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对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16日

        一、 研究背景

        在《第比利斯宣言》中明确指出,接受环境教育应该是世界各国每一个公民的一项权利,环境教育是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都倡导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将决定将来我国环境的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
美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以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幼儿需要手、眼、脑的协调活动,他们需要用脑去想象、理解和加工审美意念,用语言表达感受,用手操作材料等。因此,美术活动需要很多材料,幼儿美术教育应当为幼儿提供充分操作的机会,除了油画棒、纸张、油泥这些常规材料,为了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优势,探索能使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自然流露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落实《纲要》精神和“创造”的教育宗旨,扩充幼儿园现行的美术活动的材料种类,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独特优势的需要。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再生资源,使之成为可利用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和加工制作。对于学龄前儿童似乎说教多过于实际行动,幼儿园《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生活中各类再生资源种类繁多,它们本身就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为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态度和美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美的发现的能力,对生活和材料的探索能力,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我们开展此课题研究。
        我们查询网上和图书资料关于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活动以及环保教育活动,发现更多的幼儿园把废物利用作为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的一个点一带而过,没有深入系统的就材料资源本身来进行分类梳理,仅局限在一次性纸制品和生活塑料制品的利用开发,而且更多的是教师在创造性的利用它们自制玩教具,并没有将再生资源材料的辩识与分类、创造性的利用与开发渗透到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综上所述,我们想就环保教育课题中“生活中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这一点为切口,选择结合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手工、绘画 、欣赏活动中游戏材料的开发为重点,充分挖掘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创造性美术活动,充分渗透与日常主题教育活动之中,使这一领域的实践研究更加系统完善。

         二、我们对于生活中再生资源材料的界定与研究价值

        生活中的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可利用的,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废旧物资,其中包括:生产建设中产生的金属非金属边角余料,城乡居民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品、旧物。废旧材料是指因过长时间而发生改变,或失去原有效用,但却能用于幼儿园游戏的材料。在崇尚环保的今天,废旧材料一直是我们提及的话题,废旧物品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经济实惠、节能环保、取材方便。究竟如何来诠释幼儿园里可以使用的废旧材料呢?根据美国著名的玩具博士斯苔芬妮•奥尔巴特的看法,她将幼儿园使用的废旧材料归纳为:(一)建筑用的材料:如砖块、沙子、螺栓、纤维板、钉子、管子、螺丝、废木料。(二)缝纫用品:如带子、扣环、手套、帽子、饰物、花边、领结、袜子。(三)各种盒子:如礼品盒、帽盒、冰淇淋盒、塑料盒、鞋盒。(四)废布料:如粗麻布、帆布、棉布、斜纹布、帏帐、毛毡、皮革、油布、天鹅绒。(五)美发用品:如发夹。(六)家居用品:如瓶盖、废地毯片、旧钟零件、皮夹、绳索、蛋壳、旧地板、衣架、灯罩、油毡、装潢用品、包装材料、刷子、绝缘套管、缎带、橡皮圈、镜子、镜框、图钉、瓷砖、旧轮胎。(七)家务用品:如旧铝片、瓶子(不易破碎的)、泡沫塑料、杂品袋、牛奶箱。(八)废纸品:如硬纸板、卷轴、贺卡、杂志、报纸、餐巾纸、纸盒子、砂纸、线轴、吸管、蜡纸、包装纸。
        我们的研究主旨是以生活中再生资源为原材料,创造性地开发其可利用的方法及用途,设计各种有趣的创意美工形象,以美工劳作活动中劳作材料的选择、加工和制作为中心变量,通过劳作活动,促进班级师幼互动的环保教育,激发幼儿对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兴趣,使他们尝试带有一定目的性、坚持性进行自我发散性思维,从而体验在创造性游戏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形成主动求新、求异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美术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提高艺术素质,促进幼儿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福禄贝尔曾说过:“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教师将依据幼儿环保教育目标,有计划地将环保知识分阶段以故事、图画、社区活动、电教录像等多种形式向幼儿宣传教育。树立幼儿从小保护环境、关爱生活的思想,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具备辨析破坏环境行为的能力,带领幼儿收集生活中可再生和再利用的对幼儿健康无危害的各种材料,通过画、剪、粘、贴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活动的开展中,不依赖和照搬已有的教材,充分挖掘幼儿的生活经验,对内容进行选择与创造,不断丰富和拓展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活动内容。

