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幼儿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23日

       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它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身心。它能给幼儿美的感受,陶冶幼儿的情操,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时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它在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观察力、独创性以及自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特殊作用。
        绘画和手工制作是幼儿美术教学中常用的表现形式。首先,绘画可以培养幼儿的耐心、毅力和做事专注的习惯;培养幼儿不怕苦、不受成功和失败的干扰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其次,手工制作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直接用手操作简单工具,对各种形态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认真观察、耐心细致地制作的习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大部分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却存在一些不利于幼儿发展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教师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人的任何才能的获得,遗传(天赋)仅只是接受才能的基础,而思维、感觉、能力则是由后天的环境、教育等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每一种活动(包括绘画在内)的真正刺激是外界影响,是人的生活条件。”因此,如果对幼儿的学习过程,不采取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给予幼儿任何的刺激,幼儿就会因找不到表达所画、所制作对象的形象方法,不能逐渐增加表达形象的细节部分,以致使他们所画、所制作的作品与实物难以相一致。那将导致学习欲望的减弱,甚至使幼儿仅有的一点创作上的天真的独特艺术见解和特殊造型枯竭。
        第二种是用小学的美术技法要求幼儿,一味的追求技能技巧的提高,脱离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一所私立艺术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教学中教师让幼儿静静的看自己一笔一划的进行传授。讲授完毕,教师没有启发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在掌握绘画技能技巧的同时对画面内容和构图进行创新,而是机械的让幼儿临摹。结果幼儿画出来的画几乎成为了教师范画的再现。另外,这节课幼儿上了长达50多分钟,这样是违背幼儿生理发展规律的。事例中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一味的追求绘画技能技巧的提高,压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列宁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能发明微积分”。
       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不完全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应当通过系统的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幼儿形成独具特色,富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幼儿神经系统可塑性很大,每一种合理的教育都能达到相当大的效果。实践证明,幼儿的绘画、制作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这种或那种特殊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有帮助,有指导的美术活动会使幼儿的美术才能脱颖而出。因此,前面提到的两种现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致力于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观察力的提高,使幼儿的作品具有独创性,让幼儿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那么,应该怎样因势利导地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点看法:
        一、激发幼儿情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幼儿能否接受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来唤起幼儿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的强制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能急于给幼儿传授美术技能技巧的知识,而要注重先引导幼儿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所制作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要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幼儿的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创造的兴趣,让他们在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使之呼之欲来,内心产生创作欲望。可配合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如,让幼儿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能使幼儿逐渐从感知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作品的内在美,提高审美的能力,与此同时,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时就抓住时机让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知觉体验引入到美感体验的表现阶段,激活幼儿的表现欲、创作欲。例如,手工课“制作环保时装”,教师提供了许多幼儿自己准备的废旧材料,有饮料瓶、纸杯、旧挂历、旧毛线等等。而上课教师和配班教师就穿着制作好的环保时装出场,随着音乐表演了一回,把通过废旧材料制作的服装展示给幼儿看,并让幼儿讲讲教师是怎样制作的。这样,幼儿既全面的观察了教师的范例,又感受到了环保时装的美,强烈的激发了幼儿动手进行制作的兴趣。又如,在手工课“风筝娃娃”中教师让幼儿看了动画短片放风筝,激发了幼儿放风筝的欲望。接着教师又为幼儿提供了废旧材料制作的“风筝娃娃”范例让幼儿观察,并让幼儿观看了小朋友玩“风筝娃娃”的录像,录像中小朋友欢快的拉着风筝线迎风奔跑,漂亮的鱼娃娃风筝和猫娃娃风筝随风飘舞,美极了。这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制作“风筝娃娃”的兴趣。
        其次,积极引导幼儿将手工制作与绘画结合起来。手工制作与绘画的结合,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绘画,能激发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发展其制作与装饰的能力。例如:当幼儿用纸盒制作出“公共车”后,可引导幼儿用彩笔画上公共车的门窗及车上的司机和乘客,为作品修饰、增色。在幼儿折纸完毕后,可引导幼儿将作品贴在底图上,鼓励他们通过想象,添画上富有新意的形象,组成一幅有立体感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提高幼儿的手工制作水平。同时想象力、探索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思维得到发展。
        二、注重引导幼儿观察,贮存感性材料
