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大班幼儿绘画教学改革初探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15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使幼儿教育事业更上了一个层次。但是,受到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用消极形式开发幼儿智力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幼儿绘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仍以认知外形、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缺乏想像力和创造性。

 如今,在美术教育方面,《规程》提出,要“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因此,在今年大班的教学中,我对大班幼儿绘画教法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手法,把幼儿绘画活动贯穿于游戏中,让幼儿主动参与,摸索绘画的技能技巧,发展幼儿美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幼儿的绘画成为真正的“儿童画”。

二、课题的特点

 本课题主要从绘画教法的改革方面着手,在幼儿发现、感受、表现美的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观察、欣赏基础上提高绘画创作能力、表现能力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第一阶段,设计好阶段性美术教学过程。按照幼儿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来实施美术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对每一个幼儿的当前水平和经过努力可到达的水平心中有数。采用新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使幼儿在不断尝试、探索之中提高自身的美术能力。用对比观察法欣赏生活中的大自然、美术作品等,用对话法引导幼儿欣赏故事、音乐、诗歌等,让幼儿在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的同时,提高观察和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阶段,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绘画教学,如写生画、简笔画、意识画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积极进行创作构思,让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启发引导他们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画出来。

 第三阶段,通过幼儿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的评价,也就是用自评和互评两种方法来提高幼儿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遵循的原则

  1、审美性原则。把握幼儿审美特点,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激起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象。旨在增强其独创性,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2、积极性原则。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引起和保持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使他们热忱投入美术活动,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喜爱美术,乐于从事美术活动。
  3、发展性原则。幼儿美术能力是有规律地由低到高呈阶段性发展的,在常规美术教学中,按照幼儿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提高幼儿的美术能力。

 4、创造性原则。创造,首先是一个过程,它又是美术的根本特点,对幼儿来说就是要“自己想,自己做”。在绘画活动中,幼儿用线条和色块,将自己头脑中的、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能诱导幼儿进人创造的情景,使幼儿学会观察、体会,并表现出来。
  5、差异性原则。针对各个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掌握的知识、经验的不同,幼儿的美术能力也就不一样,这就是个体差异性,对此教师要创造条件,给予不同的指导,因材施教,使他们有不同程度的发挥。

四、课题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l、基础现状调查

 全园120名大班幼儿开学初,我作了一个调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学《秋天》的绘画,调查结果分析得出,幼儿的绘画技能和表现水平基本处于同位,普遍存在作品缺乏新意,所表现的都是教师示范教学的内容,幼儿的思维缺乏想像力、创造力。

 2、确立实验班

把全园120名大班幼儿,分成三个班,大二班(40名幼儿)定为实验班,其余两个班为普通班,进行一学年的实践探索。

(二)实验阶段

 1、教给幼儿学会观察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幼儿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创作绘画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幼儿绘画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首先,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习惯,只有引起幼儿的兴趣,才能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例如,有一次在室内活动时,突然下雨了,幼儿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过去,有的还甚至嚷起来:“下雨啦!”我说:“你们想看雨吗?”“想。”幼儿的回答声高出平时好几倍。于是我带着幼儿撑着伞去雨中散步,并引导他们看天空、地面、行人的状况。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兴致很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情景,如“地上开小水花了”“树发亮了”等。

其次,学习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幼儿观察的能力。在幼儿进行观察活动时,教师要作提示或启发,否则幼儿的观察往往是肤浅的、零乱的。例如,幼儿在绘画《太阳》活动中,幼儿画出的太阳颜色都是红色的,停留在表面化的观察现象,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得到了启发,学会了选用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颜色。随即教师还可以深入提出疑问让幼儿仔细观察和想像: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幼儿一些提问和启发,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观察和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作提示或启发幼儿,引导他们将观察到的现实物象任意夸张、变形、组合、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最后,教师要帮助幼儿有目的地用幼儿的语言说出所观察到的情景和事物,利于幼儿形成意象。例如《小猫钓鱼》, 把幼儿放入某个角色中,配以某种身份,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进入绘画活动中,带着某种任务去参与活动,更有兴趣,坚持性更好。