         三、研究成果与结论

       (一)再生资源的利用是美术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将一些废旧材料运用于美术绘画活动中,不失为弥补当今美术绘画活动材料单一的现状的一个策略。这样即从中享受创意美术活动的乐趣,同时也从小启蒙幼儿环保意识,灌输环保知识,能使幼儿获得环保技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利用废旧材料装饰、美化教室、园舍,实现废旧物品利用后的“美化”,能变废为宝。然而废旧材料也不是想当然的随手拿来就可以用的,不能因为是废旧物品,随意选择和运用,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运用。因为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参考美国著名的玩具博士斯苔芬妮•奥尔巴特对幼儿园使用的废旧材料的归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与美术绘画活动、手工活动的组织形式、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等准备废旧材料,将其运用于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以下是我们在实践中对再生资源材料的梳理:
         ⑴  自然类材料
         生活中常常可以接触到的沙土、水、树叶、果蔬皮、壳、树叶、树枝、花瓣、菜根等这些材料都成为我们的实践对象,利用这类材料开展的美术活动对提升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想象力、拓宽其对于美术活动材料的认识帮助很大。
        例如:“水”的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语言、科学活动了解了水的三态、水从哪里来?水与我们的生活、水的功用等知识,了解了节约用水的小窍门,美术活动时,师生用拖布、海绵笔蘸洗衣机排出的水在操场上集体作画:“龙”;小朋友们用自制的塑料瓶洒水壶自由喷水作画,有的画房子,有的画风筝,有的画小树小花,还有的画海浪、帆船,在操场绿色的塑胶“画纸”上尽情挥洒,每当水画完成,教师就用相机记录作品,水画在阳光下渐渐消失,孩子们又展开新的创作,这一活动在大中小年龄段都可以开展,孩子们乐此不疲。
        在欣赏了匈牙利大师的精彩沙画表演后,“沙”成为了画纸,我们用幻灯片作画板,孩子自由的从盆中取沙,学习用搓、挤、撒、刮、摸、抓等手法模仿大师在音乐下用沙作画,利用投影机,把他们的沙画作品展示到银幕上,或是直接在幻灯下表演沙画,你会惊奇:原来幼儿与大师只是一步之遥。
        菜场里河蚌肉卖掉后,很多的蚌壳被我们要了回来,在庆六一的亲子创意大赛中孩子与爸爸妈妈一同在蚌壳上作画,或是做蚌壳造型,作品富于想象:河蚌拼粘成蝴蝶,做成彩蝶壁挂;在蚌壳里作画---“福娃”、“春色满园”、“中国印”河蚌画成京剧脸谱挂件等等,在亲子游戏间,环保的意识、艺术的熏陶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家。
我们还尝试了用果蔬核、菜根拓印画,孩子们拓印花边装饰成长档案,拓印花布布置娃娃家,用树叶制作树叶书签、拼贴装饰画,在课间活动投放水与树叶在瓷砖上自由贴画。
         ⑵  纸制品、印刷类材料
         在我园的资源共享室里货架上按材料种类贴有标签,平时师生们养成及时收集各类材料的习惯,室内有大量的纸盒、礼品包装盒、报纸、纸箱、纸质手提袋等。于是产生了很多有趣的美术活动。
        ﹡利用纸盒作为主材,教会幼儿以“拼搭、镶嵌、连接”等技能自己进行创意制作。相关课题有:西游记人物兵器、我们的社区、机器人世界、未来交通工具、城市立交……
        ﹡纸盒的盒与盖,都可作为绘画的材料。尤其是排水画、滚珠画、吹画、这些颜料易溢出的美术活动,小班小朋友在这种盒形画板中刷色、滚动颜料小球、效果尤其好,材料本身就避免了不必要的活动混乱;
        ﹡信封----制作“纸袋手偶”、纸板----制作“万圣面具”、超市广告纸成为折纸、撕贴、剪纸活动的主材;
       ﹡以报纸作为主材,相关课题:1、“彩球”——搓揉报纸足球,用乳胶、卫生纸、餐巾纸涂刷贴于表面,使球体更趋于圆形,干透之后刷上彩色颜料、清漆,彩球既可用在环境创设也可用于幼儿体育活动。2、“灯笼”——师生们把报纸用乳胶贴于各种造型的气球上,干透后戳破气球,一个个造型不同的报纸灯笼有了雏形,接着著色装饰成别致的“灯笼”连家长们都疑惑制作的秘诀呢!
       ﹡搜集各类糖纸,欣赏独立装饰图案与对称纹样、连续二方 、四方纹样,欣赏各种生日节日贺卡中的图案,纹样为幼儿接下来的绘画、图案设计活动打下基础;
        ﹡一次性纸杯、纸盘,装饰造型课题有: “动物造型杯”、“以圆心展开的装饰彩盘”用纸杯剪成菊花状,染色穿成“五环”;
﹡我们搜集到很多银行卡片、手机充值卡片,小朋友们在美工区把卡片制作成个人“游戏名片”,把正反折叠的彩纸两头贴于两张卡片上,自制成“同学通讯本”交换记录同学的家庭电话号码,有趣吧!
        ⑶  布、线类材料
        作为幼儿园搜集这类材料比较困难,我园搜集到最多的布类、线类主材是:旧衣、旧床单、旧毛线、旧T恤、孩子的小白鞋。这些材料用来进行美术活动,我们认为主要作为绘画的载体,教师们挖空心思,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例如:
       ﹡牛仔系列-----把大人的牛仔裤剪开一部分裁成30cm见方的布块,一部分制成牛仔布袋,裤腰制成牛仔的腰带 ,相关课题主要是:装饰画“装饰腰带”、“牛仔餐垫”、“牛仔布袋装饰”、“对牛仔短裤彩绘装饰”在之前欣赏糖纸、欣赏贺卡的已有经验上孩子们大胆作画装饰,
         ﹡我们在欣赏了京剧脸谱之后,小朋友在旧T恤衫上绘画“京剧脸谱”;
         ﹡旧床单缝制成购物袋的大小,小朋友在布袋上用丙烯颜料装饰画,稚趣的购物袋送给妈妈,使“禁塑令”真正落实到家庭。
        ﹡旧衣改造后制成袋状,幼儿画各种新颖且寓意美好的“喜糖袋”“文具袋”,﹡爸爸、妈妈的工作手套进行个性化装饰,等等。
        六一儿童节,一台别开生面的儿童环保时装秀开幕,牛仔肚兜、彩绘短裤、牛仔腰包、脸谱T恤、彩色糖果抱枕、卡通围裙,个性手套全部服饰都是以旧的布类材料改造加工装饰而成的,孩子的表演为社区的环保宣传推波助澜。
        ﹡我们用毛线、细铁丝坐成毛根,结合奥运会比赛项目简笔画,做毛根人立体造型“小小奥运会”;
       ﹡小班幼儿用毛线学习“缠绕”-----“给福娃穿毛衣”、中班幼儿用毛线自制毛线五环圈,大班幼儿将毛线撕成彩色线绒,做“彩绒贴画”
        ⑷  塑料类材料
        塑料制品是比较容易搜集到的材料,塑料杯、塑料瓶、塑料盆、筐篓、塑料袋等等
        ﹡用水果包装网上的空洞,学习有规律的编织技术,通过色彩搭配编制成娃娃家娃娃的衣服、围巾、小帽子、鞋子……
       ﹡各色瓶盖上打洞,彩色吸管剪成小段,幼儿运用穿、结的方法自制彩色风铃,配搭上小铃铛装饰教室,孩子们可开心了;
﹡利用各种饮料瓶、油壶、牛奶罐制作体育活动玩具,“舞长龙”、“门球”、“抛接器”“小火箭”、“交通标志”等等,大大丰富了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过去是教师自制玩具,现在孩子们也能自己动手做玩具了;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我园创建了“再生资源共享室”,师生、家长已养成主动搜集再生资源材料的习惯,每天入园都会有孩子带着清洁后的材料进入共享室,分类摆放,供全园师生开展美术活动选用。

