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利用游戏进行有效的科学活动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17日

利用游戏进行有效的科学活动

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机关第一幼儿园  崔红健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近期发展目标确定科学活动,活动的内容贴近生活。用孩子听得懂的词语解释科学,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与观察的、蕴含教育价值的材料,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孩子们对新奇的事物或观察到的现象充满好奇,更喜欢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来充分感知事物、获取经验。这就注定了孩子的学习必须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材料的投放是物质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各种材料,不仅能为幼儿的思维活动提供有效的载体,而且可以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如果没有直接提供操作的物质材料,只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或演示,孩子就不可能获取相关的科学经验,在头脑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模糊的记忆。此外,由于幼儿在的科学活动中获取不同的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孩子的需要,不断地投放、更换操作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水平,调整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总之,操作实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利用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究与发现
    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可获得多种经验。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情景中,及时提供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针对出现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的猜想,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在验证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午睡起床后,老师帮助女孩子梳小辫,旁边的张嘉仪站起来对我说:“真好玩,李雨菲的头发都飘起来了”。这时同桌的小朋友都放下手里的水果,站起来围在李雨菲旁边看,老师拿着塑料梳子的手,不停地在头发上移动,菲菲的头发也在不停地飘动,有的还紧紧贴在梳子上,我问小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张浩然:“是风吹的”,旁边的小朋友对张浩然的回答产生质疑。“不对,现在没有风”卢雨洁试着用嘴对着头发吹了吹,可吹起来的头发样子和刚在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头发不能吸在梳子上。这时我又用梳子给张嘉仪梳头发,小朋友看到她的头发有的也立了起来,“是梳子,梳子把头发吸起来的”。孩子们发现了这个秘密,我把梳子递他们,孩子们在头上来回的试验着,李雨菲问:“它怎么能吸起头发呢:”?张嘉仪说:“多梳几下就行”,真的吗?我从娃娃家找来一把木梳子,和塑料梳子放在一起,分别用两把不同质地的梳子,在头上反复的摩擦,试过几次后,大家发现木梳子没有让头发飘起来,我问:“这把为什么不行呢”?这时涨浩然认真的把两把梳子放在手里进行比较,说:“塑料梳子能吸起头发”。是吗?带着疑问,我鼓励小朋友们都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能让头发在头上跳舞?问题一经提问,大家立即来到活动区,有的拿起套碗在头上来回摩擦,试着吸起自己的头发。有的找来万花筒:兴奋的告诉大家,万花筒上的塑料棒可以,乒乓球也可以。在说声和笑声中,大家在女孩子的头上试着。小朋友相互转告着自己发现,没有成功的小朋友也不甘落后,继续寻找另一种材料继续实验。英语教学时间就要到了,然而孩子们的兴趣依旧在兴头上,为了不影响下面的教学,我对小朋友们说:“大家回家后找一找,看看家里还有哪些东西经过摩擦,能把东西吸起来”?第二天我在活动区投放了碎纸屑、塑料尺、泡沫网等物品,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在这时,姚宇晟来到科学区,对老师说:我昨天回家问爸爸,他告诉我说:“塑料梳子经过和头发摩擦,就会产生一种静电,这样头发就被吸起来了”。在活动区小结时,老师请姚宇晟把他的答案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生活经验得到了迁移。纷纷举起小手说:“我在滑滑梯时能差生静电”,还有的说“脱毛衣时也能产生静电”。从大家的议论中,由此看出,幼儿的科学内容要生活化,教育的结果才能由很不精确到精确。
    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应注意随机教育,适当保留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让幼儿自己去尝试、探索。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勇敢尝试的精神,又可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利用游戏材料,尝试解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
