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浅谈寄宿制幼儿的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12日

浅谈寄宿制幼儿的心理健康
 
裴守相   厦门英才幼儿园
                                                    

        现在,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来管孩子,有的交给长辈或保姆来带,结果个个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无法无天,难以沟通,于是很多家长就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幼儿园。本应在父母庇护下无忧无虑的小公主、小皇帝们纷纷跳出父母的怀抱 ,在集体中去尝试自主和自立,学习独立生存。可是去了光环的小宝贝们能否适应,会不会出现情感问题?作为一名寄宿孩子的家长和教师是否注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是否理解孩子在那自立坚强的外表下 ,却有着一颗很脆弱的心灵。脑科学及心理学证实 , 3岁左右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 ,心理转折点最为集中 ,心理发展也较为迅速 ,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为日后的发展奠定最初的基础。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任务.建立依恋关系,是3岁前孩子的主要任务,如果用数字表示,依恋的份量大概占90,独立占10.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再不断调整这个比例.如果本末倒置,孩子不但不能独立,反而在情感上留下后患.许多临床经验证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以追溯到幼年,由此可见,幼儿期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作为一名寄宿制教师,在近十年的寄宿制教育中,深深体会到,寄宿制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其独有的特殊性。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就离开他们最依恋的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集体中。在这里,他们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朋友、学会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练就了非常坚强的性格,但与此同时,他们脆弱的心灵也会受到因缺少母爱和家庭温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寄宿制孩子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情绪不稳定
  寄宿制的幼儿情绪很不稳定 ,一般分为两个种 , 新生情绪波动期和周末情绪波动。新生情绪波动期是新生刚入园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适应和心理恐慌:当夜幕降临时 ,或是有家长来探望时是寄宿幼儿最伤感的时候。你会发现班里的新生情绪波动起来 ,有的站在老师面前哭闹着要妈妈;有的茫然无助地望着窗外默默掉泪;有的焦虑不安地来回走着;有的含着眼泪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出,此时,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甚至还会出现暴力行为,孩子们心里承受着巨大的焦虑。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果经常体验这种情绪,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育。
  周五是孩子们最开心也是孩子盼望已久的的日子 ,是幼儿又一情绪波动期──周情绪波动期。父母们即将来接他们 ,这热盼的一天终于来临 ,真是又兴奋又紧张。所以 ,这一天 ,一切有趣的活动、生动的语言都已不能吸引他们 ,他们的心难以平静 ,中午不能入睡并时常担心地问:“老师 ,今天妈妈会来接吗?”、“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呀?”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心理的紧张、忧虑 ,如长时期处于这种状态 ,就可能出现冷漠和烦躁。
  二、过分依恋心理
  在带班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件事:其其来到幼儿园后,表现还是很出色,一般都会很安静,可是一旦闹起脾气来就会大哭不止,并一定要向我拿他带来的一条毛巾,(家里带来的,晚上睡前也要抱着)抱着那条毛巾他才会安静下来。我理解其其的心情 ,孩子长时间离开父母、缺少父母的抚爱 ,总渴望成人的亲近与爱抚,哪管一件物品也成了他们的心理支柱。每当见到有人来了,不管是认识与不认识的,他们都人主动打招呼,热情地扑过去,希望得到成人的抚摸、拥抱和体贴,甚至是一个娃娃、一条毛巾,当他们与之亲近时,也会感到一种寄托。在别人看来这就是人来疯,有礼貌,可是这种心情长时间得不到满足 ,幼儿就会产生孤独感甚至自卑。
  针对以上的寄宿孩子的心理问题,结合多年的寄宿学校的教学经验,现总结些教育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创设温馨愉快的“家”的环境氛围 ,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
  创设宽松愉快的生活气氛和精神环境 ,能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寄宿制幼儿园更应有一个和谐、有序、充满挚爱的“家的环境” ,这种环境不仅表现为室内墙壁空间的设置 ,还表现在教师与孩子间的既师生又母子的关系上。所以在班上我们的老师都换成了“爸爸,妈妈”,我有一群的孩子,每天早上只要我来到班上就会在耳边响起:“裴爸爸。。。”在他们眼里我就是“爸爸”是幼儿园里的爸爸,跟家里的一样的亲。由于幼儿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柔和的动作,是对幼儿最适宜的刺激,会使幼儿感到安全和愉快,是对幼儿心灵的一种安慰。我们在幼儿园里处处营造出和谐愉快的气氛 ,与孩子们建立起一种兄弟姐妹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关系 ,让幼儿感到这个集体就是一个“家” ,老师就是爸爸、妈妈 ,这样幼儿内心就不会再孤独,不再会害怕。他们会在周五开心地跑到我身边说:“裴爸爸再见,我要回家了。”看着他们蹦蹦跳跳地与父母离开幼儿园,我的心里总是无比的愉悦。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寄宿制幼儿相对较封闭,游戏是幼儿最喜爱、最易接受的活动。因此 ,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满足其身心的需要。如每周一次的娱乐游戏活动,我们开展“趣味运动会”、“歌咏表演”、“音乐剧表演”,每天开展一个小时的“区域自选活动“允许幼儿进行自由选区 ,在自选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充分活动的机会 ,使幼儿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 ,能自己决定内容、选择材料和同伴。同时每班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 ,提供隐私角和发泄区 ,让幼儿把内心的不良情绪及时发泄出来 ,使他们不愉快的情绪得到释放和解脱。
        对于寄宿制的幼儿园来说重视儿童早期良好的情绪培养,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环境,每天为小朋友创造一份好心情显得格外重要。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过节时都特别开心、快乐,此时他们众多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过节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因此,我们选择以节日活动为载体,创造出各类大型社会交流娱乐活动,如:每月一次的全园生日会,为当月过生日的幼儿共庆生日;每月一次的大型游园活动,全园开放,让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参与各项游戏;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亲子活动,把家长请进来,共同参与活动,增进感情,拉近距离;每月一次的“今天我当家”社会娱乐活动,在幼儿园里开设“嘟嘟熊西饼屋”、“水果沙拉屋”、“闽南小吃店”、“英才电影城”、“七星瓢虫电脑创作室”、“迪斯尼游乐场”、“套环游戏室”等生活场所,每个幼儿拥有一定的资金,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不同的场所消费活动,引导每个幼儿合理消费,锻炼幼儿从小学会支配资金的能力。并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同时了解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场景,改变了寄宿制学校脱离社会与家庭的现状,让每个幼儿都能在仿真的社会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一切都会让在园的幼儿天天有活动,每天有盼头,时时处在开心快乐之中。
  三、与家长一起共架家与园爱的桥梁
  幼儿教育是一种主体教育 ,它不仅是幼儿园的教育 ,它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 ,教师的爱不能代替母爱。
        为了增进孩子与父母及教师的情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同乐”活动。通过活动 ,孩子们感到我们既是他们的父母、师长更是他们的朋友 ,他们感到了爱的力量 ,情感的满足 ,于是 ,架起了家庭与幼儿园间爱的桥梁。另外我们每班接有电话,家长可以利用早晚时间与幼儿聊天,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小朋友也可以撒撒姣姣,说说心理话。
       总之,寄宿制的家长和老师们多给孩子一些心理的关怀 ,使幼儿在关怀、尊重和情感的满足中得到发展,相信寄宿制幼儿也会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