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浅谈对幼儿生活教育的培养策略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22日

浅谈对幼儿生活教育的培养策略

边永俊  天津市静海县瀛海幼儿园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确定了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健康教育是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而幼儿园一日生活是由吃、喝、拉、撒、睡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组成的,正是这些生活细节蕴含着全面而丰富的教育因素。因此,幼儿园一贯比较重视对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常规;教师何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实现生活环节中的教育价值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发挥环境的作用,让幼儿在温馨、安全的氛围中乐于学习
   《纲要》指出:“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时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生活能力培养时要充分的考虑幼儿所面临的困难,如:新入园的幼儿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脱离家长的照顾独立适应集体生活的畏难和无所适从。如果教师能细心观察幼儿的需求,采用适于他们接受的形式来进行培养会使幼儿乐于学习生活技能很快适应集体生活。
    1、发挥功能墙饰的作用,帮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许多事情不知从哪儿做起,怎样做才好。通过观察我发现教师一味的提醒会加重幼儿的心理压力,感到无所适从,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试着用墙饰 “我会这样做”来提醒幼儿效果较好。如:早晨来园四件事:问好、脱衣服 、挂毛巾、找座位,总有幼儿记不住,我把这四件事用图片和照片制成墙饰,孩子们马上被吸引了,通过观察墙饰内容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是问好、脱衣服 、挂毛巾、找座位四件事。我告诉他们如果早晨来园不知先干什么可以看看墙上的图片和照片,他们都用力的点头。有了墙饰的提醒幼儿来园能很快的做好这几件事,偶尔有个别幼儿忘了该做的事只要我指指墙上的图片他马上就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事没做,赶紧去完成。
   洗手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是个难题:弄湿衣服、洗不干净、水滴答满处。针对这种现状我把洗手的步骤画成七幅放大的图片贴在水池边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我带着他们按图片上的洗手步骤边说儿歌边做动作:①卷卷小袖子②开开水龙头,冲湿小小手③关上水龙头,搓搓小肥皂④手心和手背,搓出白泡泡⑤开开水龙头,冲掉白泡泡⑥关上水龙头甩甩小水珠⑦擦擦小手白又白。孩子们看着图片一边说着儿歌一边洗手,弄湿袖子、洗不干净、浪费水的现象极少了。而“我会这样吃饭”,“我会上厕所”、“饭后我会这样做”的墙饰帮助孩子们很快的适应了集体生活,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常规。使幼儿做事的能力和积极性都提高了。
    2、发挥小标记的作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刚来园的幼儿有的很认自己选定的位置,如果有谁坐错了会引起争抢和哭闹,为使幼儿尽快熟悉本班环境,找到自己在班上的位置,减少不安全感,稳定情绪,我在每张桌子上贴上水果标记(苹果、鸭梨、草莓、香蕉、葡萄、西瓜),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一组,因为是自己的选择因此记忆比较深刻,他们会很快记住自己的座位和周围的小朋友。浩然小朋友总坐错位置,同组的孩子会提醒他“你不是鸭梨组的吗?”他会改过来这样就避免了因坐错位置、抢位置造成的纠纷,减少了不必要的冲突。
    帮助幼儿记住自己的毛巾和水杯位置,会正确的使用和取放是常规培养的重点我试着让幼儿自己选喜欢的标记和位置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盥洗室贴上小碗和小勺的标记是告诉幼儿吃完饭要把碗和勺子送到它们的“家”。
   在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常规过程中,充分发挥功能墙饰和标记的作用,尽量减少生硬的语言指令,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学习,用物化了的教育目标不断的暗示、提醒、支持幼儿学习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为幼儿搭建学习平台,让幼儿以自信的心态主动学习
   《纲要》要求“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机会,让幼儿在与环境、与周围人和事的互动中进行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时我更注重让幼儿在反复的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获得提高,因此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为幼儿搭建学习的平台,帮助幼儿建立“我能行”的自信心是必要的工作。
