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在活动区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20日

        在活动区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一幼  王月颖
   所谓交往能力,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等相互联系的能力,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幼儿所接触的各方面的人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什么要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交往能力与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关系?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而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意义重大:首先,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会技巧。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行为在与同伴交往中不断实施、反馈、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友好的、被人接受的交往行为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不受同伴欢迎的行为则被放弃。其次,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感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再次,幼儿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正是幼儿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幼儿根据自己与他人的交完经验确立他们的自我,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成为社会领域教育的一重要方面。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也成为教师们不断思考和实践的。活动区游戏是小班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伙伴、游戏方式,不受约束,幼儿凭借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活动区,在幼儿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幼儿间交往的机会增加了,交往次数增多,因此活动区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一主要活动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教育实施要点中指出:为幼儿提供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相互交往,注意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提供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观察、指导,从而明确了教师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中需要做的两件事:一是创设环境和机会,二是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笔者将从这两方面论述如何在活动区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 创设有利于幼儿交往的环境,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活动区创设的目的在于创设一种开放的游戏环境,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在探索中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教师只有为幼儿创设有丰富材料的、温馨的、有利于幼儿间交往行为发生的环境,才能促进幼儿的交往行为的发生。
   (一)、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扮演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断与其他角色发生交往行为,使用各种交往语言,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娃娃家是小班主要的角色扮演活动,幼儿也非常喜欢娃娃家。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较多交往的机会,但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幼儿间平行游戏比较多,教师应该创设促进幼儿间交往的环境,促进幼儿的交往行为。
    1、 投放不同物品,使幼儿明确自身角色,促进幼儿交往行为的产生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在娃娃家进行平行游戏是因为对于自己的角色并不明确,因此我们为娃娃家的不同角色提供了不同的物品,使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如,我们为娃娃家的妈妈准备了围裙、为爸爸准备了眼镜、为姐姐提供了漂亮的发夹、为爷爷准备了拐杖。幼儿在进入活动区之前,需要协商谁来做妈妈谁来做爸爸,这样就产生了最初的交往行为。
    2、 投放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
    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丰富的活动材料,因此我们为娃娃家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娃娃家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家具到电器、从厨具到餐具、从食品到居家用品,有效地支持了幼儿的游戏。进入活动区以后,幼儿还需要进行协商来分配各自的任务,这时幼儿会说:“我是妈妈我去买菜做饭,爸爸去收拾屋子吧……”这时妈妈就会推着购物车去买菜,爸爸拿起笤帚打扫。丰富的活动材料引发了幼儿活动兴趣,促进了幼儿交往行为的产生。
    3、通过环境细节创设,引导幼儿自己解决交往中的问题
幼儿都比较喜欢娃娃家,因此总会出现好几名幼儿同时来到娃娃家的情况。教师在娃娃家前贴上了三对小脚印,当有好多名幼儿来到娃娃家时,有时幼儿间会出现争抢的情况,幼儿间会相互提醒:不能再进了,没有小脚印了,到别的区吧。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通过角色模仿,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二)、通过分享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分享教育也是社会性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幼儿通过与人分享,不但培养了幼儿与人分享的品质,也在不经意中增加了幼儿与人交往的机会。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都带来了自己的玩具与大家分享。在分享角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 利用图片引导幼儿学习与人借玩具的策略
在分享角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图片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策略。让幼儿通过看图片了解与人借玩具的策略,从而在与同伴交往中运用这些策略,提高了幼儿与人交往技能。
    2、 为幼儿记录玩具分享情况,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
在分享创设的过程中,我们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幼儿玩玩具记录区域。在这个区域中,记录着幼儿玩玩具的情况,谁的玩具大家最喜欢,玩的小朋友最多,幼儿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幼儿每天都在关注着自己的玩具是不是受欢迎,有几名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了,看到自己的玩具受欢迎就对小朋友说:我还要带来好玩的玩具给小朋友玩。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与小朋友交往,使幼儿体验了与人交往的乐趣。
    通过分享角环境的创设,幼儿亲自参与,能将自己的玩具带来与大家分享,在游戏中知道使用礼貌的语言与小朋友游戏。想玩别人的新玩具时,幼儿知道很多方法:可以说有礼貌的话,可以一起玩,还可以换着玩。在游戏中,幼儿学习并探索向别人借玩具的方法、策略,体验了同伴交往的乐趣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适时介入幼儿交往行为,进行指导,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纲要》中提出:注意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即教师应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当幼儿交往行为出现问题,而幼儿凭自己的努力不能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适时介入,进行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何在活动区指导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一)引导幼儿学习使用交往语言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掌握的交往语言较少,有时会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来解决问题,致使问题难以解决。教师对幼儿交往语言进行指导,使幼儿通过交往语言的学习解决问题。
一次,活动区时间到了,孩子们非常兴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游戏,这时娃娃家只剩下一个小脚印了。这时,宗和李同时来到了娃娃家,见到只有一个小脚印了两个人抢着都想进去,于是他们你挤我、我挤你,互不相让。这时我走过来对他们说:“你们商量一下,看怎么能两个人都能玩。”于是宗对李说:“我又个好主意,我玩一会你再玩好吗?”李点点头。
   (二)、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幼儿解决交往中问题。
    活动区活动开始了,江涛来到了益智区,他拿来一筐拼插玩具坐下开始玩。这时昊昊走过来对江涛说:“我跟你一起玩好吗?”江涛说:“好!”于是两个人一起玩起来。昊昊将好多玩具都插在一起,插的老高,后来他把剩下的一点玩具全都放在自己一边,这时江涛急了说:“你都拿走了我没有用的了。”昊昊说:“我还不够用呢。”江涛说:“哼!我给你告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我将玩具平分为两份,一人一份,引导幼儿用自己那份玩具插出想要的东西。两人都同意了我的提议。
    通过教师的指导问题得以解决,两名幼儿都比较满意,比较乐意接受老师的意见。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教师引导幼儿换位思考,让幼儿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使幼儿间能相互理解,成功解决问题。
活动区游戏是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的活动,活动区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以及社会性等最符合并能反映幼儿的自身特点。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小班幼儿,要耐心细致,鼓励他们参与游戏活动,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激发幼儿愿意与他人交往的欲望。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