       (二)操作体验是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在动力
        重新审视幼儿美术教育,可以进一步明确幼儿美术教育的性质:第一,幼儿美术教育是操作教育,没有操作就谈不上美术教育,而且幼儿愉悦性、体验性和技能习得都是在操作中获得的;第二,幼儿美术教育是通过游戏的教育,决不是美术学科教学,没有游戏的幼儿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第三,幼儿美术教育是源于美的教育,是简约的审美教育,幼儿表达性和情感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第四,幼儿美术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它为幼儿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乃至幼儿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园形成了符合幼儿实际的、富有情感的、可操作的幼儿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⑴  满足好奇心
       “探索的好奇与欲望是游戏之心脏。”换句话说,幼儿美术活动之源是探索的好奇和“人的本质力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涂鸦经验的不断丰富,强烈的好奇心会驱动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美术活动,特别是绘画以外的其他造型、搭建等动手活动。“孩子们大量地接触各种类型的原材料,他们在使这些原材料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形成各种形状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好奇心和心理满足是兴趣的原动力,也是兴趣形成的基础。幼儿对各种类型工具材料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和保护,会使幼儿美术活动积极、愉悦地延续下去,发展为有益的直接兴趣。幼儿的美术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媒介作基础。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保持和提高幼儿美术兴趣的关键所在。

