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主题教育

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点滴体会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24日
作者:蓝春玉     来源: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城西幼儿园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它突出表现在教育的学科性逐步淡化,把落脚点放在“幼儿发展”上,树立起“让孩子学会学习”的理念,能更进一步让幼儿整体、和谐地发展。通过对新《纲要》的不断学习、讨论,集思广益,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寻求新思路,尝试新方法,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以下是笔者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关注幼儿兴趣,生成主题活动
   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只有来源于幼儿的经验、兴趣的主题内容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但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兴趣不稳定,在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也不够清晰。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细致地去捕捉,去观察,善于发现、分析孩子的兴趣,为他们提供活动的条件和创设相关的环境,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每天吃水果的时候,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们话很多。有一次吃葡萄的时候,孩子们争吵了起来,有的孩子说“葡萄是绿色的”,有的孩子说“葡萄应是红色的”,看到他们各抒己见的样子,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孩子们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吗?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从多方面引导幼儿开展了以《水果》为内容的主题探究活动。如:在认识《苹果》的活动中,我们改变过去仅限于摸摸、看看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幼儿先用橡皮泥塑造苹果的外形,然后将其画在纸上,从单纯的理性认识到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幼儿对苹果的外形有更充分的感知,于是,我班开展了劳技活动《削水果》,在活动中幼儿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能,一位家长在与我们交流时高兴地说:“在家过去都是我们削水果给孩子吃,现在我女儿回家也会削水果给大人吃了”。在综合活动《水果品尝会》中,幼儿通过自己给水果削皮、切块、搅拌、榨汁、品尝,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进一步感知了各种水果的特征,初步知道了水果的来源,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二、创新组织形式,丰富主题活动
   在主题活动中要保证幼儿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我们进行主题活动时,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有借助实物、教玩具的探索性观察活动,让幼儿通过看、摸、玩、想、问、说、记录等得到感性认识。如在“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老师让孩子们操作各种车、船、飞机玩具,在玩中,孩子们了解到不同交通工具的不同功能。造型、用途、结构等,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轮子为什么是圆的?球为什么不能做轮子?船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飞机在天空中怎么认路……有通过手、脑协调动作进行创造性制作的美工活动,如:在“顽皮一夏”主题中,孩子们用多种材料制作的“昆虫乐园”、“荷花池”,有用信封做成的蝴蝶和各种各样的鱼,有折纸知了,有用塑料瓶、易拉罐做成的蜜蜂和蜘蛛,用铁线和尼龙绳做成的蜘蛛网等。有丰富知识面,加深感性认识的外出参观活动,例如:马路上的车、上菜市场等。有感性认识与动手、想象为一体的建构活动,例如:我家和我家附近的……,十字路口;有借住专业人士讲解专业知识的助教活动,如,请退休老年乐队的乐手介绍“线的乐器”;请交警同志为小朋友讲解有关交通安全的知识。有巩固知识、发展语言能力、拓展主题的讨论活动,例如:我喜欢的小动物,动物的尾巴……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小组活动的方式,大力开展区角活动,在谈话和绘画活动中我们明显地体会到小组活动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于是我喜欢并乐忠于这一活动方式,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并不是每个活动都适合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例如:组织听故事和音乐游戏时,我把班上幼儿分成三组,用同样的教、学具依次进行所谓的小组教学活动,自己忙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最后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比集体活动好,甚至有时因人数少活动氛围不热烈而以失败告终。经过对前一阶段的反思总结,现在我们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灵活运用集中、分组交叉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体现集体教学在解决一些共同性问题上的效率,又能发挥区角针对幼儿差异,照顾、满足不同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来选择材料进行个别化或小组性的操作活动的功能,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别差异。

   三、建构互动环境,拓展主题活动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满足孩子需要的师幼互动环境,从以往关注知识点传授,转变到关注幼儿主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创设一个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宽松环境,着力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可操作性强,具有探索价值。难易适度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反复尝试,从多角度感知、观察、思考,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在摆弄中发现、在操作中表达、在玩耍中想象,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能力,使幼儿在开放的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个性。那么,如何把握好师幼互动的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广阔的活动场地、丰富的活动内容与材料,创设积极健康的环境,其次要随时随地关注每一个幼儿,要抓住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极细微的变化及每个细微动作。例如:在一次“美工区”的制作活动中,张羽小朋友制作橡皮泥小兔,完后,她想把制作的小兔固定在作品架上,可这只小兔老是倒下去。我看到这一情况,便拿了块积木递给她说:“你用这块积木试试”。张羽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抱积木的小兔陈列在作品架上,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又如:开展“汽车叭、叭、叭”的主题活动时,结构区出现了搭建小汽车的热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寻找着圆柱体积木,但圆柱体的积木较少,有的幼儿没有找到圆柱体积木就跑开了,有的幼儿甚至发生争抢现象。我没有直接去解决幼儿的争吵,而是将放在结构区里的茶叶罐搭建成“小汽车”,边搭建边说:“我的小汽车多漂亮啊,这是一辆大铲车,它的轮子可大了。”边上没有找到圆柱体积木的幼儿看见了也模仿着用茶叶罐代替轮子,也有的幼儿还发现可以用旺仔牛奶罐,可乐瓶等来代替轮子。刚才争抢的幼儿也不再争吵,加入了搭建小汽车的队伍中。你瞧,一辆辆款式新颖的小汽车跑得多欢啊!可见,积极适宜而有效的师幼互动对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四、挖掘材料价值,深化主题活动
   在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中,常常要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笔者认为,收集的资料应给它一个展示台,发挥其教育价值,并让它来发展幼儿。如:在开展《会变的树叶》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带来了各种树叶并用树叶制作成一幅作品:有的做成可爱的动物;有的串成了树叶风铃;有的做了一顶帽子……于是,我把这些作品放在了“展示台”让大家欣赏,游戏时还把这些作品当成游戏道具,使这些作品给孩子们的活动带来了它的作用。此外,我们认为,幼儿收集的资料更应是幼儿活动的一个过程,这样能使幼儿对自己收集的资料格外珍惜而使学习充满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和同伴交流,丰富孩子经验,提高兴趣及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展《树》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比较常绿树、落叶树的不同时,他们提出疑问:常绿树会掉叶子吗?有的说常绿树不掉叶子,有的说常绿树会掉叶子,掉的是绿色的叶子。此问题引起了幼儿的争论,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在教师或父母的帮助下得出结论。但我们改成让孩子通过自己选定对象进行观察,并用画图形式记录,让孩子获得第一手资料,使他们在亲身获取真实资料的基础上去寻求答案。这样,他们在收集资料中进一步培养了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及与同伴交流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幼儿收集的资料中,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及时取得家长的配合,充分利用所收集的材料,为课程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得更活泼开朗,更富有个性,更愿意与人交流了,生活技能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在实施主题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如:如何在充分发挥幼儿积极性的同时又能让幼儿自觉遵守必要的常规;如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上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等。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将继续学习、实践、反思、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探索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