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通过音乐活动培养中班幼儿的符号化能力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27日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 人们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演演奏奏中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符号化活动,是指人作为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某种理由,将某一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艺术符号化活动的基本心理转换机智,主要就是类比思维。而类比思维的基本机制是用替代事物的某种特性来反映被替代事物的某种特性。我们知道符号化活动的的材料有声音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语言符号等等,在以往的一些教学实践中我们比较多地使用了图谱这一视觉符号,如《糖梅仙子》图谱中表现反复旋律的糖果和表现糖果爆炸时的泡泡糖;如《精灵进行曲》图谱中表现精灵出场的由小动物到大精灵表现进行曲律动和拍子的强弱。这些符号对幼儿理解和再现乐曲的特性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但在这些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从老师“教”的这一头看,符号的运用大都只限于一些图谱之类的视觉符号,而且图谱也是老师在充分熟悉教材之后创作出来的。而从幼儿“学”的这一头看,符号化活动也只限于一些动作的表演。可以这样认为,在现行的一些教学中,符号这一辅助手段的使用是非常有限的,幼儿的学习也比较被动。这给我们探索如何运用更丰富、新颖、多样化的符号辅助教学,并以此为手段促进幼儿音乐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留出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这是我在使用“美育奥夫”这套教材后的一些感受。
         一、语言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语言符号在幼儿动作表演的学习活动中运用得比较多。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个体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来实现,并认为儿童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外部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内部言语三个部分。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编制一些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儿歌来启发、控制幼儿的行为。如奥尔夫活动《糖梅仙子》案例中,B段音乐我们可以编制这样的儿歌“糖梅仙子最爱泡泡糖,泡泡糖,泡泡糖,样样都喜欢”,将儿歌的节奏和乐曲的节奏匹配起来。首先可以由老师朗诵儿歌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外部社会言语),然后让幼儿自己边朗诵边动作,即采用出声言语自我指导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中心言语),最后再配以音乐过渡到由幼儿自己对自己进行不出声的言语指导(内部言语)。在这样的语言和音乐的配套练习下,幼儿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在什么时候送礼物”,并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在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了,对于节奏的感知也更加具体可行了。再如奥尔夫案例《新年真热闹》中感知间奏的活动,我们设计了“大家恭喜新年快乐”的提示语言,帮助幼儿理解间奏时应该做的动作,以此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除了儿歌的使用,我们还在每个单元开始的时候,借助“美育奥夫”的辅助材料,给幼儿讲故事,激发幼儿对新知识内容学习的兴趣。教师运用语言符号,不仅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曲式、曲风,更是帮助幼儿了解音乐以外的知识内容,这是一个提升和延伸的过程。
        二、视觉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中班幼儿年龄较小,感性经验逐步丰富,但语言、动作表达有所提高,为此宜选择具有自然形象的视觉材料。同时针对活动开展的程度,灵活调节材料的使用。首先谈谈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第一,图片展示歌词内容这一视觉符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如《小蚂蚁》、《咚咚鼓》等等,这对于几乎所有的歌曲学习活动都有用;第二,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感知曲式的高低变化;第三,用色块表示乐句和歌曲表现上的要求。如奥尔夫案例《变变变》中的○○∞,我们可以用圆圈的长短来表现乐句中节奏长短的变化。正如文章前面所提到的,视觉符号作为一个辅助“教”的手段已被比较多地运用到欣赏和打击乐活动中。这里谈谈作为一个幼儿“学”的手段的运用,主要是用图式表现对乐曲的理解。我们欣赏的很多曲子都为“ABA”式的三段体曲式结构和不同曲风的拍子和律动,如奥尔夫案例《糖梅仙子》、《毛毛虫和蝴蝶》;音乐《水仙花圆舞曲》、《瑶族舞曲》、《口哨与小狗》、《拨弦》等等,我们可以让幼儿画画他们对“ABA”曲式的理解,比如他们会画出“毛毛虫、蝴蝶”来表现《毛毛虫和蝴蝶》,他们的这种替代很好的表现出了对乐曲中的不同曲风结构特征的理解。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幼儿画画他们对音乐的速度、高低、力度的理解,诸如此类的学习,完全可以让幼儿自己主动地、积极地、并伴随着各种快感自然而然的展开和完成。
