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探索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22日

探索幼儿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马洪薇  天津幼师附属幼儿园

    《纲要》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实施幼儿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践行《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新的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撞击,要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就要打破固有的简单说教的模式,打破单一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幼儿为本”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使我懂得了教育要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要关注幼儿个体发展的不同需要,并以发展的课程引导和支持幼儿的发展,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建构良好健康行为的兴趣,使健康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为此,我从环境创设于细节处、有效的师幼互动,家园共育等方面探索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指导策略。
    一、以注重环境细节的创设,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让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精辟地阐述了环境是幼儿获得发展的条件,幼儿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来获得发展的道理。因此,我们把墙饰创设作为教育环境的元素,围绕健康教育的养成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幼儿需要,富有情趣的生活环境,从细节入手,物化教育的意图。并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学习的特点,创设环境。如:洗手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小班通过洗手歌学习洗手的方法,并把洗手的步骤图片贴在洗手池边,以图片提示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洗手的习惯。为了激发幼儿多喝水,愿意喝水的愿望,我们创设了“给小树喝水”的互动墙饰,利用小班幼儿好玩,好假想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情趣的环境,自己就像一棵小树,鼓励幼儿喝一杯水,就给小树贴上一个小水杯,每天数一数自己喝了几杯水。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发现孩子在喝水常规中的一些问题,于是,延伸开展了“应该这样喝水”的主题活动。我们把喝水中的问题和保育教师的辛苦工作,拍成照片,通过课件形式播放,孩子们看见自己喝水时情形,共同讨论为什么桌上、地上、身上到处都是水,以真实的情景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以真实的体验养成喝水的良好习惯。新入园的幼儿恐惧大小便,我们就在盥洗室的栅栏上贴上孩子们熟悉的卡通图片,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陪伴幼儿方便,还创设了“我舒服了”的墙饰,大便后贴个标志,培养孩子定时大便的好习惯,我们力求丰富有趣的环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在大班,为了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好习惯,我们开展有关水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实例让孩子懂得水来之不易,人类没有水就不能生存,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以良好的师幼互动,支持幼儿获得运动经验
    拍球是孩子应该获得的运动经验。在拍球过程中,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反应力都会得到发展,但在玩球时我发现只有几个幼儿会拍球,皮球到处滚,拍球技能的欠缺影响了孩子们拍球的兴趣,以往我们在教学中会直接告诉幼儿怎样拍球或强化训练,效果并不明显,而且会更消弱幼儿学习的兴趣。随着《纲要》的实践研究,使我认识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学习的过程应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和幼儿角色的变化,使教师由研究如何教转变为研究幼儿如何学,有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式也随之改变。回到班里,我组织了一堂“皮球为什么拍不起来”的讨论活动。首先我请不会拍球的幼儿演示拍球,提出问题,“他是怎样拍球的?”大家通过观察发现,张宇翔身子弯的很低,直着腿,抱着皮球开始拍的时候,他双手一松,轻轻地把球掉在地上,他拍球的时候手在一个高度,手腕轻轻地动了几下,手臂不动,球在地上弹了几下,球弹到了身体的右侧,他的身子扭向球的方向,腿却没动,球跑走了,他接着去追球,又继续拍球,这样反复多次。经分析:拍球的基本动作不熟练,动作不协调,没有掌握拍球的方法。然后,请拍球比较好的小朋友,观察他们拍球时的基本动作,学习拍球的方法,大家总结出拍球时身子要弯,弯着腿,抱着皮球开始拍的时候,双手用点力地把球投在地上,拍球时,手腕随球的弹跳高度用力地拍,手臂上下拍动,身体随球的方向转动,这样球就不跑了。在充分地调动幼儿的体验后,经过反复的练习,孩子们很快地掌握了排球的要领,都自豪地说“老师看,我能拍好多下了。”
