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尝试让生活材料成为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新亮点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19日

        美术欣赏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选择和接受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欣赏者根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来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艺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共同组成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有助于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知、情、意、形和谐发展,促进幼儿思维想象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的形成,同时对于培养幼儿观察力和创造力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并处于浅表层次阶段,有更多的直觉因素参与其中,我们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进行并选择欣赏的内容。 幼儿离不开生活,生活与幼儿紧密相联,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将成为他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生活中到处存在美,关键是要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唯有发现美、理解美,才能创造美。在我们和孩子共同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被我们丢弃或忽略的生活材料,有的在图案、色彩、造型上往往很独特:或精致艳丽、或古朴典雅、或童趣逼真、或简约大气。只要我们仔细挖掘、精心挑选,并适当加工、改造,他们将会重放异彩,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变成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新亮点,不但利于环保,而且可以让枯燥单调的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对此我们进行了此方面课题的思考和探索,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 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材料的收集与梳理
         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因其具有具象性、熟悉性、丰富性的特点,容易与幼儿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幼儿好奇心、亲切感,会让欣赏活动充满浓浓的生活情趣,因此欣赏活动中的生活材料的收集与梳理至关重要。
        1. 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在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活动前,我们通过家长会、校信通、问卷调查、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向全园家长进行介绍,让全园家长知道我们此项活动的意义及对孩子成长的帮助,向家长明确提出协助配合老师的内容: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和孩子共同收集一些干净、卫生、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图案漂亮、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材料。
        2. 对收集来的生活材料进行梳理和分类
        我们发现,家长所带的物品可谓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我园辟出了专门的生活材料室,并用玩具柜和大筐把材料进行了分类,同时贴上标记。
       (1) 各种纸制品:包括挂历、明信片、景点门票、糖纸、纸袋、宣传画册、各种礼品包装纸等。
       (2) 包装盒类:月饼盒、点心盒、茶叶罐、礼品盒、火柴盒、香烟盒等。
       (3) 各种瓶子:酒瓶、花瓶、香水瓶、化妆品瓶、饮料瓶等。
       (4) 塑料制品:塑料花、塑料瓶、塑料发夹、食品(包括膨化食品)的塑料包装袋等。
       (5) 布艺织品:蓝印花布、丝巾、服饰、针织品、刺绣品等。
        (6) 手工艺品及其它:剪纸、花灯、风筝、扇子、工艺伞、竹编物品、印花器皿等。
          二. 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内容的选择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选择的内容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长期以往,幼儿园的美术欣赏多数选择的是一些名人名作,大师级的中国画、西洋画或一些著名雕塑建筑的图片等。虽然这些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因为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及生活方式相脱离,以及老师自身素质的制约,往往造成欣赏活动的苍白、肤浅、流于形式,幼儿并不能真正体会作品所传递的文化精髓。相反,我们开展的利用生活材料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尝试,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每一个欣赏对象都与幼儿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让幼儿在原生态的生活中体验美、感受美,并与之产生共鸣,产生情感的愉悦。
         1. 包装类生活材料的欣赏
        随着人们对外在包装的讲究,生活中包装类材料随处可见,其精美程度令人叫绝。例如我们开展的“多种多样的食品盒”活动,幼儿欣赏了月饼盒、糖果盒、薯片盒等,知道了图案的对称美,色彩的和谐美,造型的别致美等。同样幼儿也大胆设计了一些更为新潮的食品盒:有白雪公主造型的、有动物卡通型的、有交通工具型的、还有特殊功能型的,令人眼花缭乱。另外还有“花花绿绿的糖纸”“漂亮的手提袋”等活动都深受幼儿喜欢。