 2、教给幼儿欣赏感悟

 在观察阶段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去理解,感受美的事物,从而提高幼儿的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为绘画创作活动打下另一个基础。例如,在欣赏马蒂斯《爵士乐》作品时,面对作品中抽象的颜色与变形的形状,幼儿凭借着自己的本能与直觉,说道:我感觉到是一个人在游泳!”“瞧!我看到了一个冰山!”“不,那是一只刺猬!”“我看到了一条小河流。作品中变形、夸张的图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更帮助了幼儿对色彩、线条、形状产生了美的感受与体验。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欣赏作品更易为幼儿所接受。这样的欣赏活动,是放飞幼儿想象的大好园地、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有力手段。

 3、鼓励幼儿绘画创作

这是幼儿绘画技能练习和绘画表现力相结合的阶段。按发现美、感受美到表现美的过程,也就是在观察、欣赏阶段的基础上,组织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绘画创作活动。

 (1)结合幼儿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构思。

 大班幼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教师充分引导幼儿进行联想,指导他们确立创作形象,在脑子里构成一幅画,并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画故事《龟兔赛跑》,教师先引导幼儿熟悉故事的内容情节,充分发挥想像,积极展开思维活动,有的按照故事情节设想画面(如兔子睡觉、做梦、比赛),有的着重按人物情绪设想(如兔子的表情),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构思,使绘画内容和形象更为丰富。

 (2)绘画实践阶段。

 就是要让幼儿把自己所构思的画面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个绘画技能练习和表现的过程。教师应该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应不断观察、了解幼儿、充分的指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作画,教师不应强加绘画内容。

首先,为幼儿提供大量绘画工具,让幼儿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选择工具和材料。除蜡笔、水彩笔外,还可以用棉签、纸团、树叶、毛线等材料作为绘画工具,让幼儿学习选择利用这些工具来绘画,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幼儿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更快,更能表现出幼儿自己作品的特色来。例如在故事画《龟兔赛跑》中,我提供各种色纸、水粉颜料、蜡笔、水彩笔、毛笔等,让幼儿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选择工具进行作画,结果幼儿有的选择水彩画,有的选择蜡笔水粉画,还有的是剪贴画等,画法不一,内容却很丰富,各有特色。

其次,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法提示和点拨。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来看,在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对幼儿主体性的积极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采用手指画、印画、简笔画、意识画等多种新颖教学手法,让幼儿更有兴趣的参与活动。例如:在一次手指画教学中,我带幼儿到沙地上用手指随意作画,幼儿不受画纸的限制,可以无拘无束的画,提高了大胆作画的能力。又如画《做早操》,幼儿根据人的动作表演作画,整个活动没有示范讲解,也没有统一的绘画技能要求,而是让幼儿在直接观察感受后进行创作活动,并对不同的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绘画要求。教学结果如表一:

类型

普通班

实验班

 

教师教学

A、出示范例

B、讲解范例

C、手把手

A、引导积极观察,寻找兴趣点

B、给予信心

C、大胆创作

幼儿表现

A、叫老师帮忙

B、机械模仿

C、快速完成

A、注意力集中,积极练习

B、大胆发表意见、交流,

C、从侧面观察,给予帮助

 

 

 

教学成效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让幼儿获取了一些绘画技能,同时枯燥乏味缺少审美的感知教学模式,使幼儿被动地学习,作品存在了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的现象,表现美和创造美没有得到发展。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教师重视幼儿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幼儿操作有较大的创作空间,幼儿大胆创作的作品都各有特色,在愉悦的气氛中画出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思,美术情感得到释放。

4、评价作品

评价幼儿的作品,我主要从幼儿自评表达和互评欣赏两方面着手的。

 首先是幼儿自评表述。就是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讲述自己的绘画内容和所表达的意思。教师要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和想法,当幼儿的讲述遇到困难时,教师才可以适当指导。

