方面:能用╳ ╳技能或方法塑造、绘画、制作某种物品等。这些是与《纲要》的要求相符的,也是引导教师设计组织活动的一种理念,一种追求。因为只有注重情感、态度、能力的培养,在计划的设计上游戏性才会强,才会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才不会急功近利的追求让孩子学会什么。

    2、内容的选择基本能依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经验。如:大班《制作吊车》的活动,当教师发现幼儿对制作吊车感兴趣时,就设计了活动,而且根据孩子的水平提出了如何使吊车臂上的绳索转动的挑战性问题,来拓展幼儿制作的经验和视野。

    3、材料的投放比较有层次,突出表现在教育活动和户外活动的材料上。在计划中都提到了为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材料,可见教师考虑了幼儿的个体差异。

   4、活动过程层次比较清楚,重点、难点突出,大部分教师对活动有预想的指导策略,而且关注了对个别孩子的指导。
    ㈡创设了宽松、丰富的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
  《纲要》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实践中教师也尝试着做到这一点。

    1、努力创设宽松、安全、温馨的教育环境。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蹲下来或俯下身子与孩子交流,给幼儿学习、探究的空间,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在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

    2、墙饰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能与幼儿互动。
    各班的主墙饰、各区的功能墙饰、常规性墙饰层次比较清楚,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尤其主墙饰能与当前活动相结合,是孩子活动过程的展示和记录。如:大班“牙齿健康小卫士”,中班“宝贵的水”,小班“有趣的磁铁”等。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多采用了照片、画面、图片、实物、表格的形式,使幼儿在与墙饰的互动中获得了发展。

    3、教育活动的材料指向明确,能支持幼儿的活动和学习。如制作吊车的材料,就投放了大小、宽窄、长短不同的纸盒等主体材料;电线、毛线、瓶盖、双面胶等辅助材料;剪刀、钉子等工具,满足了幼儿操作、探究、创造的愿望。游戏活动的材料较丰富,体现兴趣性、操作性,能够依据年龄特点、利用农村资源来投放。如在美工区:小班投放了大棉棒、涂鸦墙、各色纸团、印章、彩泥、折纸等;中班投放了各色纸浆、玩色材料、胶泥等;大班水粉、水墨、装饰画的工具和颜料也非常丰富。

    ㈢、各类活动组织灵活、有序,指导有针对性。
    1、活动环节衔接紧密,过度自然,基本没有等待现象。活动形式较灵活,有集体、小组、个别形式的活动。

    2、生活活动基本能够按照常规要求进行,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喝水环节教师能随时随地的提醒幼儿饮水,同时也采用了一些游戏化的记录方式。如:给小汽车加油、给小花浇水等,来记录孩子喝水情况,保证孩子的饮水量。

   3、教育活动能结合学科的特点来组织、指导,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让幼儿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操作验证、记录、得出结论、提升经验的过程;音乐欣赏活动,能让幼儿先感受音乐,再用动作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制作活动注重了幼儿设计、准备材料、操作创造、分享交流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能运用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的方式,提问有启发性,如:“为什么会这样?出现了什么事?你用什么动作来表现?怎样使挂钩挂住东西等?”来引发孩子思考、创造、想象;在活动评价上教师能较准确地把握评价时机,能够帮助孩子提升经验。如:用语言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想象和创编,运用好词、好的情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肯定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分享交流中引导孩子发现好的解决制作难点的方法。

    4、区域活动能让孩子按意愿选择材料进区活动,保证游戏的时间、空间。教师有了观察的意识,采取平行游戏、以角色身份、动作、语言等指导方式,而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随机的评价和集体当中的自评、他评。(玩的什么?用的什么方法完成的?说说他的方法怎么样?还存在什么问题?)

    5、户外活动中各类操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徒手操、器械操、律动等,而且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编排的内容和动作难度不同,有示范、有指导。另外注重了对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突出了游戏性。同时加强了对幼儿基本动作的训练,如:走、跑、跳、平衡、投等动作,活动中基本能把握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材料投放、场地安排突出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增加了每个孩子参与活动的机会。

    二、存在的问题
   ㈠教育计划中:
   1、活动目标表述的角度不一,有从孩子行为方面表述的,也有从教师教育目标角度表述的,有的过大、有的过于简单,如:“发展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的表述,指向不明。

   2、内容选择不同程度地存在过难和过易的现象,通过看孩子的活动就能反馈出来,这与教师对于活动的铺垫以及孩子的经验有关系。如:大班“手的大小”的活动,孩子点数到了100,就过难了;大班的故事创编有很多重复的情节、大班探究“沉浮”活动只关注了谁能沉、谁能浮,就容易了。

   ㈡环境创设方面:
   1、主题墙饰的内容还需认真思考、推敲,呈现的方式还应突出大多数孩子的参与,突出墙饰的几个特点。功能性墙饰和常规性墙饰还需要丰富,如:反映区域活动规则的,丰富活动经验的、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内容再增加一些。

    2、教育活动的材料投放有易、有难。如:大班绘画的辅助材料,兔子的图片过难,没有发挥作用;仿编儿歌的图片与情节不符;探究活动的材料、表格不能人手一份等,都影响了活动的效果。游戏活动材料仍存在单一、层次性、游戏性差的问题,如:益智操作区、角色区半成品材料少,孩子频繁的换材料。另外图书的数量少,哪些书适合哪个年龄班看有时分不清。

    ㈢各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方面:
    1、活动形式还需灵活,应从孩子学习效果的角度考虑,如:语言、音乐活动虽然适合集体,但由于孩子过多,场地狭小的原因,教师根本指导不过来,当影响教育效果时,也可以选择小组的形式。
    2、教育活动:
   ⑴教师仍然存在把握不准学科特点、孩子年龄特点进行指导的情况。如:玩沙对大班幼儿的教育价值是什么?应如何指导?“手的大小”的探究活动,对于大班幼儿用什么形式、方法,更能让孩子获得关键经验。大班“沉浮”活动,让孩子获得什么经验更适合?小班仿编活动应选择哪样的内容?还有待于思考、研究。

   ⑵在活动组织的细节上欠思考、欠细致。活动前谈话谈到什么程度,如主题画活动孩子想画玩具,可技能不足,这时教师应如何引导帮孩子在头脑中理清轮廓,形成绘画的主题内容。

    3、区域活动:
   ⑴教师指导仍然存在盲目性,不明白应该怎样指导?虽然教师知道先观察后指导,当孩子有困难时或需要帮助时再介入,但观念和行为仍然有差距,有的指导是直接告诉,如:看你搭的板太厚了,换块薄的。

   ⑵评价缺乏针对性。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孩子借鉴好的方法,提升经验,另一方面是让孩子发现问题在下面的活动中来解决,并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愿望。而有的教师的评价只停留在漂亮吗?灯泡亮了吗?积木转弯了吗?捏的好吗?没有实际意义。

    4、户外活动:
    有的教师对基本动作的要领把握不准,对每个年龄段跳、爬、跨多宽、多高不很清楚,因此,在场地器械的摆放和材料的层次性上不合理。
   
    三、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与交流,加大幼教干部、教师全员参与的力度,尤其要提高农村幼儿园业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观念和行为不能落后于教师。

    2、深入研究、勤于实践,教学研究要从教师的问题入手,一点点突破。经验要从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得来,逐步提高教育质量。

    3、加强指导,发挥县、乡、园教研培训网络的示范辐射功能,定期指导、开放、交流,形成合作、互促提高的局面,将《纲要》的思想逐步落实到教育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