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让幼儿的游戏活动绽放有效之花

发布日期:2011年01月10日
作者:陈丽云     来源:福建省浦城县临江中心幼儿园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游戏化的教学已被广泛采用与推广,通过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地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呢?

    一、丰富幼儿感性经验,为游戏提供铺垫
   很多时候,幼儿的游戏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缩影,换而言之,如果幼儿没有现实世界的任何感性经验,就无法进行任何的游戏,只能在游戏材料面前,漫无目的地瞎玩。因此,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是取得较好游戏效果的必要前提。

   例如,幼儿游戏中常见的结构游戏,它是通过手的操作,反映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印象,是依靠表象进行的。那么,孩子在进行此类游戏,孩子的感性经验直接关系到游戏的效果。在一次以 “漂亮的房屋”为主题的结构游戏中,我先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些有关高楼大厦等图片,在给孩子宣布完主题和提供完所需的材料之后,我就把游戏的空间留给了孩子,然而,在搭房一开始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搭建的欲望表现得极为迫切。然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活动之后,我发现有些孩子根本搭不来,有的孩子没有耐心去完成,有的孩子觉得难等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我意识到孩子可能对于所要搭建的物体并不是很熟悉,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虽然一开始,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些有关高楼大厦等图片,但是没有和幼儿一起仔细认真地观察、了解、认识。所以后来,我又及时地引导幼儿认真地观看了各种图片,后来我发现很多小朋友都能很好地造自己的房子。因此,我认为在开展建构游戏时,首先要丰富幼儿的知识。这是开展建构游戏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幼儿只有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了较细致的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才会产生去建造物体的愿望。

   在平时,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形状、结构、色彩,由近及远, 由局部到整体,积极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我们先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物品,如幼儿的坐椅、吃饭的桌子、睡觉的小床、活动场地上的跷跷板、滑滑梯、独木桥等,教会幼儿观察的方法,养成幼儿细心观察的品质;接着创造条件制造机会让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或少见的物品(体),如电视机、电风扇、各类家具、小动物、汽车、飞机、轮船等,逐渐让幼儿养成对生活中碰到的事物都仔细观察的习惯,为下一步的游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给予幼儿活动空间,让游戏发挥功能
  《课程指南》中明确的指出:幼儿的游戏活动主要指他们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幼儿情感、个性健康的发展。然而,在以往的幼儿游戏活动中,目的性非常的强,往往以预设为主,强调先确定目标,然后再根据目标设计整个游戏活动。结果造成了每次的活动中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幼儿的活动,只要孩子与老师的预设活动有了一些偏差,老师就会马上千方百计的引导孩子朝着自己的预设目标走去,老师的干预是非常多的,控制了幼儿活动的自由度,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因此,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进而让幼儿在自发、自主、自由的游戏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可见,作为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内在动机行为,游戏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功能,这不是我们为游戏提出的目标,而是游戏本身就有这样的价值存在。教师应对新纲要、新课程进行解读和理解,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着改变这样一种现象:“由于老师对游戏的重视变成了对幼儿游戏的控制。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剥夺了,却还是自认为对游戏非常的重视,造成幼儿在自主性的活动中,老师干预太多,在幼儿非需要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强加在幼儿的游戏之中”。而是,尽可能的将我们的目标淡化,隐形于我们的操作材料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在活动中的细心观察和适时介入,学会从幼儿游戏行为和情感态度中分析他们的需要、经验背景以及动作、语言、情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现有发展水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

   三、扮好教师介入角色,使游戏有效进行
  《课程指南》中也指出了: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老师应该适时、适度的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之中。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在幼儿的活动中进行细心观察和适时的介入,将很容易从以往过多的干预转变成现在的放羊式的活动,孩子走到哪里是哪里,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将会抑制孩子的发展;如果过早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他们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如果介入得晚了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使孩子形成一种在遇到困难时退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游戏中我们应该细心的观察幼儿的各种行为表现,应注意介入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并进行适时、适度的介入孩子的活动之中。

   例如,我在组织以下两个的幼儿游戏是,以伙伴身份、游戏角色融入幼儿游戏之中进行点拨,使幼儿游戏活动自然、有效地开展。

   案例一   一辆结实的“公共汽车”
   游戏开始时,明明对老师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教师说:“好的,这回你的公共汽车可要造得牢一点噢,过会儿我来乘你的车,好吗?”明明连忙点头。“公共汽车”完成了,他高兴地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的‘汽车’造好了,你来乘吗?”教师把“车”放在地毯上摇了摇,说:“这辆车还真牢呢,太棒了!我下了班一定乘你的车!”明明十分高兴。

   这里教师为什么要渗透技能的要求呢?原来在前次游戏中,教师观察到这位孩子曾因作品结构松散而心存遗憾,这次,幼儿提出游戏主题后,教师就以游戏伙伴的身份适时渗透了“造得牢一点”的要求,以促使幼儿提高结构技能,获得成功感。这种介入、点拨有助于幼儿保持游戏兴趣,有助于幼儿获得强烈的主体性体验。

   案例二   一副“眼镜”
   张杰在构建眼镜框时没能围合成功,他似乎失去了信心,准备拆除。此时,教师立即介入:“哟,这副眼镜框马上就要做成功了!”张杰说:“老师,镜框我搭不好。”教师说:“我和你一起来试试看,好吗?”张杰点点头。当快要围合的时候,教师说:“张杰,我们再加几片雪花片,看看行不行?”说完,递给他两片雪花片,果然镜框围合成功了。此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笑着对老师说:“成功了,成功了!”当他将“眼镜”戴上朝四周观望时,教师又介入了:

   “张杰,这副眼镜太好了,让我也戴一戴,行吗?”张杰说:“行。”

   这一案例说明当幼儿因技能困难影响游戏时,教师通过与幼儿共同探索、共享成功喜悦的互动过程,间接地提高了幼儿的围合技能,培养了幼儿的坚持性品质,推动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在如何适度点拨才能有效地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需要确定不同的指导重点,切忌指导内容划一。如有的孩子需要提高技能,有的需要培养坚持性品质,有的则需要体验成功感。教师应视具体情况分别指导。  
       
    2、根据幼儿原有水平,向上扶一把、助一臂、推一程。

    3、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切忌指导方法单一。一般指导方法有环境刺激、介入共玩、语言启发、榜样暗示、图片和范例提示等。

    4、指导要适可而止,及时退出。
 
   总之,幼儿的游戏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给予幼儿足够的活动空间,;也要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游戏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从而,使幼儿的游戏活动开展得自然、有效。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