         三、动作符号在教学中的运用
        普通心理学的感知觉研究早就表明:人在感知一个特定事物时,开放的感知觉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丰富。另外,音乐教学心理的研究也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感知的活动,而且应该是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感知活动。而其中运动对于音乐感知的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强化作用。第一,在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中,老师的动作暗示有利于幼儿更好地演唱和演奏。如在奥尔夫案例《小蚂蚁》的演唱中,老师可以用搬、拉、推的动作引导幼儿唱好小蚂蚁在搭舞台时的各种动作部分。在认识线上五线谱时,我们还可以用柯尔文音高手势把音高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视觉感受帮助幼儿加深对音准的理解。同样,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通过看指挥演奏和指挥同伴演奏,幼儿与人沟通、合作和协调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在韵律活动、游戏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音乐的特性。如奥尔夫案例《奇妙的舞步》的表演中,我们让幼儿听辩音的高低,分别让幼儿打扮成昆虫练习走台步表现高音部分、扮成蜘蛛小姐来表现低音部分。又如奥尔夫案例《新年真热闹》中,我们可以让幼儿用相同的点鞭炮动作来表现乐句间奏的重复。再如音乐《拨弦》,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一遍音乐后,用步伐来表现乐曲中的停顿,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感情,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学前期正是个人情感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个年龄阶段,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我们知道,现代的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让幼儿亲自到音乐活动中获取表达、交流和创造的经验,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并发展各种技能。在《纲要》中也强调了“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符号的运用较好地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学、更主动地学。奥尔夫音乐活动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感受,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最终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
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中班幼儿的符号化能力
  艺术的存在是艺术品,艺术品的存在形式是不同艺术符号系统千变万化的组合。艺术符号属于表征意向的符号体系,如色彩线条,形状组合而成的视觉符号;由声音、节奏、身体动作组成的动作符号;由语言的表象系统组成的语言符号等。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符号化活动也就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某种理由,将某一事物作为另一种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它基本心理转换机制主要是类比思维,也就是用替代事物的某种特征反映被替代事物的某种特征。中班幼儿的思维水平在小班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但感性经验仍较缺乏,思维发展也仍处于初始阶段。而现行的乐谱符号及传统方法在发展儿童的符号化能力——类比思维能力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为此,我试图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开拓跟多符号化训练的领域,寻求跟更为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儿童的符号化能力——发展儿童使用类比思维的能力。
  五、开拓更多符号化训练的领域和机会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包括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欣赏、音乐游戏这五个领域。在以往,我们只有在少数几个领域如:欣赏乐曲是几段体时教师用ABA地符号来体现三段体获是引导幼儿用语言符号体现乐曲的情绪等;或在韵律活动中引导幼儿用动作来体现相关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在其他几个领域中开展符号化活动的机会。《规程》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 为此在专题活动的开展中我注意开拓更多符号化训练的领域,创设更多的机会对幼儿进行符号化训练。