        ⑵ 满足操作的需要
        操作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工具材料、非美术工具材料以及经过处理的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自然物等均可作为幼儿造型的操作材料。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与选择上要把握简便易得、经济实用的原则,还要考虑其安全性、经济性、区域性、替代性和易操作性。如石子,在我国大江南北均易取得,它既可作幼儿地上绘画的工具又可作拼摆造型的材料,还可作其他领域的学具或建构活动中的材料;又如随处可见的各种包装箱、废纸盒,大的可通过搭建、重组、涂色进行再造,其造型结果还可创设其他教学活动所需的情境和环境,小的则可通过切割、重构、粘贴等加工手段塑造形象。不同的工具材料满足不同的操作需要,所需的操作技能也不尽相同。所提供的工具材料应尽可能集学、做、玩、启、用为一体,易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也为幼儿空间造型能力和艺术思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调动幼儿大胆设想美、尽情表现美、精心照管美的主动性,使幼儿与美术活动融为一体。必须指出,幼儿美术活动的有效进行确需一定的技能,技能的提高和掌握会使活动更加有效。然而,技能的习得不是通过凭空说教也不是强制灌输的。一方面,幼儿在需要帮助时,教师的指导才最有效;另一方面,幼儿必须有可操作的对象和过程,并在操作过程中逐步获得技能。特别是操作过程中幼儿间的相互模仿和学习也是技能习得的方式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觉一动作技能和经验,会为兴趣的持续发展和能力迁移奠定良好基础。