 例如在《画音乐》的讲评中,有的幼儿用抽象的图案或冷暖色块、直曲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幼儿一时难以表述,教师可引导他 “你用的这种颜色是冷的还是暖的?感觉怎样?”“这些线条起伏真大,好像谁在跳舞?”等,逐步让幼儿学会讲述自己的感受。

 然后是幼儿互评欣赏。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欣赏别人的作品,了解别人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验到美感,提高幼儿评价能力和审美意识,因为幼儿之间的思想和情感很多是相通的,他们的作品最容易被小伙伴所感受、理解,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例如在简笔画《鸭子》中,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画了鸭子的动态,幼儿画得不工整,画的姿态也不一,稚趣可爱。幼儿互相观看,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讲讲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画面的布置、颜色的搭配、形象的表现等方面来评价作品,这样在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实验效果

 1、幼儿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通过一学年的实践证明,对大班幼儿所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是可行,也是必要的。与普通班对照,在同要求的作品中,普通班幼儿的作品缺乏想像力,“老师没教过,我不会画”的现象依然存在。而在实验班中,幼儿能大胆参与绘画活动,画面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富创造性,作品极具幼儿个性特点,收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如我指导一位六岁小朋友绘画《太空消防员》,此图画中运用强烈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表现出人物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绘画观察、想像的表现手法。作品参加中山市科技绘画大赛荣获了三等奖、镇和园的美术作品比赛荣获了一等奖。

 2、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l)观察力和欣赏能力提高了。

 实验班与普通班对比,实验班的幼儿观察和欣赏能力发展较快。幼儿在日常生活会仔细观察各种事物,并从中体验到美感。如植物的种子什么时候发芽,花瓣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等,幼儿会很欣喜地把看到的东西告诉老师和同伴。

 (2)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

 由于幼儿作画不受示范的约束,幼儿有充分大胆想像的自由,使创造性思维发展很快。在参加全国青少年美术作品“星星杯”绘画比赛中,十九名幼儿分别获得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参加全镇庆“五一劳动节”绘画大赛中,《爱清洁的我》《我帮爷爷摘果子》等作品充满想象力和童趣,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3)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性增强了,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教学实验,采用新的教法后,以幼儿为活动主体,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感受和体验,不限制幼儿的作画方法和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童趣,使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4)幼儿的自信心增强了,个性得到了发展。

 采用新教法,使幼儿作品不受到约束,没有对与不对,好与不好之分,教师正面鼓励幼儿,肯定他们的作品,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画《我的好朋友》,有的把图画中人物画得又细又长,这样好朋友就能跑得快呀等。这样的绘画就是充分让幼儿把自己所构思的画面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5)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作品,使幼儿在这些主动学习过程中,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6)提高了幼儿美术技能和表现能力。

 实施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后,使幼儿充分体验、感受到事物的美。幼儿在美的事物的刺激下,自觉参与美术技能学习,主动去表现美,提高了幼儿美术技能和表现能力,更好地完成了美术教育的任务。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证明,新教法有可行性,也有必要性。

1、在教学中,教师的充分引导很重要。

 从新的教法实施情况来看,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占重要位置,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要起到充分引导作用,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这直接影响到幼儿学习的兴趣性和教学效果。

 2、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也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教学实践探索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而且使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的组合,同时也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

 3、运用新教法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要向幼儿园教师、家长宣传美术教育的任务,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作用,纠正重技巧的错误认识,持之以恒,对新的教学方法继续探索,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使幼儿绘画新教法取得家园一致认识。 

六、存在的问题

1、在实践探索中,教学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不够,影响了某些活动(如画音乐、画心情等)开展后的效果。

2、没有在全园铺开运用新教学方法指导美术教学,取得的实践成果还不够显著。

3、理论指导水平不够,实践中的师资不足,还有待于提升。

 我相信,克服“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困难是迟早的事情,在教学中,只要能持之以恒,对新教学方法作继续探索和研究,一定会为幼儿绘画教学改革揭开崭新的一页。

(作者:苏小萍   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中心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