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主题教育

探究式主题课程的特质与旨归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26日
作者:王立华     来源:中国科学院第六幼儿园
  “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在完成这一细致的工作时,需要有高度艺术,要把握时机和恰到好处,不致造成紊乱和偏差;只能是帮助,而不是强制或代替,坚定不移地依靠儿童自身的力量,即正在进入充分发展的内在生命。这种艺术必须以科学方法为指导。” 在此,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了教育任务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科学的严肃性。
|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精心建构着自身的园本课程。近年来,我们又进行了探究式主题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集中各分园的研究力量,编撰了《探究式主题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这是我园园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产物。“探究式主题课程”主要有如下两层含义:一是我们的主题活动大多是围绕科学教育展开的。而科学教育的核心是探究;二是该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课程,其完善离不开我园教师、幼儿、家长与管理者探究精神的充分发挥与积极参与。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把儿童、教师、管理者、家长及幼儿园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自2006年以来,我园承担了国家级课题《开发家长、社区科学教育资源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以中科院各研究所为依托,以家长进课堂及家长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与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家长深度参与幼儿园科普教育及其他教育活动,有效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取得了显著效果。以儿童为本位,以发展为关键,以儿童的发展为首要任务,同时促进教师、管理者、家长及幼儿园的共同提高与发展是我们的目标与追求。我们认为,对儿童的认识程度是决定儿童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那么,我园开展的探究式主题课程是建立在何种儿童观的基础上呢?探究式主题课程的特质与旨归何在呢?下面我们将以“儿童”、“活动”和“发展”为关键词进行简要阐释:

   一、儿童――探究式主题课程的永恒主语
   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永恒主语,这句话具有丰厚的内涵。
  (一) 探究式主题课程是从儿童出发的课程
   儿童既是幼儿园课程的逻辑起点,也是现实起点。因为,儿童的先天的心理能力是儿童的“天赋资源”,是儿童的本能与天性的表现,是儿童智慧发展的胚芽。蒙台梭利认为,“在最初几年,教育只能被理解为帮助发展儿童的先天心理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采用依靠讲授的保守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探究式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坚持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包括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儿童的自发性活动、尊重儿童的已有经验、尊重儿童的人格等。儿童的兴趣与天然需要、儿童的自发性活动、儿童已有经验都是儿童心理能力的表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是儿童成长的信号。儿童的自发性活动是儿童本能与天性的外在表现,也是儿童教育的起点与基础。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我园教师努力,深入儿童的生活,观察儿童的自发性活动,关注儿童的内在需要,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系列有价值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拓展儿童的经验和认识。例如:《假如我会飞》、《树叶变变变》、《恐龙》、《水的“皮肤”》等主题活动,就较好的顺应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在满足幼儿幻想天性与探究愿望的基础上,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提高了幼儿的技能,为童年生活带来欢乐。

  (二)探究式主题课程是以儿童为主体的课程
   儿童是智慧的存在。儿童是有独特智慧的存在。教师或成人应该充分相信儿童的力量和潜能。事实上,在我们观察、组织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被儿童的观察力、探究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求知愿望所震惊。“幼儿居然懂得比我都多!”这几乎是教师们在组织主题活动时的“口头禅”。

   儿童是课程的主人。所有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化作儿童”,努力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双手触摸生活,用儿童的心灵感受万物。在探究式主题课程中,教师都要以研究观察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发展水平为前提,并顺应幼儿的需要生成主题活动,创设出“有准备的环境”,围绕主题,使幼儿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及教学活动中,以集体、小组、个体探究等不同方式体验感受、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与主题相关的有机联系的经验。儿童的发展需要主导着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开展,儿童的学习特点决定着教学活动方式的采择。在这样的课程中,儿童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探索世界,成为课程的主人,与教师一同创造意义世界。教师应“跟随儿童,”(Follow the child),敏锐地把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教育活动中,及时“接过儿童抛过来得球”,为儿童的发展搭起“脚手架”。当然,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会下降,因为“他们(教师)背后承载着才能、知识、实验、研究、纪录及显示出成功与失败的范例,教师追随着幼儿,而非计划。目标很重要,不会消失在视线中,但更重要的是达成目标的理由与方式。” 教师应该“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教师仍然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育活动的支持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儿童的欣赏者、观察者、解释者。在此,我们提出,教师是儿童的解释者,是儿童的发现者与再发现者的命题。在师幼共同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在有意识的观察与反思中,不断解读着儿童的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发现着儿童与生俱来的智慧与潜能,发现着儿童天性、本能、兴趣与需要。在发现与解读中,教师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儿童观念,进行着从观念与行动之间的转换,实现着自己的专业成长。