         ⑶  满足求异和思辨的需要
        平淡无奇、一成不变的认知方式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经常变换幼儿绘画纸型和画纸颜色以及绘画工具和方法、绘画内容,比如:我们在牛仔布上作画,在沙瓶上作画、在河蚌壳上作画、在鸡蛋壳上彩绘等等,对幼儿美术兴趣的稳定发展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并能帮助幼儿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同时能极大增强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⑷  满足情感和表达的需要
        幼儿美术活动过程自始至终需要情感的参与,可以说幼儿美术活动过程及其作品是幼儿情感律动的产物。在掌握文字书面表达以前,除口头言语外,他们更多的是运用美术形式,借助符号、线条、色彩、以物代物等方式来诠释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活动《神奇面具》、《西游记人物法器》、《京剧脸谱设计》、《未来交通工具》等等,或倾诉自己的快乐,或发泄心中的怨屈,或描述离奇、古怪的白日梦和幻想,或涂抹出连他们自己都不明白的“图式”而不能自圆其说。对此,他们却乐此不疲,为快乐而灿烂着,为怨屈而诉说着,为白日梦和幻想而兴奋着,为“图式”辩解着,为不能自圆其说而懊悔着,他们不需要一个完满的结果。然而,他们需要“观众”、需要认真“倾听”,因为他们所关注的不仅仅在造型活动本身,画面或造型活动只是一个显现出来的载体,而更多的是情绪体验、情感再现、创造的萌芽,兴趣的延伸。所以,即便是幼儿的无意创造,甚至天方夜谈,教育者也要加以有意指导。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的实施是引发幼儿美术活动表现的有效途径
         1.    多重示范法
         这里所指的示范法并不是传统的模仿,它是对出示的先后顺序、形式、内容等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在绘画或手工教学中,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动力,使幼儿进入视觉思维活动的状态,对示范进行选择和再组合的双向作用。
        ①  局部示范:所谓局部示范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中,我们将对幼儿来说有难度的部分或物象的一个局部,教师将示范出来,以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又可以使幼儿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如画《风筝》时,幼儿对于抬头人物的五官、头发,幼儿容易倒置,教师可将此人物的动态进行示范,让幼儿在短时内把握好、重点,从而引导幼儿在此基础上主动地,投入地完成作品。
        ②  欣赏示范法:教师提供示范画,数量在两张以上,角度多样化。教师启发幼儿观察,使幼儿在视觉上获得一定的信息感受,扩大视野,激发幼儿作画兴趣。如画自画像前,让幼儿欣赏凡高的《戴灰毡帽的自画像》、卢捘的《对着灯的自画像》等大量的自画像,让幼儿简单欣赏、分辨大师们自画像中脸部特征和表现手法,从而帮助幼儿在作品中体现出明显的特点和个性。
       ③  幼儿自我示范法:通过幼儿的眼光去观察同伴的作品,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无言的交流,去解释画面,就能找到他们之间自己的共鸣和心灵上独特的吻合。可见向幼儿展示同伴的作品,对幼儿作品的提高有着我们估量不到的作用。每个幼儿的美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幼儿相互学习借鉴的成份,介绍那些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想像和创造。
        ④   师生共同示范:此示范法,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和幼儿合作作为示范画服务,使双方的创作都得到了互补与发展,大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画《海洋里的鱼》,教师先用局部示范法,示范个别鱼,再请幼儿补充,在这个示范法的作用下,使幼儿的个性体现在各自的作品画面上。
         2. 教学互动法
        互动法改变了传统的以示范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是教给幼儿现成的艺术技能技巧,而是创设环境,提供经验,鼓励幼儿自己去观察、发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意幼儿的独立自主活动,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幼儿整理自己的思绪,展开大胆的创作。比如绘画:《京剧脸谱》,组织幼儿搜集各种关于京剧人物的脸谱图片影像资料,通过欣赏京剧人物脸谱,发现脸谱上出现的色块分割、色彩搭配、点、线、面的组合,初步了解人物性格与色彩的关系与搭配,孩子们提出自己设计脸谱人物的想法,教师在孩子们基本掌握了脸谱设计绘画的纸上作业技能之后,提出:“我们可以将脸谱画作为装饰,画在不同的物体上》:”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提出画在T恤衫上、蛋壳上、床单上、瓷砖上,在不同的材质上作画,不同的吸水性也另孩子们对绘画材料的奇妙不同高兴不已。
        3.筛选发现法
        幼儿绘画发展先后经历了涂鸦期、象征期、形象期三个阶段。手工能力发展经历由粗放到精细的过程,在废旧材料的提供应做到反映幼儿美术活动发展的变化历程材料的运用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筛选,注意承上启下,有机结合 ,逐步提高,日趋完善。
        ①  涂鸦期幼儿
        小班幼儿正处于涂鸦期,他们拿笔画画,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玩。无目的地乱涂乱画,是幼儿基于对笔的兴趣,也是幼儿对自我的发现。幼儿的涂画是没有规则和不受客观影响的,这是人绘画能力的最早表现。给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准备废旧材料时,可准备一些自然类的材料如:沙子,让他们用手指在沙盘里进行涂鸦式的绘画;可以准备一些废旧的小白鞋,让他们用棉签进行色块或线条的练习;可以提供一些废旧的果奶瓶让幼儿进行涂色的练习,制作成幼儿熟悉的葫芦娃;可以在塑料袋上用手指点画小花小草等等一系列的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小肌肉能力发展特点,提供大型块状、面状材料:纸盒、纸箱、各种包装盒、挂历纸、画报、等,比方:利用旧信封、文件袋画娃娃脸制成信封娃娃手偶、提供各种彩色宣传广告纸进行撕贴练习与环境装饰,旨在通过各种材料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和色彩的认识 以及一些简单技能的培养。
        ②   象征期幼儿
