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交往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24日
作者:谭婉欣     来源:天津幼师附属幼儿园
   现在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世纪对人才有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健康的身心、高情商、高智商的头脑,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而当今由于幼儿居住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造成独生子女普遍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和能力。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出现发脾气、争抢玩具物品、甚至攻击他人等行为。

   通过发放家长问卷,发现幼儿遇到问题,家长往往采取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的做法,剥夺了幼儿尝试解决交往问题的机会。家长的教养方式造成了幼儿不会使用请求用语、商量用语进行交往,缺乏交往、协商策略,没有交往经验;因此产生不会交往的现象。现今居住环境优越,而幼儿缺少伙伴,造成独立交往机会匮乏,所以幼儿普遍存在缺乏交往策略的问题。

   实践中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交往方法,学会有效的交往策略,体验与他人交往的快乐,成为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依据幼儿爱模仿、喜欢游戏等特点,我利用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积极地体验,逐步掌握交往技能,体验成功交往的乐趣。

   一、发放问卷,分析成因
    根据发展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相关因素,我拟订家长问卷。通过问卷找出产生幼儿交往能力差异的原因,为探索指导方法提供依据。问卷分析如下:

   第一、 家庭方面因素
   问卷中热情、敏感、权威性家长占80%,不敏感、随意性大者占20%。可见家长教养方式的差异,直接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我班部分家长属于支配性、权威性、随意性的教养方式;家长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支配或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剥夺孩子思考、尝试、发现交往策略的机会;使孩子出现无交往策略,常以不适当行为干扰别人、被伙伴拒绝,产生同伴关系不良现象。

   统计中100%幼儿住单元房、无伙伴。家长工作忙,能经常创设交往机会的仅占28%,偶尔能创设交往机会的占10%。所以,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丰富的交往机会,还要引导家长重视为孩子提供交往机会,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形成友好交往的态度,为其一生发展服务。

   幼儿出现缺乏社会认知技能现象时,有25%的家长采取直接告诉幼儿的办法,剥夺了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家长简单粗暴地干预,致使幼儿遇到交往问题时,不会思考,不懂协商,常常出现争抢、攻击他人等不适宜行为。

   第二、 幼儿方面因素
   问卷调查发现有80%幼儿出现过攻击性行为,此行为的偶发性偏高。教师在游戏中运用移情体验、树立榜样、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等方法,丰富幼儿社会认知技能,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使幼儿彼此接纳、懂得友好交往。

   问卷显示,幼儿出现交往畏缩或不独立现象的占45%,这些幼儿的家长常常以不适当的方式“帮助”幼儿,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交往机会,使孩子不会动脑筋解决问题。显然幼儿无交往策略与家长的教养态度明显成正相关。

   二.运用游戏,引导交往
   ⒈引导幼儿积极运用交往语言,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幼儿学习和运用交往语言是掌握交往技能的重要内容,交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实践中我体验到,幼儿如果会运用礼貌用语、商量用语、请求用语、拒绝用语作为交往语言的主要内容,幼儿交往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为使幼儿掌握交往语言,我先将故事《你好》、《握握手》、《哪个宝宝有礼貌》、《金花学说话》、《小红花找朋友》等进行改编,重点重复礼貌用语。然后邀请了几位老师,用木偶表演将改编后的故事呈现给幼儿,生动的表演一下子吸引了幼儿,幼儿轻松地掌握了礼貌用语。通过观看表演,幼儿深刻理解了故事内容,发展了常用的礼貌用语和协商性语言,获得了友好交往的经验。

   为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我还用卡通画的形式将“我可以近来吗?”“请进。”“请你帮帮我好吗?”“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好吧。”“谢谢你!”“不客气!”等交往用语呈现在语言角。另外,还投放幼儿喜欢的木偶,鼓励幼儿会用礼貌用语进行表演,帮助幼儿不断巩固和丰富交往用语,逐步提升交往经验。