        人脑对事物的想象,是绝不可能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从已经感知的事物的大量形象中抽取有关内容,经过粘合、夸张等思维加工,才能形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可能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的事物,通过看、摸等获得深刻细微的生活感受,进而指导他们用笔画出这些形象。就这样,渐渐在孩子脑海中加深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印象。例如,对于秋天,幼儿一般联想的只是“苹果红了”,“长小蘑菇了”,“树叶落了”等。如果平时不注意引导幼儿贮存“秋景”感观材料,一下子让幼儿画出多姿多彩的秋天,实在是太难了,因此,在指导幼儿创作“秋天”画卷之前,教师应首先带孩子到户外进行观察,获取秋天的印象。或提前让家长在休息时间带孩子到室外观察秋天的景象。然后,教师指导他们结合秋天的树叶、天气、穿衣、秋作物等特征,画出秋天特色的主题画。这样,既不感到陌生,画面又丰富生动。在我所教过的幼儿中有一位小女孩,一次,她在美术课上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中的小女孩站在铁笼前笑眯眯的,铁笼里关着老虎,铁笼外还站着一个人,似乎是她的妈妈,妈妈手里拿着照相机在给她照相。画面有感而发,生动感人。另外有一个小朋友的画面表现了自己在游乐场游玩的难忘情景,他画了自己坐在章鱼玩具里,手抓着栏杆,大张着嘴笑着,叫着。旁边坐着妈妈,搂着他的腰,保护他。画面表现了他和妈妈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他乘坐章鱼玩具时的惊险、刺激、喜悦的情景。这些小朋友之所以能有这样深厚的感受,画出这样丰富生动的画面,正是得力于他们对生活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亲身体验。又如,在手工教学方面可帮助幼儿积累多种表象。表象的积累应特别注意表象的空间存在形式。如:指导幼儿对一种动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教师可启发幼儿思考:它们的整体形态是怎样的?头是什么样?耳朵是什么形状?尾巴是长的还是短的?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怎样走路?等等。教师在分析时,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来帮助幼儿加深对表象形体的记忆。如:在分析小企鹅的形象时,可让幼儿背诵儿歌:小企鹅,真可爱,黑礼服,白围脖,摇摇摆摆乐呵呵。在分析七星瓢虫的形象时可让幼儿猜谜语:背上七颗星,捕虫最有名。
         三、启发幼儿想象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喜欢把自己喜爱的东西夸大和美化。因此,我们就要给幼儿充分的精神自由、想象自由、表现自由。让幼儿感受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极大乐趣。因此,在绘画、手工活动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自我创造。例如,在画“漂亮的钟”这节课中,幼儿首先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了画小熊钟,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幼儿进行想象,绘画出不同的钟。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想象、创作的情趣被激发出来,在他们的笔下不仅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构画了许多传奇的形象。如,有的幼儿画了小白兔钟,有的幼儿画了小青蛙钟、小猫钟,还有的幼儿把小钟画在花园里,并解说,我的小钟喜欢到花园里玩。有的幼儿给自己的小钟画了漂亮的小房子,房子前面栽了美丽的鲜花,天空中飘着白云,那白云像一个个小娃娃,有漂亮的五官,头上扎着蝴蝶结,笑眯眯的,可爱极了。又如,在美工课“猫和老鼠”中,教师首先让幼儿观看了剪辑过的动画短片(猫和老鼠追逐嬉戏的场面)。让幼儿观察猫的身体在经过挤压、敲打、折叠、拉伸后形成的各种滑稽的形态。猫的身体一会儿被敲打成圆筒形,一会儿腿拉得细长细长的,一会儿被压得扁扁的,一会儿被折成扇子形。在幼儿制作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出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其他幼儿的作品来。要求幼儿在猫和老鼠的身体造型上进行变化,在制作材料、色彩的搭配等方面进行变化。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思维不再受到限制,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活动尾声时幼儿展示了制作好的猫和老鼠的作品,作品形态各异,滑稽可爱具有极大的创造性。有的猫的身体变成了搓衣板或是滚筒,有的老鼠穿上了金灿灿的外衣或是草裙……真是有趣。
         四、肯定幼儿的成绩,增强幼儿自信心
        幼儿由于受年龄的影响能力有限,不可能掌握过高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如果对幼儿技能要求过高,会使幼儿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抑制幼儿表达事物的愿望,挫伤幼儿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注求其意,不求其形”。把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信心放在重要的位置。对幼儿的创造和进步给予肯定,从每个幼儿的作品中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利用“小巧手”等园地把小朋友的作品张贴起来,供幼儿参观学习和自我讲评。幼儿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自信心得到增强,创造积极性自然高。
        在一次美工活动折纸“小钢琴”中,等我讲解示范完折叠方法和要求后,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动起了小手。我从第一小组开始巡视指导,每个孩子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当我指导到最后一组时,我发现宇宇小朋友从学习折叠开始到现在,他的彩色纸上除了有一些胡乱折的印痕以外,什么都没有折出来。我连忙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我不会!”他那胆怯的眼光和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宇宇缺乏自信心,需要帮助和鼓励。要想让他大胆的进行折纸,关键是要帮他树立起自信心,让他觉得“我能行!”我走到他身边,摸摸他的头,亲切地对他说:“宇宇,你很聪明,只要你敢折,你一定会折得非常出色。”,接着我示范了一遍折法给他看,他开始试着折起来,看到他在我的鼓励下自己折出的皱皱巴巴的“小钢琴”作品,我由衷地夸奖他说:“你折得真好,如果把前面每一个步骤中的边和角都按要求折齐了,那么你的“小钢琴”会更漂亮,更整洁。”他美滋滋的点点头。过了一会儿,他把他最后修改过的作品拿给我看,并说:“李老师,我这样折好吗?是不是很漂亮?”。我及时把他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小朋友看,。从这次以后,慢慢的,宇宇对美术活动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折纸、画画时,都非常认真,也不说“我不会了”。
        红红以前在上美术课时不爱自己动手,经常等着老师去手把手的教她。上课时,老师去巡回指导幼儿,发现她经常用手遮住美术本,不让老师看到她空白的画面。有一次,画小蜻蜓,她拿着彩笔想啊想啊,不敢作画。我发现了,手把手的教他画了蜻蜓圆型的头部,并鼓励她自己把小蜻蜓其他的部位画出来,接着我去指导别人去了。几分钟后,我又去看她,突然发现她已经把小蜻蜓画出来了,虽然小蜻蜓画得有点小,不够生动,可是画面却很整洁。于是,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了她。从那以后,我在美术课和其他的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多给予她鼓励和指导,后来红红慢慢喜欢上画画了。每次到上美术课时,总是会看见她认真而专注的身影。每当一幅画完成时,她都会特别的高兴,自己看了又看。有时候,我也会走过去,摸摸她的头,问问她:“你画的是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 ?
        美术活动是一种开启智力活动,既有思维又有表达,强调幼儿会想、会画、会制作,思维在先,表达在后。教师应通过教学指导,帮助幼儿探索和驾驭美术材料,进行不同的启迪,提出不同的要求。

(作者:李茜伍  云南省呈贡县第一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