        中班的幼儿正处于象征期,他们已有了最简单的构思,能有意识地画出某一物体,并开始对绘画的工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定向选择,能初步根据不同工具进行不同种类的绘画。根据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些废旧的瓶子,在瓶盖上戳一个洞,让幼儿用自然物——“水”在地上进行绘画;也可以提供一些蛋壳、干果壳等进行简单的装饰;提供沙子和乳胶进行简单的沙画活动,利用各种形状的酒瓶、香水瓶外层裹上乳胶沙、干了刷上底色制成沙瓶供幼儿在其上自由装饰;还可以提供形状各异的鹅卵石。这些废旧材料的提供,打破了传统纸张形状的限制,旨在鼓励幼儿不断打破模式化的干扰,,培养大胆的按主观意识作画的习惯,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③  形象期幼儿
        大班的幼儿正处于形象期,他们已有了简单的构思、构图能力后,能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绘画,画出的形象也基本上符合绘画基本原理,构图趋于合理。这一阶段幼儿能力已经较强,因此,可提供一些布类材料,那么在生活中最好收集的莫过于牛仔裤,因此,可以用牛仔裤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根据裤子的特殊形状,可设计出:围巾、腰带、小背包、小肚兜、餐垫等系列活动;在各类纸上也可进行绘画,提供各种盒子进行绘画;提供各种塑料瓶进行装饰画等活动,旨在运用自己的构思和联想,画出具有独特性的作品。再比如大班手工活动“风铃”的过程:首先,请幼儿通过自带风铃或者看图片资料发现了什么?有多少种风铃?它们的形状怎么样?分别用了哪些材料加工成的?怎样发出声音?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将班级搜集的各种材料进行筛选,比较,利用穿、结的手法自制风铃,全班讨论,究竟哪些材质适合制作风铃,发出的声音最好听。
         4. 操作感知法
         在绘画前,幼儿对物体的质感,性质和形态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他们的造型活动,因此,就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触摸要表现的物体,从而了解物体的性质,如装饰《动物鞋子》收集了大量的虎头鞋,通过触摸实物,感知动物鞋的基本特征、在对各种动物形象特征的熟识基础上,幼儿在各种废旧皮鞋、布鞋、球鞋的鞋面上画动物头,从而使幼儿在作画中,通过各自不同感知的积累,掌握绘画技巧,重要的是拓宽绘画活动的空间,使孩子们的美术活动更加大胆,敢于表现。
         5. 加减改造法
         对于搜集到的各种材料,除了按幼儿年龄特点加以筛选提供,更多的要采取改造法进行材料的组合、改造,这也是广大教师聪明才智的体现,比如将搜集的沙与各种造型的酒瓶结合,制成沙瓶,使本来表体光滑、不易作色的特性改变,孩子们在沙瓶上装饰得心应手。再比如:废旧白色床单,牛仔衣裤,教师们剪剪拼拼,制成抱枕、小书包、环保购物袋、背心、短裤、围裙、等等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物件,孩子们在改造后的材料上作画,更有设计师的灵感,许多孩子们装饰的衣物在我园的六一环保服装秀上大放异彩呢!
         6.欣赏介入法
         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幼儿园的美术欣赏多数选择的是一些名人名作,大师级的中国画、西洋画或一些著名雕塑建筑的图片等。虽然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因为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生活方式相脱离,以及老师自身素质的制约,往往造成欣赏活动的苍白、肤浅、流于形式,幼儿并不能真正体会作品所传递的文化精髓。相反,我们开展的利用生活材料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尝试,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每一个欣赏对象都与幼儿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我们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被我们丢弃或忽略的生活材料,有的在图案、色彩、造型上往往很独特,或精致艳丽,或古朴典雅,或童趣逼真,或简约大气,只要我们仔细挖掘、精心挑选,并适当加工、改造,他们将会重放异彩,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变成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新亮点,不但利于环保,而且可以让枯燥单调的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让幼儿在原生态的生活中体验美、感受美,并与之产生共鸣,产生情感的愉悦。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尚处于浅表层次阶段,有更多的直觉因素参与其中,我们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选择适合欣赏的生活材料。通过对物体造型美、色彩美、图案美的理解赏析最终落实到幼儿自己的绘画、手工作品创作中。
         以下是我们梳理出适合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生活材料:
      (1) 各种纸制品:包括挂历、明信片、景点门票、糖纸、纸袋、宣传画册,各种礼品包装纸等。
      (2) 包装盒类:月饼盒、点心盒、茶叶罐、礼品盒、火柴盒、香烟盒等。
      (3) 各种瓶子:酒瓶、花瓶、香水瓶、化妆品瓶、饮料瓶等。
      (4) 塑料制品:塑料花、塑料瓶、塑料发夹、食品(包括膨化食品)的塑料包装袋等。
      (5) 布艺织品:蓝印花布、丝巾、服饰、针织品、刺绣品等。
      (6) 手工艺品及其它:剪纸、花灯、风筝、扇子、竹编物品、印花器皿等。

        四、我们的感受

        创造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未来社会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面向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艺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活动则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就是要激发幼儿的情趣,引导幼儿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为此我们要经常给幼儿预留一些创造空间,让幼儿尝试改变绘画对象的形状、颜色、质地、功能等,满足自我表现和创造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总之,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应该摒弃那些“哗众取宠”的时髦形式。回归本源,让美术活动成为幼儿充分展示童真、童趣的平台。

(作者:赵雯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石化第九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