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追寻美术作品欣赏教育的画意

发布日期:2010年11月10日
作者:吴萍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

    一、背景
    就在参加芙蓉区教学能手赛,为所抽的美术欣赏活动《梵•高和他的〈自画像〉》设计方案冥思苦想的时候,我想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儿时拾趣》:“黄发垂鬓儿,握枝向泥沙。似解世人意,信手乱涂鸦。桥畔流水淌,树梢日影斜。口中呢喃语,兴尽忘归家。”多么投入的孩子呀!当孩子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时是这么满足!顿时,我豁然开朗,只要找到美术作品与幼儿的心灵相通的点就能使孩子们产生审美愉悦,让孩子们投入地进行欣赏。换句话说就是要追寻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画意,才能使幼儿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即感受到作品的感性形式中蕴涵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因为,名画再好,如果幼儿看不懂或看了不能产生情感共鸣,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梵•高的作品极富表现力,他喜欢运用简练有力的线条、鲜艳明亮的色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他的《自画像》表达了他当时生活艰苦,但又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它能让幼儿了解画画不光可以写实,还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表现。基于上述认识,我重新调整并修改了活动方案,我想当幼儿理解了画家的画意后,也能学习画家通过自己的绘画作品表现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二、活动过程的描述与分析
    1、幼儿整体欣赏,初步感知画面。
    教师略带神秘地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世界名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哇——”当老师将梵•高的《自画像》用多媒体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眼前一亮。
在略微停顿了几秒钟后,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我看到了一位伯伯!”“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头!”“我觉得他长得很丑!”……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首先感知的是这一幅美术作品的内容。所以,教师先问幼儿看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第一印象,为幼儿理解作品打下伏笔。从幼儿开门见山式的直觉型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此时的幼儿还仅仅是在浅表层次上感知、理解美术作品的内容,他们还不能深入地感知、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2、幼儿分层欣赏,深入解析画面。
    当幼儿说出自己的第一印象后,教师以平行谈话的形式让幼儿进一步来了解作品。
首先,教师提问:“你们猜猜画的是谁?他的心情怎样?”幼儿的回答各不相同:“画的是叔叔,他不高兴。”“画的是爷爷,他生气了!”……

   “你们都觉得他不高兴,在生气,那你们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教师马上追问。“他的眉毛是这样的——”曹向荣学起了梵•高皱眉的样子。“他的眉毛是竖起来的!”翘楚亟不可待地说。“他的嘴巴是不高兴的——这样!”许嘉熹边说边瘪起了嘴巴。……“你们的眼睛真尖,那我们一起学一学他的表情。”孩子们很认真地学了起来。

   这里,教师借助提问让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中人物的表情上,了解不高兴的表情的造型特点。
   接着,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他为什么会不高兴?和自己的朋友说一说。”幼儿七嘴八舌地与自己的朋友讨论起来。“他被妈妈骂了。”舒欣莹说。冰冰说:“不是!他的玩具不见了。” “我在电脑上见过这幅画,妈妈告诉我他很穷,没有钱吃饭。”参加了美术班的钊钊很严肃地说。“他可能是和朋友吵架了吧!”……看!孩子们对问题进行思考时往往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教师此时进行了小结:“梵•高因为家里很穷,经常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所以不高兴。”并提问:“那我们再看看画中有哪些颜色?红色、黄色给你什么感觉?”“高兴!”“热!”“快乐!”孩子们马上争先恐后地回答。
这一阶段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形式(造型、颜色)思考,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同时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当幼儿对作品的形式有了感受以后,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作品意义的解释了。

   “对了!那你们想想我们看到画家的表情是不高兴的,为什么他又给自己画上了高兴的颜色呢?”孩子们一下被难住了,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老师马上追问:“那你们先想想当你们不高兴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你们怎样使自己高兴起来?”赫蔚说:“我会找朋友玩。”阳阳说:“我会玩玩具。”“我出去看看、走走!”“我吃一点好吃的,就高兴了。”……“是的,画家和你们一样——在不高兴的时候,也想做一些使自己高兴的事情。他喜欢画画,就用画画使自己高兴起来,而且,他还将自己的希望画在了画上:一个虽然不开心但希望开心的自己。所以他画上了不高兴的表情表现自己当时的心情,又画上了高兴的颜色表现自己的希望。”

