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科学教育

集体科学活动中如何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10日

在科学活动中,材料是引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刺激物,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纲要》指出:“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提供活动的条件。”在过去的实践探索中,我明晰了“材料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观点。于是在每一次组织集体科学活动前,都围绕着目标精心准备各种操作材料,但在活动中仍然发现,有时准备的材料不能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有时准备的材料虽然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却没有对幼儿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支持。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激发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呢?教师在准备和投放操作材料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颇感困惑的问题。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以科学活动“转陀螺”为切入点,尝试用试教-反思-修改的形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解决实践中的困惑。

一、   三次教学活动的活动目标、材料准备和材料投放情况。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中,体验自制陀螺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2、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材料的中心点,利用多种材料制作陀螺玩具。

3、获取有关陀螺围绕中心轴转动的经验。

准备的材料

木制陀螺若干;

有洞的塑料玩具、(每片塑料片上有几个洞,有的洞位于塑料片的中心点,有的则不在)

木头块、硬纸板若干(每块木头、硬纸板上只有一个洞,有的洞位于中心位置,有的不是)

棍子(和塑料玩具孔的大小匹配)

牙签(和木制玩具的孔大小匹配)。

 

木制陀螺若干;

有洞的塑料玩具(每片塑料片上有几个洞,有的洞位于塑料片的中心点,有的则不在)

木头块、硬纸板若干(每块木头、硬纸板上只有一个洞,有的洞位于中心位置,有的不是)

胡萝卜、藕、白萝卜、橡皮泥;

形状大小不同的没有洞的硬纸板若干、(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心形)、瓶盖(硬度不同大小不同);

钉子、棍子(和塑料玩具孔的大小匹配)、牙签(和木制玩具的孔大小匹配)、火柴棒;

石头、垫板。

木制陀螺若干;

有洞的塑料玩具(每片塑料片上有几个洞,有的洞位于塑料片的中心点,有的则不在)

木头块、硬纸板(每块木头、硬纸板上只有一个洞,有的洞位于中心位置,有的不是)

胡萝卜块;

形状不同的硬纸板(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塑料瓶盖(硬度不太大的瓶盖);

和操作材料同样大小的标有中心点的模版;

钉子、棍子(和塑料玩具孔的大小匹配)、牙签(和木制玩具的孔大小匹配)、棉签棒;

双面胶、图钉、铅笔、石头、垫板。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环节及材料的投放情况

1、幼儿欣赏老师玩陀螺,初步感知陀螺的转动现象。

材料:木制陀螺一个

1、幼儿欣赏老师玩陀螺,初步感知陀螺的转动现象。

材料:木制陀螺一个

1幼儿欣赏老师玩陀螺,初步感知陀螺的转动现象。

材料:木制陀螺一个

2、幼儿探索怎样让材料象陀螺一样转起来。

材料:有洞的塑料片和棍子(每片塑料片上有几个洞,有的洞位于塑料片的中心点,有的则不在)。

2幼儿探索怎样让材料象陀螺一样转起来

材料:有洞的塑料片和棍子(每片塑料片上有几个洞,有的洞位于塑料片的中心点,有的则不在)

2、幼儿探索怎样让材料象陀螺一样转起来。

材料:有洞的塑料片(每片塑料片上有几个洞,有的洞位于塑料片的中心点,有的则不在)

纸片、木块(每块木头、硬纸板上只有一个洞,有的洞位于中心位置,有的不是)各种小棒。

 

3、幼儿进一步感知陀螺转动的原理。将能象陀螺一样转动的玩具和不能象陀螺一样转动的玩具分类放好。

材料:同时投放木头、硬纸板(每块木头、硬纸板上只有一个洞,有的洞位于中心位置,有的不是)。牙签、小棒。

3、幼儿进一步感知陀螺转动的原理。引导幼儿制作象陀螺一样转动的玩具。

材料:同时投放木头块、硬纸板若干(每块木头、硬纸板上只有一个洞,有的洞位于中心位置,有的不是)

