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在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发布日期:2010年06月04日

在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李琼  北京军区政治部幼儿园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猛的时期。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力。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又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幼儿躯体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大脑获得大量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机能的完善,为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过去那种体育锻炼中重躯体,轻心理的观念是不全面的。未来人才不仅要有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能力,而且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让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肯定了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幼儿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性。科学、合理、适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还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可以说体育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每一项活动或游戏中,但少数幼儿特别是体弱或肥胖的幼儿在参与活动时,仍然存在积极性、主动性差或不认真甚至不参与的状况。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这些幼儿多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导致了心理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或弱小体力不达;或肥胖笨拙、动作不协调等造成活动能力和水平比同龄幼儿差,由此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这不仅对幼儿自身的躯体锻炼、发育发展不利,还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应关注这部分幼儿的心理现象,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引导,使之达到充分参与和锻炼的目的。
    分析起来,应重点关注幼儿健康的自我意识形成和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两个方面。
    一、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成人的适当指导是帮助幼儿形成健康自我意识的有效方法。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观的,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又时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相符。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需要成人认真分析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各种情况,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幼儿主要通过动作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一些成功或挫折的评价和体会获得自我认识。体育活动中大量基本动作练习可以使幼儿进一步获得对自身动作的感知,有助于健康的自我意识形成。但幼儿身体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同时,每个幼儿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任何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和要求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利。过低的活动项目起不到对幼儿应有的发展和锻炼的作用,而超出幼儿实际水平的运动项目不仅会使幼儿运动机能损伤,还会使幼儿屡次遭受失败后,产生否定的自我,前面提到的体弱和肥胖的幼儿就属于这种情况。一次、两次不能达到目标,就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就会在心里产生放弃的念头。所以建议教师应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活动,并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如:在跑、跳活动及平衡练习时,教师可以从跑跳的距离和高度,平衡木的高度、宽度、长度,或在平衡木上设置障碍来调节活动的难度,让体弱胆小和肥胖笨拙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目标;还通过侦察兵炸碉堡的游戏,鼓励幼儿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与自己往日成绩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针对个别体弱能力较差的幼儿,还可以选择适宜的项目并让这些幼儿事先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表演示范,增强其自信心。肥胖幼儿因背负的炸药多、炸碉堡多而受到教师的鼓励;瘦小的幼儿因身体灵活,平衡能力好、速度快也受到教师的表扬,使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提高自我认识的程度。
    同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客观、正确地评价幼儿。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且带有主观情绪性,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教师评价幼儿时,要积极、客观、正确地评价幼儿,要有意识地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让幼儿学会自我评价并增强自我评价能力。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中班的鹏鹏小朋友,因体形较同龄幼儿高大,身体协调性较差,不能很好完成“跑跳触物”等项目,反复出现摔倒、碰撞的现象,很快就出现不想再玩的消极情绪。使该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退缩、畏惧、逃避等心理。教师注意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表扬他很勇敢,摔倒了还能坚持,并亲切的诱导说“能再试试吗?”经过教师鼓励、引导并对该项目的难度作了一些调整,鹏鹏小朋友很好地完成了活动目标,受到教师和小朋友的表扬和赞赏,马上就得意起来。相信鹏鹏小朋友以后都会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了。所以,在评价幼儿动作完成情况的同时要挖掘其优秀的内心品质,如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勇敢等,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内心品质进行评价,增强自我评价能力。
    其次,还要注意增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和监督上。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不够完善、成熟,不能很好地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易受外界刺激和情境的制约,如成人的奖励和惩罚,同伴的态度等。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加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训练。除了利用纪律和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自由结伴游戏、激励机制等方法,对能达到刻苦锻炼,不怕困难,互帮互助、努力完成目标等多项要求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不仅能使幼儿为了能被同伴肯定、欣赏和接受而有意调整自己的一些行为,从而锻炼自我调节能力,还能有效防止幼儿的心理朝极端的自我中心方向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大大加快大脑神经纤维髓鞘化的过程,使神经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增强,兴奋与抑制过程更趋和谐,从而较好地调节情绪。幼儿情绪在很多方面受成人态度的影响,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多用鼓励的方法指导幼儿。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对全体幼儿都抱以积极的期待,针对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倘若不注意对不同心理状态幼儿的指导方法,会给幼儿带来消极的情绪情感。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就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的同时,培养幼儿活泼、开朗、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一般来说,体育活动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组织不善,也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在体育活动目标的制订中,应该把关注幼儿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适合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在活动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应避免单调、死板、机械的被动学习,避免幼儿从不喜欢到厌恶,并不断被强化,产生消极的情绪。
    另外,成人的情绪对幼儿也有感染作用,如果教师自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幼儿又怎能愉悦得起来?因此教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对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十分重要。
    三、及时疏导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畏惧、退缩、抑郁、不合群、不合作、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这类问题或障碍会使幼儿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挫折,若不及早矫治和干预,不仅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活动,阻碍身心健康发展,还会由此导致他们在成年期的心理缺陷和社会适应不良。对幼儿进行矫治和干预的方法有很多,“游戏疗法”就是矫治幼儿心理问题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游戏是帮助幼儿宣泄紧张和负性情绪的重要形式。教师可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幼儿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疏导和干预,及时消除幼儿负面的心理因素,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综上,在当今健康教育领域,体育活动的重心已从机械和单纯训练幼儿的基本动作转向使幼儿喜欢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何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健康的同时得到快乐,已经成为幼儿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课题。今天我们培养健康活泼、朝气蓬勃的幼儿,就是为明天培养既具有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能力,又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素质的未来人才。因此,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