   对幼儿来说,要理解画家作品的内涵是以及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当教师问:“我们看到画家的表情是不高兴的,为什么他又给自己画上了高兴的颜色呢?”幼儿回答不出来。而当教师以提问:“当你们不高兴的时候,怎样使自己高兴起来?”这个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来引发幼儿思考,再延伸到画家的想法上时幼儿就能理解了。也就是说,只有让幼儿将他们获得的欣赏资料与他们个人以往的经验结合起来通过想象进行理解,才能使幼儿较轻松地理解了作品的画意。

    3、整体欣赏,提升画面感受。
    教师又问:“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翘楚回答:“我喜欢这幅画,因为画得像真的一样!”“我喜欢这幅画,因为它的颜色很漂亮!”钊钊说。熹熹说:“我喜欢它,因为他能表现自己的想法!” “我喜欢这幅画,因为它的线条是弯弯的。”曹向荣回答。“那我们一起用手来学一学弯弯的线条,好吗?”教师说。这时,每个孩子都举起了自己的手认真地学了起来。“你们学得真好!那弯弯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有力!”孩子们齐声回答。“是的,画家是想借助有力的线条表现自己希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强烈情感!”教师回应。

   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此时的审美判断与刚开始接触作品时的整体直觉印象完全不一样了,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了自己新的解释(所谓解释是探讨一件美术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意义)。

    而画家作画的线条特点因为在这一幅作品中不是特别明显,教师因担心一个活动的知识点过多而不打算介绍的。但当有幼儿发现了以后,教师及时地回应了幼儿。

    4、了解画家生平。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作画风格、特点。再让幼儿欣赏多幅自画像,进一步感受画家的作画风格。
通过了解画家的生平可以让幼儿了解画家作画时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所蕴涵的意义。

    5、迁移创作,多形式表现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问:“你们猜猜画家是怎么画自己的?”设疑式的提问一下激起了幼儿的兴趣。“看照片画!”“ 对镜子画!”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然后,教师请幼儿先自由讨论:“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么画自己?”再随音乐创作。
幼儿聚精会神地对着镜子画起了自己:周婧雯画的自己发型真实,却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裙子;章格嘉画的自己变成了长头发;冰冰画的自己拿上了手枪……每个幼儿都将自己的想法加入了自己的作品中,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最后,当他们举起自己的作品介绍时是多么骄傲和自豪呀!

    从幼儿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已经对作品的意义有所了解,也在模仿作品的表达方式用绘画表现自己的希望。特别是嘉嘉,当教师问她为什么将自己穿上红衣服时,她回答因为自己变成了长头发很高兴。可见,她已经理解红色代表的情感意义。

    三、反思
    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对画意的追寻,是建立在美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以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平行对话的主要形式,先引导幼儿感知画面的内容、形式,再通过建立作品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使幼儿理解画意。
     
   (一)追寻画意要建立在对作品的形式分析的基础上。
    形式分析是指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的组合的情形,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例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美术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总是借助于作品的感性形式进行表达。要揭示作品的内在意义或意味,必须对作品的符号含义和作品的形式和形象本身具有的意义和意味有所了解。而2~7岁的幼儿属于艺术符号占优势时期,对作品内容的感知限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在教育的干预下,能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因此,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幼儿感知作品的形式,即感知作品的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因素及其所代表的对称、均衡、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模式,理解其可能的象征意义,为追寻画意奠定基础。如本活动中教师就让幼儿充分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人物的表情怎样?用了一些什么颜色?等等,让幼儿充分了解作品中色彩、表情所代表的意义。

