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课程内容选择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22日

“课程内容选择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华勤学  江苏省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

     一、课题背景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手段,通俗地说是主要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与幼儿园课程的选择者所持的价值取向和选择的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幼儿园在班本化实施课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力图通过科学深入的研究,使课程实施更具班级个性,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实施的起始环节,是课程实施班本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题是主课题“课程实施班本化的研究”下的子课题之一。在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幼儿、教师、家长、环境等多方面资源,动态地建构课程内容,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获得各种有益经验以及重要的经历体验,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全面地发展,并试图在此过程中构筑各具特点的班级文化。
    二、课题研究内容及过程
   (一)明晰研究假设
   课程内容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着眼于幼儿的生活,将幼儿生活中的多方资源加以提炼、利用,并用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加以整合与提升,以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在构建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幼儿的兴趣、关注教师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关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本土文化的开发利用、关注社会热点、时事新闻、传统节日等对幼儿的影响,并帮助幼儿“体验”课程,积累促进其精神成长的多种经历。
   (二)界定课题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利于幼儿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因此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的时候要从多方面考虑幼儿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课程内容,并注意各领域的整合。为让课程内容最大可能地促进幼儿发展,我们在构建课程内容时,我们的策略是关注幼儿的兴趣、关注教师自身的特长和爱好、关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本土文化的开发利用、关注社会热点、时事新闻、传统节日等多方面因素,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必须积累的、能促进其精神成长的经历。这是一个科学的、动态的过程。
   (三)制定具体目标 
   1、幼儿发展目标
    让幼儿在丰富的课程活动中,获得各种有益经验,让幼儿在亲历的各种体验中,积累促进其精神成长的多种经历。
    2、成果状态目标
 (1)形成动态构建课程内容的策略,在案例积累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方法,分析其内在的支撑理念。
 (2)积累各种课程内容选择策略的活动案例。
 (3)撰写相关的经验论文、经历案例等
 (四)确立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策略主要为行动研究法。具体选用的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这三种方法在各个阶段各有侧重、相互交叉渗透,最注重案例研究。
研究形式丰富多彩:
    每月一次课题活动。课题组成员除了平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相互交流切磋外,我们还安排每月一次研讨。研讨活动有相关信息的交流分享、研究随笔的交流,对活动的反思,相关理论的学习等。
    三、研究行动
     课程内容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我们在研究中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建构的积极性,多方关注课程资源,灵活地、动态地构建各主题下的课程内容。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如何使教育的内容更有益于调动幼儿积极性,这就需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如,在中班组的“爱家乡”主题中,各班的老师都捕捉到了孩子的关注点,并由此开展了深入地探索。中(1)班几个孩子暑假旅游在天安门广场、青岛五四广场留了影,在话说“回想暑假”的活动中,孩子们对广场十分赞叹。有的说:我也看过太湖广场,有的说:我天天去新梅广场,于是,在“家乡”的主题中,自然地就生成了“家乡的广场”的活动;中(2)班的孩子说起家乡的变化时,感受最深的是自己搬了新家,对家乡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产生了关注,于是在家乡的老房和新楼前,都留下了他们探索的身影;中(3)班的幼儿参观家乡新貌时对家乡的牌楼、泰伯庙产生了探索的兴趣,顺应孩子需要,他们把泰伯文化引进了主题;还有班级的孩子都对家乡的特产,尤其是惠山泥人产生了兴趣。老师们根据班级孩子近期兴趣、发展需要共同探讨产生的活动,活动有教师预设的,有满足幼儿需要生成的,每个班的系列活动都体现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孩子自己的尝试与交流,幼儿自主建构知识,主动获取经验。
    二、考虑教师自身的兴趣、特长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格外关注幼儿的兴趣,主题实施的进程始终围绕幼儿的需要展开。其实,教师的兴趣、特长也可以是课程生成的来源,尤其是教师的特长,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学习过程中,对他们会起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在某方面的素养在班级孩子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可以是形成课程实施的班级特色的某一因素。如大5班的强老师有音乐方面特长、大9班的倪老师有美术方面的优势,他们班级的孩子有了与各自老师相同的兴趣爱好和领域优势。
另外,围绕同一主题中的同一目标,各班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教学策略开展活动,使课程实施体现班本特色。如“我爱祖国”的主题目标中有这样一条:“探索祖国人民在建设中的贡献,感受中国人的了不起,激发民族自豪感”这一目标的落实中,各班就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始构建本主题活动内容:有的和孩子一起欣赏京剧,了解代表人物梅兰芳的艺术人生故事,并开展制作京剧脸谱等活动着手;有的围绕家乡的抗日英雄人物展开活动;有的从四大发明入手;有的从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切入,还有的从家乡民族音乐家华彦均入手开展活动。加上丰富的活动形式,使这些内容为主题活动增添色彩。