    三、以有效的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心理和健康行为的发展
    与家长共同建立幼儿成长档案是有效的家园共育方式。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相互不能替代。教师通过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对其实施的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而家庭与孩子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家庭生活质量与幼儿生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将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充分地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成长档案恰恰成为双方的媒介,在其建立过程中让家长深入到了教育过程中来,并将之与改善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从而既能有效地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又能促进幼儿健康心理和健康行为的发展。
    琦琦刚入小班少言寡语,不合群,喜欢独自活动,听不懂集体的指令,还时常尿裤。老师提醒小朋友解小便时,她不去,当大家活动时,她喊尿裤了。午睡时尿床,而且都是在她未睡的时候。当老师就这一情况与家长沟通时,并未引起妈妈的关注,相反,家长向老师提出了要求。妈妈说:我们知道她因贪玩经常尿裤,在家隔一段时间就喊她解小便,希望老师也经常提醒她。此时,老师婉转地向家长介绍3岁幼儿能够做到主动说大小便,并让家长理解这是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老师建议:我们都仔细观察,来分析琦琦为什么不主动解小便。于是,老师和家长商定,针对这一点对琦琦进行观察记录并随时沟通。
    关于琦琦尿裤事件,老师在琦琦的档案中做了第一次记录:
    今天,琦琦尿裤前开始在周围打转、跳脚,性情急噪,眼睛到处看,就是不说话,直到尿裤。午睡时,她入睡困难,在床上上下折腾,就是不说话,起初,老师并不知道她要解小便。过一会,她就尿床了。
    老师在分析一栏中写到:从她的表现分析,说明她在尿裤之前大脑是有反应的,而且保持了一段控制力,反映出她已习惯等待妈妈的提醒。虽然是生活小事,不良的生活习惯,将丧失孩子主动表达、主动做事的能力。
    之后,老师请家长阅读成长档案中的这段记录内容,并与家长就其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认识到:虽然3岁孩子偶尔尿裤很自然,但用心观察,分析,尿裤现象和孩子的情绪、家长的教养方式养成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
    第二天,琦琦妈妈写了《琦琦的情况》一文,详细介绍了琦琦的特点。并写到:这一段她的情绪非常急噪,任性,逆反强烈,希望老师给予引导。
    当第二次发生同样表现时,老师说:“琦琦是想解小便吗?” 琦琦说:“是”“赶快去。”这次,没有尿裤。琦琦回来后,老师拉着她的手说:“尿的衣服湿湿的,琦琦好受吗?”“她摇摇头。”“没尿裤,真棒。下次要自己去,不要等老师叫。
    当家长再次看到孩子的档案,感到老师的观察很仔细,并及时的引导、鼓励、提要求,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教育了孩子。同时表达了她一直以来对孩子不主动说出要求,而犯错误担心的心情。表示在家也要记录孩子的表现,以便准确分析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适时的帮助和教育。这说明幼儿成长档案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家园共育。
    当家长认识到幼儿成长档案的作用之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家长共同参与记录。过了几天,琦琦妈妈兴奋地告诉老师,昨天回到家,给琦琦做了一个“听话记录。”她如能听一次话,画一朵小红花,不听话则要抹去。结果她表现挺好。主动洗手,大小便也说了,睡觉自己脱衣服,叠好,早上还自己穿上衣服。但以前她故意别扭,怎么叫都不做,家长意识到自己溺爱孩子,包办代替造成琦琦有要求不说,进而变得孤僻、任性。
    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琦琦和妈妈经常一起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以口头日记的形式帮助孩子记录下秋游、参观动物园、节日等大型活动的收获,妈妈也从中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为家长更好地实施教育提供了依据。
    记得3月8日那天,她与妈妈共同制作了一朵小红花,然后,把那朵小红花送给了王天婵,还在音乐的伴奏下唱歌,跳舞,可见,她的性格也在渐渐地改变。妈妈写到:这些天变化还是不少,我在家里对她约束多了,该宽则宽,该严则严,不象原来百依百顺,她反倒听话了许多。妈妈与老师交流时感慨地说:“教育可真是一门学问啊!当一个好家长太不容易了。”当琦琦把成长档案带回家时,妈妈就和她共同阅读、回忆、整理其中的内容,使孩子从中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还有许多,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教师善于观察孩子,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不同需要,创设良好的条件,提高教育技能,是不断调整教育指导策略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