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浅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发布日期:2010年12月07日
作者:李红霞     来源:北京军区政治部幼儿园  

   一、创设爱的氛围,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
   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能带给孩子温暖、关怀、宽容、支持、鼓励、信任等,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在幼儿园工作的十年中,我一直认为只有一个具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因为有爱心的教师才能走进幼儿,才能倾听幼儿的心声。一个能经常得到成人爱的孩子,肯定是个充满朝气和自信的孩子;反之,被成人冷落的幼儿则总是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比如,我们班有个叫淼淼的孩子在活动中经常不遵守游戏规则,开始我没能理解他的意思,还总是提醒淼淼要听话,同时我也反思自己的行为,原来我对他的关心太少,他想通过“捣乱”来引起我对他的关注,获得老师对他的爱。所以,在日常忙碌的工作中,教师应多向幼儿表达自己的爱,如:一句关爱的话,一个爱的眼神,或是轻轻地抚摸都是爱的表达,这些看似平常的一个动作,却能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他们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幼儿保持积极的情绪
   情绪是人对外界事物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是心理变化的主体。如果需要得到了满足,人就会产生高兴、满意等肯定性的积极情绪;反之会产生愤怒、不满等否定性的消极情绪。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如:新入园小班幼儿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幼儿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幼儿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幼儿,帮幼儿穿衣服、脱鞋子,拍着幼儿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们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要形成健康环境,教师行为态度端正也非常重要,否则创造幼儿心理发展的健康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幼儿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就会给幼儿心理抹上了一层灰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吃饭吃得太快总是吐,每回吐完了身上又脏又味儿,如果我们老师说“走开,你身上真臭”就会对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从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对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习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位幼儿,在处理教师和幼儿的关系中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心理氛围,对幼儿要公正、不偏爱,杜绝那些有损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言行。

    三、发挥游戏教育的功能,使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游戏活动使幼儿学会交往。现代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与家长接触的机会远远多于和同年龄儿童相交往的机会,他们缺乏同兄弟姐妹以及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不懂得分享和交流,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而游戏活动改变了这一现象。游戏活动让每位幼儿走到一起,在活动中他们互相模仿着、商量着、冲突着,在这种模仿、冲突和合作中,幼儿的交往能力日益增强。如:班中有一名幼儿特别孤僻,很少与同伴接触致使入园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能融入集体,缺乏与他人相处的技巧,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在户外体育游戏“抬水浇花”中,需要两个小朋友相互合作一起抬起水桶走向花坛浇花,起初该幼儿不愿和别人合作,我就引导他说:“快找一个好朋友和你一起抬水浇花吧,一个人抬这个大桶多累呀!西西快来和昊昊一起抬着桶去浇花。”于是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走了,在游戏的过程中我还不断鼓励他们:“瞧,你们俩多能干!小花喝完你们抬的水都笑了!”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趣味性强的集体合作活动,引导幼儿参与,从而改善幼儿的交往能力,为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机会。

    2、游戏活动让幼儿心情愉悦。游戏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为只有在游戏中,幼儿所做的、所忙的才是他们自己的事,而感觉不到任何的压力。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无拘无束中感受快乐,使幼儿的性格变得开朗、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是《快乐与发展》课程对小班幼儿活动形式的高度概括,它是最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的内容贯穿到游戏中,可以使幼儿易于接受,并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使幼儿保持愉快的心境。如: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动物仍在不同的地点找到了小猫并将小猫送回了家,当猫妈妈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说“不用谢”。在游戏中幼儿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也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家园合作,共促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就幼儿健康教育,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家庭的积极配合显得更为重要。当今的教育是师幼互动、亲子互动教育,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单是幼儿园的事,如果幼儿园教育是一套,家庭教育又是一套,这就必然使幼儿园教育力量大打折扣。作为家长,除了要保障小孩有足够的营养,有稳定的家庭生活外,还要引导孩子参与社会交往,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多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在自由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作为教师应收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文章,通过幼儿园网站家园直通车或家长园地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还应该利用来园接待时间和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典型心理问题的案例,通过家长学习、家教经验交流、资料宣传等,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家长也同样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拥有这种精神,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