胡萝卜块、藕块、白萝卜块、橡皮泥;

形状大小不同的没有洞的硬纸板若干、(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心形)、瓶盖(硬度不同大小不同);

钉子、棍子(和塑料玩具孔的大小匹配)、牙签(和木制玩具的孔大小匹配)、火柴棒;

石头、垫板。

 

3、幼儿进一步感知陀螺转动的原理。引导幼儿制作象陀螺一样转动的玩具。

材料:先投放大小、材质、形状不同各种没有打孔的材料。如:胡萝卜块、形状不同的硬纸板(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塑料瓶盖(硬度不太大的瓶盖)

双面胶、棉签、牙签、钉子、图钉、铅笔、石头、垫板。

当幼儿出现找不到中心点的问题时,适时为个别幼儿提供与操作材料同样大小的标有中心点的模版。

 

4、幼儿比一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

材料:幼儿制作的陀螺玩具;木制陀螺若干。

4、幼儿比一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

材料:幼儿制作的陀螺玩具,木质陀螺玩具。

 

4、幼儿比一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

材料:幼儿制作的陀螺玩具,木质陀螺玩具。

 

 

二、       三次教学活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情况。

三次教学活动的目标相同,活动过程都设计为“观察陀螺是怎样转动的—思考讨论制作陀螺的方法—自制陀螺玩具—发现陀螺转动的秘密—用多种材料制作陀螺”。通过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观察、感知、表达。但每次活动在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上都具有差异,每次活动选择的材料及投放的顺序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上反映出了不同的效果。

在第一次活动中,孩子们开心地玩着这些用他们熟悉的玩具和常见的物品做成的操作材料。在第一个环节里,幼儿通过操作基本可以发现只要用小棍插在塑料玩具位于中间的孔中,就能让塑料玩具象陀螺一样转动的秘密。在第二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三种材料的圆(塑料、纸、木头)时,一半幼儿可以根据已有经验,通过观察材料上孔的位置,直接将材料按要求正确分类。其他幼儿则在继续通过将小棒插在材料不同位置的孔中的实践操作来分类,或探索将小棒,牙签的哪头放在地上更好转。根据幼儿的表现不难发现,许多幼儿已能通过第一个环节的操作获得相关经验。显然操作材料只是在材质上有变化是还是不够的,没能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没有给予幼儿思维的挑战,材料的提供不能支持孩子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究。

在第二次活动中,在第二次投放的材料中增加了没有打孔的若干材料,目的是让幼儿围绕“找中心点”的问题继续进行探索,增加了活动的难度,挑战幼儿思维。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有的忙着用牙签给硬纸片扎洞,有的忙着用钉子给瓶盖钻孔,然而这时,大部分孩子的兴趣点却转移到如何打孔上。与此同时正在尝试用橡皮泥、蔬菜制作陀螺玩具的孩子们也出现了问题,火柴刚插在有的蔬菜和橡皮泥中心时玩具制作成功,但在转动几次后蔬菜和橡皮泥就松动了,不能再象陀螺一样转动了,导致许多幼儿的作品不成功没能获得成功的乐趣。整个环节也由于没有提供任何可以支持幼儿寻找中心点的材料,而让许多幼儿感到茫然无措!

