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家教研究

家园合作,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

发布日期:2010年12月24日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太平镇中心幼儿园

   我班的新生小威就是一个具有较强攻击性的幼儿,今年刚四岁。在班中,他身体偏高,各方面发展较好。可是他入园不久,我们就发现他特别好动,经常推搡、击打同伴,以致时常都有小朋友或家长向老师反映小威打人。小威的家长也说孩子在家总爱打架,经常抓伤邻居小朋友,现在小威放学后回到院里根本没人愿意和他玩,看见他,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为此,他的父母也伤透了脑筋,面对老师反映的情况他们也很无奈。我和配班老师想了很多办法,采用了红花奖励、榜样示范等正面教育,以及批评引导、换位体验等多种方式予以干预,希望在帮他认识自己错误的同时也正面鼓励他克制自己的行为。这些方法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效果只是暂时的,持续时间不长,小威的攻击性行为总是反复地发生。

   为了能对症下药,我认识到必须通过仔细地观察,全面分析幼儿攻击人的原因。在和家长的沟通中,我们发现小威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如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小威在婴儿期时就爱哭闹,睡眠不好,经常半夜三更闹腾。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那种天生爱哭闹、爱发急的婴儿,长大后更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不过,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第二,不良家庭教育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小威的爸爸是个急脾气,遇到事情爱发火。当孩子犯了错误,他总是大声训诉,要不就是一顿痛打,从来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讲道理。相反,爷爷奶奶对孙子又是无原则地溺爱。小威最早的攻击性行为针对的就是奶奶,当奶奶不如他意时,他就又哭又闹,后来竟然开始打骂奶奶,而奶奶每次都是想尽办法去哄孩子,在别人批评孩子时,还直说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就好。

   第三,不良榜样的示范。喜欢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小威一家三代人住在城郊结合部,孩子的爷爷在周末还常带着孩子去茶馆,那里人员复杂,时有相互谩骂,甚至殴打的情况发生。孩子不仅耳濡目染学了一口脏话,还学会了打架。孩子的父母工作忙,有时想轻松一些,就让孩子看动画片,比如《奥特曼》等。小威非常喜欢看,吵着让爸爸给买奥特曼的玩具模型,时常还会学学那些危险暴力的动作。

   找到原因,建议小威的父母同老师一起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干预:
   转变家长对孩子的教养观念。
   家长在孩子面前切不可滥用成人权威。恐吓、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会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与孩子关系紧张会导致孩子故意不听话,借此表示对家长的反抗,慢慢地家长会发现以打骂胁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多时候都是徒劳。所以家长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矫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更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可救药”“无法挽救”等悲观想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和家长不要对孩子轻易地作出否定评价。我建议小威的父母多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学会尊重孩子,努力培养平等的父(母)子关系,还建议他们尝试同自己的父母沟通,希望爷爷奶奶不要过份地溺爱孩子,最好大家的想法和对孩子的要求都保持一致。

    科学地安排一日活动。
    教师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我特意在游戏活动时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提供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另外针对小威精力旺盛、好动的特点,专门设计一些游戏角色,注重对他的个别引导。当然,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也是很有必要的。建议小威家人不要再带孩子到茶馆一类的成人环境中去,另外给他看一些有益的动画片,比如,少儿频道的电视节目。同时,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减少他的攻击性行为。

   允许幼儿合理宣泄。
   有些幼儿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宣泄活动也有可能会提高幼儿的攻击技能,因此,在允许幼儿宣泄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其合理性。结合教学目标,我特设了心情角和心情预报游戏,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和美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地抒发出来。同时鼓励幼儿之间相互进行关爱,培养幼儿同情、友爱的品格。我也建议幼儿家人在周末引导小威玩一些“发泄性”游戏,比如:玩胶泥,还可以陪着他骑车、踢球、和他赛跑等,通过玩游戏把平常不良情绪释放出来,达到心理平衡。

   放大闪光点,增强幼儿的信心。
   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不能一味地对孩子打骂、责备,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在幼儿园,我通过观察,及时捕捉小威的“闪光点”,给予表扬。为了让他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就不仅用简单的“你今天很乖”等语言,而是明确地表示“小威主动把玩具给小朋友玩,真不错!”等等。家长也努力帮小威发现自己的优点,在我的建议下,他们在家里也做了一个评比栏,当孩子在一天中攻击行为次数减少甚至消失时,就立即给予表扬、鼓励,帮助他自我肯定,增强他的信心。另外,家长和老师都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培养他的爱心、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来帮助孩子矫正攻击性行为。
家长和老师经常沟通,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的发展受到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教师和家长通过面谈、电话联系、网络、“小纸条”交流等灵活的方式增进家园互动。我也建议小威的家人针对孩子的发展变化,主动与老师交流,让大家能对我们实施的一系列干预措施所产生的效果有更清楚的认识。其次,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销,造成幼儿思想上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我们努力保持要求的一致性,协调互补,帮助孩子逐渐克服攻击行为。

   后来,我还给小威的父母推荐了一些有关的杂志和书籍,希望他们有空的时候多看看,因为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欣喜地发现,小威爱打骂人的坏习惯已经逐渐减少,他在评比栏上得到的表扬越来越多。更可喜的是小威家周围的孩子也开始接受他,愿意和他一块儿玩耍,大院里再也看不到小威孤独的身影,孩子的父母现在对他很有信心。

   我们知道幼儿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当中不能缺少老师和父母共同的理解和支持。其实,幼儿期是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孩子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此时所造成的任何发展的落差与偏差都会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家长朋友们和老师都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成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