   二、活动――探究式主题课程的实施方式
   儿童是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儿童丰富并展现着自己的天性与乐趣,建构起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智慧与文化。儿童是探究者。儿童在对周围世界探索活动中展露着自己的天性,在解构与建构中展现自己的智慧潜能。活动,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外部表现。福禄贝尔指出,“活动是儿童的真实生活,是现实;就儿童的本性来说,他们不是在捣乱或破坏,而是在探索、发展、建设。”

   基于这样的认识,探究式主题课程以游戏为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要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游戏,除了丰富的自选游戏(区域活动)外,教师们还设计了许多形象直观、操作性强的科学游戏与科学小实验供幼儿探究,使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中科院的专业科学工作者(包括幼儿家长)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带来一些有趣的科学仪器设备,更与幼儿园的教师们共同研究制作了一些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充满童趣的PPt与Flash,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使孩子们体验感知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与科学现象,了解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而且科学家们身上所蕴含的科学素养、品质与习惯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并非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不是通过听,而是通过依靠儿童作用于环境获得的经验。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而是在为儿童设置的特殊环境中预备和安排一系列有目的的文化活动主题。” 儿童的智慧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儿童的经验离不开与现实环境或材料的相互作用。丰富的主题活动与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感受与操作的机会,把幼儿引向知识与智慧的海洋,幼儿在主动的建构中悄然成长。

   自然赋予儿童一种巨大的创造能力,然而,这种能力非常脆弱,需要爱和正确的保护。在园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努力挣脱以往传统课程模式的禁锢,为幼儿获得游戏活动的权力、为保护儿童的内在潜力、发展儿童的心理能力而努力。|

   三、发展――探究式主题课程的重要旨归
   儿童的发展与成长是儿童教育的核心议题和主要目标,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旨归。儿童发展依赖于一系列因素与条件,而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生活,就是儿童生活本身。

   儿童的生活,是儿童教育的自然背景和重要源泉,又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说,“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内部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 的确,与成人的生活相比,儿童期的生活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其内容更加丰富,地位更加重要。儿童教育应为儿童提供生长或充分发展的条件。“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儿童生活的特征之一即是生长性、发展性。儿童的生活指向成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任务应变成为儿童的生活、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而不再是记忆词语或概念这种强迫性的任务。她强调,“只有当教育成为‘对生活的帮助’,超越单纯的讲授和对知识与思想的直接传播的狭隘限制时,这种实际意义才能实现。”

   探究式主题课程的内容大多源于儿童的生活,并服务于儿童的生活。根据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中科院的科研人员与我园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通过反复认真的教研活动,在深入了解不同年龄班幼儿身心特点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联手开展了《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与站姿》、《为什么要勤洗手——细菌的奥秘》、《为什么要喝白开水》等教育活动;教师们还组织了《午睡好》,《我们自己穿衣服》、《我和小手做朋友》等主题活动,以上活动既加深了幼儿对生活的认知与体验,也为幼儿养成良好、科学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打下基础;同时也增强了教育志愿者(主要是家长)对儿童及儿童教育的认识,这些家长的育儿水平也显著提高。此外,从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出发与喜爱的事物出发,教师与家长生成了《动物的叫声》、《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等科学游戏活动,既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为儿童探究自然与生活之谜提供了条件。

   儿童生活具有生长性,儿童教育具有生活性。儿童教育既要为儿童未来的幸福生活作准备,更要关注儿童当下的生活。对于儿童来说,生活就是生长,就是发展。儿童教育,应为儿童当下与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儿童教育应该引导、帮助儿童过一种有意义的快乐的教育生活,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保障。

   总之,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儿童的兴趣、需要、自发性活动为原点,通过师幼的探究式主题活动,使儿童的内在潜能得到展现,使儿童的内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在游戏或活动中度过幸福的有意义的童年生活。——这就是我园探究式主题课程的特质与旨归之所在。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