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浅谈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18日

浅谈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陈  园  江苏省盐城市幼儿园  

     高尔基是俄国著名文学家,他的小说、散文都堪称文坛瑰宝,然而,他对孩子的教育竟也如同他的文笔一样细腻和耐人寻味。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十岁的儿子跟着妈妈来看望他。儿子在父亲窗前种了许多花。后来,儿子走了,花却开了。高尔基看看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其中讲到,你走了,可是你种的花留下来了,我望着他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还有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予远比索取愉快。
    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教育工作者痛心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某幼儿园,孩子每天都要做值日生,有一次,孩子在擦桌子的时候,将才穿的新衣服弄脏了,妈妈来接的时候,就说:“以后别做值日生了,你看,新衣服又弄脏了!”孩子瞪着一双清澈见底的大眼睛看着妈妈,下意识地点着头。
   “给予远比索取愉快”,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高尔基用这句话教育孩子,主要是为了树立起孩子通过劳动给他人留下美好的东西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应当从小开始。
分析高尔基给儿子的这封信,我们感到至少有两种教育作用:
    其一,通过一件可以感知的小事,引发孩子为别人创造美的事物,美好回忆的情感。“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还有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人都需要你。”这一段话充满了感情,充满激励,也饱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热切的期望,生动形象地向儿子说明了人活着的价值在于为别人服务,成为别人所需要的人,而不是要别人为自己服务,成为依赖别人的人。他告诉儿子,生活的乐趣不在于碌碌无为地享受美好,而在于勤勤恳恳地创造美好,不是贪得无厌的索取,而是不知疲倦,不计报酬的奉献。要创造美好的东西,就要踏实地劳动,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就要努力地为别人服务。
    其二,信的本身就是对孩子劳动欲望的激发和鼓励。“你走了,可是你种的花留下来了,我望着他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这一段话看似平淡,可它却告诉了孩子,孩子种的花受到了父亲的重视,给父亲带来了愉快。父亲的这种重视本身就是对儿子最好的鼓励,是对儿子劳动价值的最大肯定,这种重视和肯定会使儿子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和再创造的欲望,对儿子来说也是莫大的奖赏和快乐。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父母忽视了对孩子这种以为别人服务为快乐的思想的培养。如第二例中的那位母亲,教孩子学会偷懒,将社会生活中庸俗的处世之道教给孩子,其结果必然会养成孩子怠惰的习惯和享乐主义思想,把为别人服务看作是苦差事和傻事。一些家长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疼爱,总是教自己的孩子少干一些,甚至不干。
     斯特娜夫人也说,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工作、劳动感兴趣。因此,从小树立起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关系到孩子未来幸福的大事情。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而如今的幼儿缺乏劳动意识,是何原因?主要还是家长造成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惯,爷爷奶奶疼。孩子一切都由家长包办,生怕有什么闪失。家长却渐渐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不会关心别人、越来越懒散,自理能力差。
早教专家冯德全说:会生煤炉的孩子最懂得工作的步骤,因为他积累了经验,掌握了规律,他的能力在各种场合又互相迁移。而很少劳动的孩子就会失去这一切。早期劳动和制作,还能培养起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品质,养成劳动的习惯,培养起乐于创造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从小不劳动和不会操作的孩子,他一生就可能失去以上优良的品质和品德。
    如何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之长大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呢?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此颇有体会,为什么每年新入园的孩子是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降低。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孩子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孩子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呢?家长和老师要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要培养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家长和老师在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兴趣时要注意方法方式。
    一、以游戏或儿歌形式引发孩子做家务的兴趣
   
比如说,孩子洗手帕,可以边洗边和孩子一起念儿歌:“洗衣粉,泡泡多,我洗手绢唱着歌。唱着歌,慢慢搓,搓开一盆花朵朵。爸爸笑,奶奶乐,大家齐声称赞我。”这样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洗手帕这个劳动。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劳动过程变为游戏的形式,这样孩子不会将家务当做一种负担,而产生厌烦情绪。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有意识培养孩子劳动能力,如种植园地栽青菜、浇水等有实践性的活动,老师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让每位孩子参与活动,孩子的兴趣油然而生;其次,老师便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孩子一起制作并把孩子制作的小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让孩子带回家。这样孩子尝到了劳动的喜悦,同时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在培养孩子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孩
    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要表扬孩子愿意做事情,并进行正面提醒,比如说:“你真能干,如果这个地方再这样做就更好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比如表扬、鼓励和肯定等),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充分利用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还可以奖励孩子,告诉孩子做一件家务事可以得一个小红花,若干个小红花可以换一个孩子想要的东西,让幼儿劳动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持之以恒的毅力
    对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必须让他自己来完成,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家长可以在家制订一份值日表,把每人每天该做的家务事画出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他应该做的。1岁半的幼儿可以为自己拿尿布,从地上捡起小东西。2岁的孩子可以自己收拾玩具。3岁的孩子可以擦掉家具上的灰尘,起床时叠好小被子。4岁幼儿可以收拾图书。5岁幼儿能整理床铺。6岁幼儿可以清扫房间,折叠一般衣服等。提倡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其旨意不是在于为自己及他人乃至社会提供多少服务、创造多少价值,而是在于通过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幼儿初学做一些劳动活兴趣很高,但由于他们做事坚持性差,时隔不久便可能趣味索然,这时就尤其需要家长和老师经常提醒,教给他们一种“劳动光荣”的信念并对爱劳动的幼儿可采用表扬、鼓励、亲昵等手段适时鼓励,以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幼儿劳动做事的兴趣,使孩子初步养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和习惯时,要注意有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孩子对劳动产生厌恶反感。劳动能使幼儿的自理能力提高,能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锻炼幼儿手脑并用,劳动更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体现。在幼儿劳动的过程中,家长还要积极配合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时教给孩子一定的劳动程序、方法和技能,分配给孩子的劳动任务,强度和难度要适当,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自我服务是幼儿劳动的基本形式,包括自己穿、脱衣服,整理衣物,洗漱,进餐等,利用孩子爱模仿的心理特点,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孩子没做好,家长也不要替他做,因为“代替”容易滋长孩子的依赖心。
    三、可以边劳动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如剥豆时讲大豆的营养价值,洗手帕时谈肥皂的妙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减少劳动的单调、乏味。
    四、若孩子对劳动有抵触情绪,家长千万不要强迫。最好是对孩子晓之以理,让他懂得劳动的光荣,产生劳动的愿望,并及时给予适当鼓励。
    五、不要用金钱作为交换条件让孩子劳动,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这会导致孩子对劳动产生消极情绪。
    家长要让幼儿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起劳动光荣,把劳动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的想法,父母必须做到:
    一、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要把自己好逸恶劳的思想用来影响、教育孩子。要象高尔基那样用正确的思想、生动活泼的语言向孩子讲道理。
    二、要注意发现孩子的创造劳动,充分肯定孩子劳动的成果,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其劳动成果的重视和喜悦之情,将说理教育贯穿于赞赏和肯定之中,激发起孩子从事劳动的信心和感情。我们有些父母也知道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可却不善于注意孩子的劳动成果,孩子为了让父母高兴,偷偷地将父母的皮鞋擦得蹭亮,将地扫得干干净净,可有些父母却不注意孩子的这些行动,或者知道了之后毫无反应,打击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学学高尔基的教育方法实在是很有必要。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特伦学者花费了40年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美满幸福。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更因为劳动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韧负责、珍重亲情、尊重他人等良好品质,长大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具有给予别人的思想,并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在给予中获得愉快,这是家庭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