    1、采用游戏的形式,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幼儿进餐要求饭菜搭配速度适中,可大多数幼儿半小时过去了还吃不完。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进餐存在这些问题:不会独立用勺、用前牙咀嚼、边吃边玩儿。我与家长沟通使他们认识到在家追着喂孩子,只给孩子吃软烂食物的害处,明确了孩子自己学会吃饭的重要性。有针对性的制作投放了许多大可乐瓶做的大嘴娃娃和大豆、果核等“吃”的东西和勺子,用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喂“小娃娃”吃东西的兴趣,幼儿在游戏中很快掌握了用勺子吃饭的技巧使进餐不再是难题。
虽然在来园和离园时老师很注重教幼儿练习穿、脱衣服并用了说儿歌法、照片提示法来激发学习的欲望,可在午睡时还是有相当多的孩子特别怕穿、脱衣服,总找各种理由来躲避。我和家长沟通请他们在家里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同时请他们把孩子不穿的小衣服带到幼儿园放到娃娃家,请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给宝宝穿衣服,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自己穿、脱衣服的能力提高了。午睡时我以宝宝的口吻说:“爸爸妈妈午睡时别忘了脱衣服,这样才不会生病,才会好好照顾我呀。”孩子们都能做到自愿脱衣服睡觉了。
    2、采用“做一半”的形式,帮幼儿获得成功
   练习叠被子对于幼儿来说是件很难的事情:被子大不好抖平;被罩和被芯抓不好会滚成一团。为了帮助孩子学会叠被子,我们把被子的四角缝好,起床后把被子抖开和孩子一起叠,我叠一半你叠一半很快就会叠好了,叠被子变成了一件开心的事情,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们做事的积极性增强了,有了自己主动做事情的愿望,自理能力增强了。
    3、采用图示法,加强指导针对性
    刚入园的孩子在幼儿园如厕很怵头,把大小便解在裤子里的情况时有发生。通过观察幼儿如厕我们发现:如厕时孩子要跨越便池踩在合适的位置、脱好裤子并把裤子的前端兜好,注意不踩裤腿,解大便时手里还要拿好手纸。对于在家习惯家长帮助大都蹲桶的孩子来说难点太多了,因此他们宁可把大便留到家里解,憋不住了会解在裤子里。找到原因我尝试想办法帮助幼儿学会如厕的方法,不怕在幼儿园里如厕。首先在便池立脚处根据实验测好了合适的位置画好脚印;在孩子便于拿到纸的位置放上纸盒;把如厕时要做的事情的步骤拍成照片贴在厕所里引导孩子模仿:两脚站在脚印上、卷好裤腿脱裤子、用手从后兜兜好、拿好手纸真正好。我们还在厕所画了可爱的小动物使厕所变的温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喜欢在幼儿园如厕了。
有针对性的图示既指导了孩子应该怎样做事情又避免了听老师提醒时心理的紧张和无措,使得孩子们做事情的积极性增强了,自理能力增强了,在指导幼儿学做值日、整理衣橱和活动区时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激发主人意识,让幼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积极学习
   随着自理能力的增强,大班幼儿的自信心更强了做事情的积极性更高了,什么事情都想自己亲自做一做,体验一下,新想法也增多了,因此常有幼儿违反班上的规则。和幼儿一起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新的规则会帮助幼儿获得生活新经验。
    1、运用亲身体验法,帮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
   大班幼儿常有挑战规则的行为,由此常引发一些纠纷而且屡禁不止,通过谈心我知道有的孩子觉得在活动室里喝水太慢不方便。找准时机引导幼儿亲自体验不遵守规则其实更加不方便,而有的规则可以根据情况修订的更合理,从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抓住户外活动回来后几个幼儿在盥洗室喝水引起拥挤和碰撞引起争吵的契机我及时引导他们讨论并重新修订了规则“所有小朋友都喝水时要分组在活动室喝,几个小朋友喝水时可以在盥洗室喝。”用这种方法我引导幼儿讨论修订了新规则“这样在厕所不拥挤”和“这样走更快”,经过尝试孩子们都认为自己修订的新规则使生活更顺利了。
    2、引导借鉴同伴经验,帮助幼儿学会更好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做事情特别有条理,不论是值日、起床后穿衣服、收拾整理都做得又快又好而有的孩子就不行。我请值日快的和慢的小朋友同时示范做值日,让孩子们观察、比较、讨论“怎样值日快又好”,让孩子们学会做事有条理。我和孩子们一起将总结出的值日快又好的步骤画下来用来提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用这种方法我引导孩子们借鉴同伴经验学会了“怎样起床快又好”、“这样收拾快又好”。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学习、调整和改进自己,获得并不断积累自己的新经验,从而学会更好的生活。
    对幼儿生活教育的培养是一项要长抓不懈的工作,需要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分析寻找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需要教师耐心对待有特殊需求和不同困难的幼儿,帮助他们学会生活、健康快乐的成长。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