  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用语言符号来表达对音高、韵  律音程、情绪的理解;用动作来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在韵律活动中引导幼儿用语言符号、动作符号表达他们对音乐情绪、风格、力度、速度、内容的体验和理解。在打击乐活动中引导幼儿用视图符号体现使用何种乐器,如休止符用红灯或肉骨头表示(其解释是小狗看见肉骨头会停下来吃)。在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符号表达乐曲情绪、风格、力度、速度,用视图符号体现曲式结构。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用视图符号表现游戏玩法、动作提示,如有个孩子设计圆圈符号表示外面的孩子绕里面的孩子转圈,蛇形表示里面的孩子在做扭腰的动作。
  六、提供不同的符号材料进行训练
  符号化训练教学的活动材料多种多样,如:视图符号、语言、动作、声音等。由于中班幼儿年龄较小,感性经验脚步丰富,但语言、动作表达有所提高,为此宜选择较多的动作符号和具有自然形象的视觉材料、语言符号材料。同时针对活动开展的程度,灵活调节材料的使用。在前期多让幼儿使用语言符号,配合使用动作符号,例如引导幼儿说说这首歌听起来感觉怎样、速度如何、想干什么?可以用什么动作来体现;中期多让幼儿使用动作符号,初步提供少量的图形符号,如在打击乐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图形符号与节奏符号匹配起来,在学会歌曲以后引导幼儿用相符合歌曲内容情绪的动作来表现;后期引导幼儿使用诗句符号并引导幼儿创造视图符号来体现,如在音游《谁的耳朵最灵》活动中,引导幼儿自己用相应的符号创造性的体现音高、速度快慢。(高音用大山峰,低音用大象符号来体现)
        七、寻求有效的符号化训练的方法
  《规程》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合适幼儿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幼儿以往较少接触符号,特别是视图符号,为此在活动前阶段,采用“选择匹配”、“引导倾听、感受”的方法,活动后阶段在幼儿感性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的基础上我采用“引导创造”的方法。
  1、引导倾听、感受法
  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情绪、内容,需要幼儿认真倾听、反复反手,只就要求教师能有意识的引导。
  ① 运用语言引导幼儿倾听
  苏珊•朗格曾经说过:“迄今为止,人类创造吃的一种最为先进和最令人震惊的符号设计便是“语言”。运用语言能引导幼儿有目的的倾听。例如:欣赏《小燕子》,角使用语言引导“这段音乐有什么变化?想想小燕子在干什么?可以用什么动作符号来表现,这样幼儿再教师的语言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倾听乐曲,充分感受乐曲所表达的内容。
  ② 结合欣赏绘画作品引导幼儿去感受
  绘画作品能以较直观的形式体现作品的内容、情绪,在引导幼儿欣赏乐曲时结合欣赏绘画作品对幼儿感受乐曲内容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于中班感性经验较不丰富的幼儿来说帮助较大。如在欣赏《摇篮曲》时,我先组织幼儿去欣赏大幅壁画《摇篮曲》,通过让  幼儿看图中妈妈、宝宝的表情,感受窗外的宁静后,再引导幼儿倾听乐曲,将绘画与音乐结合起来感受,幼儿能用丰富的语言、动作符号表现乐曲情绪、内容。如:曲子听起来像小鸟慢慢飞,妈妈边唱歌边摇摇篮等。
       ③ 结合VCD,引导幼儿感受
  VCD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利用VCD的这一特点能帮助幼儿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情绪。如在欣赏《小燕子》乐曲实现组织幼儿看有关小燕子的VCD片,让幼儿感受直观形象的小燕子飞、捉虫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动作符号体现乐曲内容,幼儿都能做出相符合地、形象的动作来体现。
  2、选择匹配法
  此法适合用于活动开展的前阶段,因为幼儿还没进行过此方面的训练。教师像幼儿提供承兑获更多的不同符号系统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反复观察、体验、比较、思考后提出自己的匹配方案,并要求幼儿尽可能的在他们自己的水平层次上,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吃匹配的理由。如:幼儿选择 来表示狮子哄叫的声音,是因为这个图形像狮子张开大嘴巴。在使用这一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多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说出匹配的理由来促进幼儿类比思维的发展。
  3、引导创造法
  在符号化活动开展的后阶段,幼儿有了一定的匹配符号的基础,就可以采用引导创造的方法,也就是由教师提供问题引导,幼儿用自己创造出的某种符号来反映被指定替代的事物。例如,欣赏《快乐的小厨师》时,  教师提出问题“每段音乐小厨师在干什么?速度有什么变化?可以用什么样的视图符号来表现快速、稍慢、中速。同时还组织幼儿对各自的符号进行评价,是否与内容相符合。
  总之,对幼儿进行符号化训练,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在音乐活动的各个领域,寻找多种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幼儿类比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者:刘阳   北京市军事科学研究院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