    三、注意本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幼儿园课程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每个幼儿园都处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及文化环境中,都有不同的优势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与幼儿的生活直接相关的,是幼儿感兴趣的,也是最能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我园处于苏南农村,吴文化的发源地,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大班“我是梅村小主人”主题活动中,我们带着孩子走进泰伯庙,参观伯渎河,走访梅花街。通过系列活动中知道了解了梅村的过去,感受到家乡的人杰地灵和丰厚的文化气息。让家乡文化走进了幼儿的心中,萌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而参观“梅村工业园”“鸣腾园艺”等特色活动,让幼儿真实地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看到了家乡腾飞的景象,并对家乡未来充满了美好展望。
    四、融合社会时事、新闻热点、传统节日
   幼儿是个社会人,是社会环境中的个体。“神舟”以及“嫦娥”的成功发射、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都成了我们的课程资源,丰富的社会生活丰满了我们的课程内容。
    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孩子们每天议论着震灾区情况。于是各年龄段班级都生成了相关课程内容,孩子们情系灾区,为灾区献爱心。09年5月,我们收到了来自四川回应,他们寄来了荣誉证书。“地震一周年”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灾区一年来的生活学习以及他们的家园重建情况,对四川人民面对困难的勇敢坚强充满了敬佩。
    “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教育每年都纳入我们的课程内容。大班社区活动“敬老院之行”使得敬老院内春意盎然。活动中,孩子们给老人送去了自己准备的礼物,表演了文艺节目,献上了衷心的祝福。通过活动孩子们知道了社会上有一些群体非常需要大家的关心。这样的活动同样体现了我们的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五、发现家长资源,有效合理利用
    孩子来自家庭,家长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在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考虑这方面因素,让优质的资源使我们的课程内容更丰富,使我们的课程实施更有特色。如摄影师爸爸在“爱家乡”的主题中就为班级提供了许多家乡的风景照。导游妈妈在“爱祖国”的主题中就搜集了许多景点的门票和风光照,还带动全班的孩子开展了“我是小导游”的活动。厨师爸爸主持进行的“蔬果雕刻“激发了幼儿的无限创意……丰富发家长资源为各班的课程内容的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注重体验,丰富经历,让经验促进幼儿的精神成长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无论是获得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需要个体的经历,没有经历就难以形成经验,没有经验就难言成长。因此,我们开展了“促进幼儿精神成长的N种经历”的研究。
    1、获得自然生存必须的经历
    每个幼儿首先是自然人,他们需要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生存,有一些经验对于孩子自然生存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在三个年级段都开展了“安全逃生演习”,让幼儿了解火灾的危害以及逃生的基本方法,锻炼幼儿遇事冷静、勇敢的品质;当小区里发生儿童被拐卖事件后,我们又开展了“不跟陌生人走”的模拟演练活动,让幼儿家长扮演“陌生人”、“水电工”、“推销员”到其他班级,到幼儿家中去“拐骗”幼儿,居然有40%的幼儿在“骗子”的哄骗、利诱下愿意跟着走,这样特殊的经历让幼儿获得了自我保护知识,树立了防范意识。
     2、积累社会交往的经历
    幼儿作为个体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长,我们必须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一些活动,通过承担角色,建立人际关系,来获得一些社会交往方面的经历。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我们开展“走进小区”课程活动,利用小区的建筑、小区的服务性设施、小区的自然景色以及家长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作为我们开展此主题的教育资源,通过实地观察与探索,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小区,用多种方式表现表达自己身居小区的感受和印象,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技能,产生热爱小区的情感。根据目前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的现状,中班开展“小鬼当家”经历活动 帮助幼儿积累相关经验,获得相关经历体验。
     3、丰富完善个性的经历
    每一位社会人都有自我完善的人生任务,幼儿也是如此。幼儿园课程力求着眼幼儿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给予利于完善幼儿个性品质的经历。
    大班开展的“我是一名勇敢的小兵”主题课程活动,能赋予孩子一种“当解放军”的亲身经历,并在感受军训辛苦的同时不断磨炼幼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而让孩子的个性变得更坚强、更勇敢、更独立。
    中大班“幼儿小舞台综合素质展示”是我园“课程实施班本化的研究”过程产生的新的幼儿发展评价方式,“主持人”是许多人想尝试的一种角色,一学期一次的“小舞台”综合素质展示也为幼儿提供了扮演“小主持人”的机会,孩子们可以主持自己的节目,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过了一把“主持人”的瘾,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朗诵能力、现场协调能力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一次不平凡的经历。
    同样, 大班的综合活动“小记者”让幼儿有了了解这个热门职业的机会,孩子们扮演“小记者”,需要完成“采访”任务,在“采访“的过程中孩子们们获得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样的一种经历让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自信、大胆、勇敢、大方等良好个性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利用一切资源,通过多种有效策略,帮助幼儿获得了利于成长的多种经历。这些经历是寻常的,但也是珍贵的。有了经历才会有经验,有了经验才可能获得发展。这些经历会伴随幼儿成长。

    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收获的喜悦。从老师们撰写的论文、案例中可以看到大家教学的智慧;从我们的《实验随笔》可以觉察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思想的灵动;可以洞察老师们对崭新教学理念的把握;每次阶段小结可以看到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留下的一串串脚印,虽然有些稚拙,但十分踏实。
    我们在动态建构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以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给每个主题注入了生命,使活动更生动,更鲜活,主题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体现。
    五、讨论与建议
    本项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探讨,为了更好地验证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将试图拓宽我们的研究领域,丰富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构建各班课程,顺应孩子的天性,激活孩子的天赋潜能,使我们的课程内容通过有效的课程活动形式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