   相同的材料,对幼儿的思考有一定的限制。让幼儿跳出限制,利用同种材料去发现不同问题,找出不同方法,为幼儿独特的思考提供机会。一天,柏嘉乐和王昌霖在科学区摆弄着磁铁,我走到他俩中间,对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磁铁能吸在墙上吗”?他俩坚定地说:“不能”。我看到墙壁上《磁铁找朋友》的墙饰,正好墙上有一个小铁钉,就顺手拿起一张纸和一个小磁铁,趁他俩不注意,纸立即就被牢牢地贴在了墙上,我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周围小朋友的注意,孩子们猜想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磁铁怎么能吸在墙上呢”?柏嘉乐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于是我抓住孩子自己提出的问题追问说:“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朋友根据已有的经验,墙是不会有吸力的,这时姚宇晟说:“磁铁必须和铁才能吸在一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由于小朋友们看不到纸的背面,他们开始讨论起来,有的说:“纸后边抹上胶棒了”,有的说“后面有胶钉”,还有的说:“纸的后边一定有东西,后面有铁”。到底是什么原因?孩子们急于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我把纸翻过来一看,孩子们高兴的笑了,柏嘉乐说:“原来后面有一个铁钉啊,所以能粘住”。幼儿的这一经验源于科学区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磁铁的特性,要使幼儿将经验内化,必须为幼儿创设机会,从这个小游戏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了磁铁有穿透力的原理。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老师为幼儿营造一个探究的空间、创设一个探究的环境,利用变魔术的方法,有意让幼儿大胆猜想,使孩子们明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亲手动一动,亲眼看一看,亲自经历这一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后得到结果,印象更为深刻。
    三、幼儿的经验是通过操作具体材料获得的
   随着春季的到来,天气越来越暖和,孩子们户外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一次玩球活动中,有孩子拿着球跑到老师跟前好奇的问“为什么小朋友玩的球都是圆的”?“为什么球拍到地上能起来”?“为什么球在地上滚动的速度不一样等等”?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班决定开展有关“球”的系列活动,组织和安排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培育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及其互相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发现有的小朋友带来的皮球瘪了,拍不起来,向前滚动的速度没有以前快了,怎样能让球变成原来的样子?我们就针对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球放久了会瘪?”展开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教师先让幼儿找出瘪了的球,并与充满气的球比较,提出问题“它们的区别在哪儿?”幼儿能很快的说出两个球之间的区别。接着教师提问:“那为什么这个球会瘪了呢?”
小朋友拿起自己的球,带着问题来猜测,说出了很多有可能的现象。在幼儿积极讨论后,我们一起来验证“球”为什么会瘪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把球顶的鼓起来了,同时球也把空气紧紧包住。可是空气中的分子能从球表面的小孔跑出去。时间长了,空气不断地漏出去,球就瘪了!
    我们大家一起把球瘪的原因找出来了,孩子们兴高采烈的说:老师,那我们赶紧让瘪了的球鼓起来吧!我们决定要给“球”打足气。
    活动开始之前,师生共同收集大小不同的气筒、气针、亏气的皮球等。尝试为球打气。打了一会儿,气筒“呲呲”作响,可是 “球”还是瘪的?怎么不进气?根据出现的问题,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气进不到球里面呢?幼儿拿起打气筒仔细端详:打气筒的气孔没法插到球的气孔里,怎么办?      
    咪咪:如果换一个更细的打气筒试试吧!  
    宫博文:使劲往里面塞可以进去吗?
    张泽宇:给球打气要用气针,气筒才能夹住,把气打进去。
    刘鸿儒:气针像吸管,中间是空的,气能从气针进到球里面。
    范焙琅:拿一个夹子把气针夹住,不让它露气气就进去了。
    幼儿用打气球的气筒给“球”打气, 在打气过程中发现气打不进去,幼儿找原因:因为气筒的孔和“球”的不一样大,根本就进不去。幼儿找来笔杆试试能不能代替气针呢?在剪掉一半后,实验还是不行,原因:还是粗。操作失败。用气针试试,倒是扎进去了,可是用打气球的气筒还是不行,再用别的工具试试,幼儿拿来打自行车的气筒进行尝试。刚开始使劲打也进不去,幼儿又观察发现这个气筒上还有夹子,“那我们把气针夹上可那看行不行。”婷婷:“成功了嘿!我终于知道要用打自行车的气筒,而且还要用夹子夹住气针才行!”经过幼儿的不断尝试,幼儿终于成功的把球打足了气!
    成功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活动要告一段落了。孩子们首先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对“球”的了解,能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并来尝试;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想象;再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的出结论;并能在同伴之间分组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孩子们成功了,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只有自己和大家一起找到答案,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并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他们常常能发现许多科学现象,老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使幼儿在愉快的状态下,通过探究获得相关的经验,找到答案。促进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