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如何利用闽南民间艺术资源,对幼儿进行本土艺术教育

发布日期:2010年12月13日
作者:戴朝芬     来源:福建省长泰县岩溪中心幼儿园
   新《纲要》指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漳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蕴含丰富的闽南民间艺术。它不仅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支奇葩,也是我们闽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布袋木偶戏、闽南童谣、剪纸、大鼓凉伞等等。为此,在充分传承和利用闽南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我们选择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特征的内容,融合各种活泼多样的教育手段,让幼儿在闽南民间艺术美的和谐感悟、互动体验中更充分感受和体验闽南民间艺术的多元化特点,同时激发幼儿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之情。

    那么如何让闽南民间艺术走进我们的课堂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挖掘、选取合适的内容对幼儿进行闽南民间艺术教育
   虽然漳州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资源丰富,但现行的幼儿园教材中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开展闽南民间艺术教育中要遵循幼儿教育规律,遵照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与其他教育理论,在众多漳州民间艺术的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内容,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整合式教育。

    1、闽南民间舞蹈
    闽南民间舞蹈,根源于古老的中原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选择幼儿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大鼓凉伞”“穿灯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 等作为艺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内容,开展了闽南民间舞蹈教学活动,力求在设计与组织上有所突破,使闽南民间舞蹈形式成为幼儿自娱自乐的活动形式。

    2、闽南戏曲
    木袋木偶戏、芗剧、歌仔戏、高甲戏等传统艺术是闽南文化最具活力的艺术形式。而漳州是演出戏曲的广阔天地,每逢重大节庆或民俗节日都有宴请戏班表演的习俗,小朋友们也经常耳闻目染,成为了老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其中的布袋木偶戏它鲜活美丽的形象,鲜艳夺目的头盔衣饰,容易操作的表演都深受孩子喜爱,在其结构、色彩、制作、操作等方面都非常符合幼儿的特点;高甲戏中的丑角,形象生动夸张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我们把木偶戏、高甲中的丑角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载体,丰富了我们现有的教学内容。

    3、捏面人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安全无污染,材料准备简便、经济,质地柔软、色彩鲜艳,能随意调配,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技法更是多样,有揉、搓、捏、掐、刻、剪、压等,形象逼真。这一系列的优点很利于我们教学的开展。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凭想象、意愿进行创新,提高了幼儿的素质,塑造了美好的心灵。

   4、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及歌曲幽默诙谐、琅琅上口的特点深受孩子的喜爱,我们把此作为幼儿语言、音乐的学习内容,并把其融入到幼儿的早操和游戏中。为了更好的传承与推广优秀的本土文化,使幼儿更好的感受到本土童谣的语言魅力,在众多的闽南童谣形式中我们选取数数歌、问答歌、游戏歌、颠倒歌等内容对幼儿进行教育,以取得独特而有效的目的。

    5、剪纸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它植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引导幼儿初步认识剪纸艺术的基础上,让剪纸真正走进美术课堂。不仅让幼儿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方法,而且还鼓励幼儿在实践与再创作的同时适当增加难度,培养幼儿对剪纸创作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优美环境,营造具有乡土气息的闽南艺术氛围
   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创设丰富的民间艺术环境对孩子感受艺术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创设浓郁民俗气息的环境,使幼儿在景中体验。我们利用多渠道收集各种民间艺术作品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如,面人作品、木版年画、剪纸、戏曲人物图片等等,布置一个浓郁气息的民俗环境。其次,我们班级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本土文化教育目标,创设了幼儿喜爱的民间艺术墙。有幼儿利用废旧物制作的木偶;有利用糯米团捏成的形态可掬的动物造型;有小竹筐装饰结构的中国龙;有幼儿的剪纸“十二生肖”;有教师和幼儿一起设计制作的布袋木偶戏的表演场景。这些教师和幼儿一起布置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并激发幼儿不断探索、创新,为幼儿的自主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本土民间艺术教育氛围。其次,我们在活动室设有“民俗角”,布置民间艺术相关的民间艺术图片、实物等,并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及时投放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力求做到与教育相适应。如在音乐区提供幼儿自制的戏曲服饰、舞蹈道具,让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闽南戏曲文化的特点;又如在美工区内让幼儿欣赏色彩鲜艳的民间剪纸作品,并提供幼儿剪纸的工具、纸张,幼儿通过亲自尝试、操作,发现,促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得以发展。我们力求创设一个整体化、丰富化、趣味化的民间艺术环境,最终达到教师、家长、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目的。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使幼儿置身于闽南民间艺术的殿堂之中,景中感知,景中生情。

   三、在闽南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性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创造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应为幼儿搭建一个自由、宽松的舞台,激发幼儿富有创意的思维,从中感到快乐。在捏面人教学中,当幼儿掌握了捏面人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后,我们教师结合日常教学主题或者根据幼儿的意愿提供幼儿创造的机会,利用启发、引导等多种方式,鼓励幼儿独立构思、大胆创新、自由创作。同时,注意创设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在合作中互相协调,合作创作。重要的是,幼儿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不追求作品的精美性,注重思想的独特性,想象的广阔性,创新的大胆性,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在童谣的教学中,对一些简单易编写的童谣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创编,我们尽量创设幼儿多讲、多演、多合作的机会,通过表演、创编,大大满足了幼儿的表演欲和创造欲,同时培养了幼儿大胆表演、主动合作、大胆创新的能力。如:在民间舞蹈“大鼓凉伞”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幼儿欣赏舞蹈的基础上,诱发他们的生活经验,启发幼儿创编鼓手和伞娘的舞蹈动作和队型。又如在创编闽南童谣《一只鲟仔》说唱课上,小朋友们发挥各自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创编“当螃蟹遇上小孩时”的对话----在鲟仔汝母通咬我,我和汝去吃鱼仔”“鲟仔汝好,咱来做朋友”“汝那掠我我就汝”这不仅使他们有了自豪感,还能带动其他小朋友的创作欲望。

    四、闽南民间艺术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促幼儿发展
   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他们参与的作用在于与幼儿园共同做好闽南民间艺术教育。家长结合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主动到幼儿园给孩子们进行布袋木偶戏表演,与孩子们一起唱闽南童谣、剪纸、捏面人等。幼儿在充满民间艺术的氛围中,情趣盎然,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家长的聪明才智不但改进了保教工作,同时也向社会宣传了闽南民间艺术。大二班润也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是我镇剧团的演员,他们主动到园为孩子们表演高甲丑角,并将收藏多年的闽南戏曲资料借给老师学习。通过他们的生动表演,激发了孩子们对闽南戏曲的浓厚兴趣,令孩子们久久不能忘怀。

   同时我们创造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的机会,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闽南民间艺术美的活动。如我镇有五大戏班,老年人表演队等经常举行各种民间艺术的表演,我们与负责人取得密切联系,经常组织幼儿去观看表演,丰富幼儿的经验,也为幼儿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有形教材。另外,在最有代表性的一些节日,利用社区各种资源对幼儿进行民间节日教育,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向社区开展幼儿民间艺术现场制作表演,作品展览,把节日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良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通过开展了闽南民间艺术教育,使幼儿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祖国、爱家乡思想的种子,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在进行闽南艺术教育过程中更应该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技能等多个方面对幼儿进行综合考察,使闽南民间艺术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