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构建新型教育模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10年04月12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随着对《纲要》的学习和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开始逐渐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但纵观目前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我们总觉得过于肤浅和表面,感到传统的那种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强调卫生保健的幼儿教育还是根深蒂固,真正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还是很少,尤其是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物质生活百依百顺,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惜自己的财力、精力,但如何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则极少关注。为此我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利用多种资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注重环境建设,给予感染和熏陶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环境的好坏对幼儿身体及心理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能对幼儿产生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一)营造充满爱心、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
        幼儿园的人文环境与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教师的道德素养、职业意识及教学水平等方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对幼儿缺乏爱心和耐心,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那么幼儿定会感到恐惧、紧张,其心理也就随之被扭曲,情绪不稳定。为此我园加大力度,注重了人文环境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
       1、热爱、关注幼儿。冰心老人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奖励、赞扬、支持、信任等等。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企盼鼓励的目光与真爱友情,都需要热情地赞美与灿烂的微笑。幼儿会说喜欢某某老师,因为“她帮我梳小辫”、“她常摸我的头”、“她还常常让我分玩具”……老师的这些行为常是有意无意的,但在幼儿的心里都代表着教师的爱和关注。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尊重、信任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位幼儿,还要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并给予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孩子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心情愉快,茁壮成长。         
        其次,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师的人格是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虽然,幼儿教师的工作很繁琐,经常会出现倦怠的情绪,但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带到孩子身上,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用健康的心理去引导和教育好孩子。
        第三,教师要积极利用集体活动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例如:组织幼儿一起执行大家共同的主张,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集体服务工作,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性格内向的幼儿积极参与集体活动,让幼儿学习各种礼貌用语,提高幼儿交往合作的技巧等,指导和纠正个别经常受到同伴拒绝的幼儿的异常或不适当的行为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共同享有的良好集体氛围。
       (二)创设一个舒适安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
       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不仅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还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为此,我园在扩建、装修教学楼的基础上,科学地调整布局,保持空气清新,光线充足,室外开辟绿化面积,室内走廊、墙面、橱窗等的装饰、布置尽可能地做到儿童化、教育化,力求园内环境安全、整洁、美观、温馨,烘托出一种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氛围,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采取多种形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一个反复教育、不断培养的过程,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幼儿的游戏、学习、劳动及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中。
         1、通过实施计划,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每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里,都定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我园始终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自信、好问、友爱、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一目标作为主线,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将其自然渗透,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幼儿都向“做一个好孩子”的方向努力。在这种积极情感的推动下,不知不觉地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由外在的灌输变为幼儿内在的需要。而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则通过情境表演、讲故事、角色体验等方法引导,让做错事的孩子感到内疚之后自觉地改正。
        2、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
        让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渗透教育,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如:故事《豆豆的草帽》中豆豆的草帽不小心被风刮跑了,很多小朋友帮豆豆捡草帽,反映了乐于助人的典型,还有《好心的小鱼》等故事,孩子通过读、听、看建立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资料,培养幼儿的兴趣,使孩子喜欢听、读、看故事、儿歌、图片、动画片等。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手段,也是最直观的育心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领域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组织幼儿参与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参观活动中组织幼儿参观城市广场及有关建筑物,参观小公园、银行、菜场、马路等。幼儿了解城市的美丽、现代化,激发幼儿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人类的情感。
        娱乐活动中幼儿喜欢看表演,也喜欢参加表演,因此,在娱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通过故事表演《小羊过桥》教育幼儿互相谦让,通过歌表演《拉拉钩》,教育幼儿和同伴友好相处,通过舞蹈《劳动最光荣》教育幼儿爱劳动等。
        体育活动,幼儿园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品德;在以踩高跷、抛接皮球、跳绳、玩报纸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偶发事件中,当在激烈奔跑的游戏中,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当活动场地受到干扰,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走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了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要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教师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问题幼儿,实施个别辅导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每位幼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差异。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位幼儿,必要时可建立个人档案,对每位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每个活动的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幼儿的心理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对于一些有心理缺陷、心理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更要进行跟踪研究,制定系列方案,采取积极的办法,进行矫正性辅导,必要时可联系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帮助幼儿恢复健康心理。在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还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齐心协力,步调一致的做好工作,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促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注重家园合作,增强教育合力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得不把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把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父母。隔代的宠爱式教育滋长了孩子惟我独尊的不良个性,而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养成了孩子冷漠的性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家园同步,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首先,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影响他以后一生。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帮助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醒家长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用自己健康的言行、人格去影响孩子。
       其次,让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家庭融洽和睦,团结友爱,对陶冶孩子的心情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家长懂得自己要有一定的追求,生活积极乐观,对人宽容,言传身教,才能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会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此外,还要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坚持说理,善于引导,给孩子更多鼓励。
       第三,提醒家长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成人应尊重孩子的个性。要提醒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从而扼杀孩子的天性;不随意挖苦、讽刺孩子,要允许孩子失败,支持爱护孩子的尝试行为。父母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最后,提醒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性差的孩子容易患上抑郁症或对生活不适应等心理疾病,而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还有利于孩子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形成,也是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因此,要让父母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为促进幼儿健全心理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春艳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