 在第三次活动中,我去掉容易松动的材料,增加了引导孩子寻找中心点的辅助材料(和操作材料同样大小的标有中心点的模版)。此外还将准备投放的每种材料一一实验,从中挑选了更适合孩子操作的材料如:用棉签棒代替了火柴棒,更换了硬度更适中的纸片、瓶盖。在活动前带幼儿开展有关打孔的活动,消除孩子对打孔材料的新奇感。活动中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小科学家的模样,他们一会试试这个材料,一会玩玩那个玩具,发现了好多秘密如:发现了各种小棒必须找到相匹配的材料才能制成象陀螺一样转动的玩具;发现了只要找到位于中心的孔插上适合的小棒就能象陀螺一样转动的了;发现了用小棒不同粗细的两头放在地上也影响转动;发现了小棒插入的多少也影响转动……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用目测,对折的方法等各种方法找到了材料的中心点。当发现有的孩子仍找不到中心点时,及时向个别幼儿提供了标有中心点的模版。活动中用来做辅助工具的钉子、铅笔,也成了有的孩子作品中的中心轴,怎样让陀螺转的更快,如何让自制陀螺更美观等问题,更是给孩子下次探究提供了思考。整个活动孩子们在与多种材料互动中快乐的发现着、制作着,提出了许多问题,呈现出多样的作品。

三、       三次教学活动给我在集体科学活动中如何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的几点启示。

活动材料是集体科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它必须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需要,并且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通过一个活动的三次实践—反思—修改让我在集体科学活动中如何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这个问题上获得一些启示。

材料选择方面:

1、  材料选择要物化活动目标和内容。

准备材料时首先要考虑到活动的目标。一个活动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就要相应的准备什么样的材料。本次活动中就是围绕让幼儿获取有关陀螺围绕中心轴转动的经验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如:有洞的塑料玩具、木头块、硬纸板;

没有洞的胡萝卜块、形状不同的硬纸板(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相关经验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围绕目标提供材料,才能保证材料在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材料选择要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提供活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活动内容和目标,还要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如第一次活动中因为我未能充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以至于材料投放过于简单,材料的提供不能支持幼儿继续探究。另外活动中还应避免投放一些幼儿不熟悉的材料如第三个活动中,在打孔时本可以用到小锤,但考虑到幼儿没有使用过这类工具,因此选用了石头代替。一是提高材料的操作性,二是避免新奇材料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3、  材料选择要有结构性

具有丰富的结构性的材料,有利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认识、创造。而所谓材料的结构性,就是一个或一组材料所具有的特征,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材料中蕴含的可探究性、可利用性等。如第三次活动中所呈现的系列材料,由于可以多重组合给幼儿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4、  材料提供要有足够的数量。

只有提供充足的材料数量,才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投放也并不是多多益善,过多的材料有时也会对幼儿产生干扰。

5、  材料提供前教师应先一一实验。

有时我们常常想当然的将某种材料投放到活动中去,然而这样一来就会在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我在第二次活动中投放的藕、橡皮泥,就是由于轴容易松动的问题,导致幼儿即使找到材料的中心点实验仍不成功。因此准备材料时教师一定要先亲手试一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种材料是否适合孩子操作,孩子能否通过操作明显感知某种科学现象,积累相关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另外材料的提供还应该注意安全性,如上述活动中用到的图钉、牙签、钉子等尖锐物品时,都是将尖头稍微磨顿了一些,才投放到活动中去的。

材料投放方面:

1、  材料的开放性投放

材料以开放的方式呈现,会给幼儿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机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材料。面对同样的操作材料,幼儿所发现和感受到的事物的特点和关系往往也是不同的。

  

2、  材料的分层投放

     幼儿的科学探究和发现,很多时候就是重演科学历史的过程,而这种重演又是简约式的重演,是让他们在半小时或稍长的时间里发现科学家用了许多个星期甚至是许多年才做到的事。这样的教育就需要引导,分层投放材料就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添加或改变材料的投放,逐步帮助幼儿获取相关的经验。

 

3、  材料的隐性投放

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常常要准备一些材料,用于支持、鼓励幼儿继续参与探究。在上述活动中当有的孩子没有办法找材料中心点时,这时可以向他提供和操作材料同样大小的标有中心点的模版,支持幼儿继续参与活动。

以上只是个人针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困惑,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所获得的几点启示,希望与大家分享。今后将在的科学领域中不断实践、积极反思,希望在幼儿科学教育领域有更深刻的领悟!

(作者:李俊子  湖南省长沙市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