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7日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河北省任丘市新华路西关幼儿园  薛小花

        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小班或托班幼儿,在与家人分别时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的确,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陌生的环境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潜在的危机,他们为离开父母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这种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身体症状就是焦虑,因为上幼儿园与父母分离所产生的焦虑也就是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
        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使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引起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一是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独自呆着,二是间接分离,即幼儿与父母分离但与其他人在一起。研究发现,当婴儿和抚养者分离时,如果有其他人陪伴,就能减轻他们的分离焦虑,因而分离焦虑的反映强度也较低,而且,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3~5岁的幼儿分离焦虑反应程度较高。幼儿入园后的分离焦虑情绪可以因教师的照顾和陪伴得到缓解并最终消除。影响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的变化
        幼儿在家庭中成长,对自己的家庭及生活环境非常熟悉,初到幼儿园园内的各种生活环境对幼儿来说是陌生的,虽然摆满玩具的玩具柜、集体活动的小桌子,使幼儿感到新奇神妙,但却感到陌生,本能的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分离焦虑。
        2)  生理的变化
        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都是有亲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离开了家庭没有家长的关心、呵护,在新的环境中幼儿产生害怕、担心、紧张的心理,由于哭闹而引起大小便失控、呕吐等生理上的不适应,因而产生入园焦虑。
         3)  心理的变化
        新的环境中,身边没有自己最熟悉的家人,环境的变化和自己的变化,使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会使幼儿在心理上不接受这个新的集体或排斥这个新集体,从而产生分离焦虑。
         4)  来自家长的入园焦虑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作为家长其实心里是很担忧的,孩子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看到孩子哭自己也抱着孩子哭,表现出很难过很舍不得的样子,家长的分离焦虑必然影响到孩子的情绪,使之产生入园焦虑。
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幼儿园同伴交往中显得更具社会能力、解决人际问题能力以及更高的自信水平。因此,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较快的稳定情绪,愉快的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
        二、不同依恋类型幼儿的入园焦虑的表现及消除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幼儿划分为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教师是幼儿入园后的亲人,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能否安全转移到教师身上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照顾态度和方式。幼儿初次入园时,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幼儿在父母离开时和父母离开后自由活动时的表现,以及幼儿与父母相见时的表现。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在与父母分离和与父母相聚是的表现是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消除幼儿的入园焦虑。
     (1)安全型依恋幼儿
       这类幼儿在初入园时能独自与父母在一起探究周围的陌生环境,对于陌生的教师和同伴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和父母分离表示伤感,但并没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与父母团聚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寻求与父母接近,从外在行为的特征来看,这类幼儿情绪健康、稳定,自信、友善,乐于探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并不需要教师特殊照顾,对于这类幼儿教师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创设轻松愉快的物质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热爱教师和幼儿园的情感。幼儿园可以创设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如:娃娃家里有娃娃、有娃娃的小床、小桌子、妈妈做饭的厨具等幼儿喜欢的小玩具,教师可以参与到活动当中,和幼儿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使幼儿逐渐适应并喜欢幼儿园。
        另一方面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爱抚,都能使幼儿从情感上得到满足,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幼儿能很快把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从而大大减轻幼儿因离开父母而产生的分离焦虑。对于这类幼儿教师可以采取榜样示范法和讲理法来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如及时表扬不哭不闹的幼儿,引导其他幼儿向他学习等方法,让幼儿懂得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老师喜欢所有的小朋友。从而促进幼儿依恋的转移。
     (2)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幼儿
        这类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能自己的探索和游戏。但不够投入。他们能接受陌生人的关注,与陌生人在一起并不十分伤感。在人际互动中,这类幼儿表现出一些回避现象,如避免成人注视或扭身走开。父母离开时并不特别焦虑,与父母团聚时并不力图接近。从外在行为特征来看,这类幼儿似乎对爱缺乏反映,排斥、独立,情绪活动水平低。
这类幼儿需要教师特别关注,对于这类幼儿教师还要采取转移法和顺从法。教师要用玩具、图书等幼儿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的压力,稳定入园情绪。在幼儿自由活动中要顺从他们的意愿,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喜欢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不必强求他们加入既定的活动中。
     (3)焦虑—反抗型不安全幼儿
       这类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显得谨慎,过分依附母亲,对陌生人不太关注。对父母的离开表现出极度的伤感和焦虑;与父母团聚时表现寻求接近与拒绝交流两种相互矛盾的行为。从外在行为特点来看,这类幼儿情绪不稳定,依附性强,缺乏自信。
        这类幼儿教师也要给予关注。对于这类幼儿,教师要以满足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为主。教师可以多和幼儿进行积极的语言交流,主动接待幼儿,抱一抱,亲一亲幼儿,叫一叫孩子的小名,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孩子 逐渐的融入同伴群体。开始时,教师要带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后逐渐增加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时间,最终使他们能融入集体。开展有趣的活动,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可用色彩鲜艳,新奇的玩具,让幼儿在集体中体验快乐,满足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转移注意力,缓解和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
除了上述对策外,教师还要积极寻求其他有效的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例如:
     1、大力鼓励孩子,抓住任何时机表扬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知道老师喜欢她。
     2、为了强化孩子的正行为,老师经常找机会与孩子谈天交流。当孩子说话时,老师就及时地告诉她“你的声音很好听”,鼓励孩子多发言,和孩子聊她喜欢的话题。
     3、教室布置中运用温暖的色彩、柔软的材质、可爱的小家具来营造家庭般的温馨气氛,加上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使孩子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有时老师发现孩子的眼睛中流露出焦虑的神情时,会及时帮助她排解。“想妈妈呀?给妈妈打个电话吧。”这个方法使孩子知道老师了解并且赞同自己的想法,对老师产生亲近感。
  经常与孩子进行身体上的接触,抚摸孩子的手、脸、耳朵、头发等部位,拥抱并亲吻孩子,让孩子从老师身上找到母亲一般的温暖感觉,从而尽快建立师幼的依恋关系。用平缓、温和的语调,轻柔的动作以及鼓励的眼神减轻孩子的紧张程度,尽量多地传达爱的信息。
        4、用玩“捉谜藏”的游戏来帮助孩子适应与父母分离的情境。方法是父母先在熟悉的环境如家里、家里附近的空旷地带跟孩子一起捉谜藏,让孩子找藏起来的父母一方,为了安全起见,父母中的另一方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找。以后慢慢移至不熟悉的环境而人又不是太多的地方玩捉谜藏的游戏,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孩子对分离的抵抗性,知道妈妈即使有一会儿或有一段时间看不见了,最后还是会出现的,以减轻孩子对分离的担忧。 
   现实中,对于不同表现的分离焦虑要有不同的强化措施。要分析孩子焦虑的原因,是有生活自理上的困难、身体上的不适、交往方面的疑虑,还是其它方面的因素,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