   但是,我们在对作品进行形式分析时要注意关注过程的情感体验和态度,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活动情感体验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幼儿可能说不出对象为什么美,美在哪里,但却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始终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使孩子在欣赏活动中感受快乐。

   (二)追寻画意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中进行。
    幼儿主要是一个“印象的批评者”,还需要在教育的引导下才能进行“分析的批评”和“综合的批评”。因此,引导他们追寻美术作品的画意,必须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中进行。即在幼儿自己最先形成的整体直觉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幼儿自己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幼儿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如此活动中先幼儿整体欣赏,初步感知画面;再分层欣赏,深入解析画面色彩、造型方面的特点(即前一点提到的对作品的形式分析);最后再整体欣赏,提升画面感受。正是这样的循环往复,帮助幼儿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所蕴含的意义。

  (三)追寻画意需要对画家作画背景有所了解。
   任何一件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其特定的背景,如社会历史背景、生活背景等。如梵•高的《自画像》就是产生于其酷爱绘画,但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欣赏,因此生活十分贫穷,同时他又经常生病的生活背景,因此,他的《自画像》都是不高兴的表情。可是,他对生活却有着火一样的热情,所以他的《自画像》总是色彩鲜艳,表达着他对生活的热爱。由此可见,我们在追寻画意是一定要了解画家的作画背景,才能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联系其背景,引导幼儿理解画意。教师可以以讲故事、欣赏短片等形式适当地向幼儿介绍画家作画背景。如本活动中教师就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作家的生平,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四)追寻画意需要回归幼儿生活。
   幼儿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是在欣赏着自己的生命活动(包括生存、生长过程)。他们所获得的是一种自我享受。也就是说只有那些由幼儿自己的心灵选择出来或感受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类似和相通的对象才能使其产生审美愉悦。因此,追寻画意必须巧妙地将名画融入幼儿的生活情境,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以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梵•高的《自画像》的画意,教师就以“当你们不高兴的时候,怎样使自己高兴起来?”这个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为切入点,使幼儿理解画家的想法。由此可见,追寻画意应回归幼儿的生活,与幼儿探索周围世界、追求美好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追寻画意需要转化为幼儿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
   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只有通过欣赏者转化为具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表达方式,才能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身边事和物的审美体验。如果我们一味地离开审美体验去为了欣赏而欣赏,为了表现而表现,那么培养的幼儿将来很有可能只是一些仅仅掌握了一些乏味的技能,至多是培养了一群依葫芦画瓢的画匠而已。因此,追寻画意时一定要鼓励幼儿表达、表现。
幼儿的表达方式有许多,如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在充分观察感知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说一说自己所见、学一学他的表情、用手模仿旋转的线条、画一画自己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美术欣赏后安排的美术创作与一般美术创作活动稍有不同,它既尊重幼儿的意愿,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度,也鼓励幼儿把欣赏的经验结合起来,或学习、借鉴画家的作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或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描绘作品所表现、传达的情感等。因此,此活动在幼儿迁移作品经验这个环节,提供了多种工具材料(水粉笔、水粉颜料、水粉纸、砂纸、油画棒、色卡纸、小水桶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尊重了幼儿的想法,使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六)追寻画意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美术修养。
   要引导幼儿理解画意,那么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美术欣赏能力、丰富的美术欣赏知识,要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必须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那么,才能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游刃有余地给予指导。如在这个活动中当幼儿提出线条的特点时,虽然这不是教师预设的学习点,但因为教师本身的美术素养比较扎实,才能及时给予回应。同时,还需要教师具有从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和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学习美术知识,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

   当然,就活动的设计来说,活动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教师当时考虑任教班级幼儿基本没有开展过美术欣赏活动,因此开始只从一个点——一幅梵•高的《自画像》导入,是否能将后面展示的多幅梵•高的《自画像》放在前面让幼儿一起欣赏,幼儿对梵•高作品的作画特色会感受更深刻;介绍画家生平时怎样更生动,更与作品相联系等。相信只要教师加强学习,在实践中多寻找策略,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和教学水平,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