   根据本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中的小问题,我创编了短小的情景剧《旺旺做客》、《接待小客人》等,邀请中、大班幼儿表演,引发幼儿移情体验和换位思考,幼儿在轻松的情境活动中易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往往胜过教师讲许多道理。另外,还运用续编故事结尾的方式,引导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幼儿学会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提升幼儿友好交往的能力。

   ⒉适时指导或加入游戏,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技能。
   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是社会性的核心,幼儿社会性培养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在感受和体验中实现。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幼儿学会交往技能。

   如:娃娃家的进区标志已满,可妮妮今天也想玩,她正转来转去着急的时候,老师说:“娃娃家人满了,如果你想进去,怎么办呢?”妮妮想了想说:“我想当客人。”老师说:“如果你家里来客人,你最喜欢客人干什么?”妮妮说:“跟我玩儿。”老师说:“好啊,你可以带玩具和娃娃一起玩儿。”妮妮高兴地说:“我去‘超市’买玩具。”妮妮买了玩具,礼貌地敲门,大胆地表达,成功地加入到娃娃家游戏中。

   有一天,明明想加入积木区游戏,却不知如何介入。教师观察发现搭公园的幼儿需要小树,马上拿来果冻碗、彩泥、牙签等材料,并热情地问:“需要帮你们种几棵树吗?”幼儿连忙说:“需要。”教师请明明一起“种树”,然后有礼貌地送给伙伴,顺利参与积木区游戏。教师引导明明礼貌地交谈,主动而热情地帮助伙伴,得到伙伴的欢迎。由此,亲身体验并学会简单的交往技能。

   ⒊挖掘不同幼儿的闪光点,增强自信促进有效交往。
   发展有差异的幼儿同样渴望与伙伴一起游戏,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增强幼儿的自信促进交往。
“烫发、剪发请坐!”“美美发屋”的幼儿玩得正投入,思思小朋友因不会为客人理发,谁都不当她的顾客,正在一旁发愣。教师主动当她的顾客并问:“理发师,你可以介绍一下你们画册上的新发型吗?”语言能力强的思思这下子高兴起来,拿起画册讲得津津乐道。教师连忙鼓励说:“听理发师介绍发型,我也想烫发!那边的理发师都在忙,来了客人如果没人介绍新发型,他们是不是会走掉?”思思说:“我来给客人介绍吧。”她边介绍、边招呼伙伴。教师挖掘幼儿的闪光点,激发她自信的同时促进了伙伴之间的有效交往。

   ⒋鼓励不同强项的幼儿,学会协作与交往。
   幼儿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教师要做有心人,运用伙伴间的相互学习,促进共同成长。
如:欣欣小朋友把“香香饼屋”货品分类摆放,整齐有序,热情地招呼客人。雁雁小朋友捏好点心就往货架上摆,根本没注意分类。当她给客人介绍点心时,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很不方便。教师变换角色,以经理身份邀请欣欣给伙伴介绍怎样摆货架最方便卖货,请雁雁介绍点心的做法,幼儿在与伙伴分享经验中学会交往与协作。

   三.通过实践,促进发展
   通过近期的实践,强化了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引导了换位思考、获得了移情体验、丰富了社会认知经验。教师和家长们反馈,幼儿会运用礼貌用语、商量用语、请求用语、拒绝用语作为日常交往语言的主要内容后,幼儿交往成功率明显提高。对于有争抢行为的幼儿,教师耐心地启发,鼓励他们学习运用协商性语言与伙伴进行交往,由此获得了成功交往的情感体验。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常可见到、听到协商性行为或语言,幼儿交往能力获得提高。

   实践中,我感到在指导幼儿积极运用交往语言;适时加入游戏;发挥强项有效交往;同伴协作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技能,还要因人而宜为幼儿留有探索、体验和感受的空间,游戏中指导过急、过多会降低游戏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尺度。

   由问卷我看到:家长反馈的信息,是我解决幼儿交往问题的重要依据。家长参与研究是对幼儿园教育最有效的帮助。我相信家园携手努力,才能共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