        2. 印刷类生活材料的欣赏
       印刷制品类的材料,平时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也比较容易收集。主要有旧挂历、明信片、门票、邮票、火柴盒图案(火花)、香烟纸(烟标)、糖纸等。我们开展的欣赏活动有“美丽的邮票”“火花集锦”“多彩的烟标”等。有的效果很好,例如“美丽的邮票”,因为“邮票”本身具有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包罗万象、容易收集等特点,在欣赏中孩子们很喜欢。但也有的欣赏活动因为材料收集的局限,幼儿知识经验的缺乏,效果并不理想,例如“火花集锦”,由于火柴离现在的幼儿生活很遥远,好多孩子并不认识火柴,甚至不知道火柴盒上有许多美丽的图案——火花,在活动中老师准备并展示了各种“火花”,同时也从网络上下载了很多精品“火花”,但孩子们表现却很一般,有的把“火花”和“邮票”“明信片”混为一谈了,出乎老师的意料。
       3. 手工艺品类生活材料的欣赏
       手工艺品类主要是指一些手工编织物、民间工艺品、小饰品等。其中民间工艺品,主要包括旅游纪念品、小泥人、面具、风筝、及剪纸等。而小饰品,主要有印染的纱巾、小布包、虎头鞋、装饰帽等。这些物品共同的特点是:装饰性、实用性及单纯性。可以结合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挑选一些欣赏内容。例如在“春天和我们在一起”的主题中,我们开展了“风筝飞呀飞”的欣赏活动,老师和孩子及家长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风筝,有动物形状的:如蜻蜓、蜜蜂、蜈蚣等;有植物形状的:如荷花、太阳花等;有人物形状的,如孙悟空、奥运福娃等,还有器物形状的,如飞机、雨伞等。有的体格庞大,有的体格纤细;有的色彩艳丽,有的色彩淡雅;有的造型精巧,有的造型稚拙。同时通过亲子活动的形式,家长和孩子又共同制作了形态各异的风筝,沐浴着春光在公园里放飞,共同感受风筝的美,更享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
        4. 日常用品类生活材料的欣赏
        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有许多色彩艳丽、图案精美、做工考究的物品,因为时间关系,有的过时,已变旧或有部分破损,于是便成了家庭中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物品,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很乐意提供给幼儿园。如一些装饰花瓶、陶罐、印花瓷碗、茶具、伞、扇子、服装等。例如我们开展的欣赏活动“美丽的扇子”,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扇子:鹅毛扇、檀香扇、蒲团扇、纸折扇、丝绢扇、芭蕉扇、塑料扇等,在欣赏中幼儿开阔了眼界,开启了思维,也设计出了一些奇形怪状、功能奇特的扇子,效果非常好。
        三. 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指导策略
        1. 制造氛围,做好充分的活动前准备
        欣赏活动开展前,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要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要了解幼儿对欣赏对象的态度、情感等。每个孩子的能力不一样,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层次来选择,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要对欣赏对象进行艺术的分析,包括类别、形式、艺术特色等,提出明确的欣赏目标。如欣赏“花瓶”重点在造型,欣赏“面具”重点在图案,欣赏“扇子”重点在材质,而欣赏“糖纸”重点在色彩,同时准备好相关实物,幻灯片放映、录音、录像等设施设备。
         2. 师生对话,获得最直接的美感体验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最重要的方法是对话法。对话法是美术欣赏中教师、幼儿与欣赏对象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我们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幼儿对话双方的关系应是平等的,不能强求幼儿接受教师自己对欣赏对象的看法,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和想象力,让幼儿有自己的探索和想象,教师与幼儿的对话通常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表达,主要有:
      (1) 直接式提问
        主要引导幼儿加深对欣赏对象的情感体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来描述作品,如在欣赏“伞”的活动中,教师采用导向式提问:“这把伞撑开来变成什么形状?”“上面画了什么?”
       (2) 开放式提问
         想象可以使感知的形象更加深刻丰富,开放式提问是为培养幼儿想象力而设计的,例如在欣赏“丝巾”活动中,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让幼儿思维更加发散。
      (3) 比较式提问
        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幼儿对物品的形式美的理解而进行的提问,如在欣赏“香水瓶”活动中,幼儿通过比较几种造型不同的“香水瓶”,而感受它的独特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摸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等问题,充分发挥幼儿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
         3. 美术欣赏活动与绘画、手工、音乐等相结合,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文化传递现象的欣赏活动,是一个由接受主体对外在信息进行反映选择联合内化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的认识过程。幼儿在接受信息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通过不同艺术形式产生共鸣和移情,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美术欣赏活动不应是孤立的,而应与其它表现形式绘画、手工、音乐等相结合,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开展欣赏“夫子庙逛花灯”活动时,我们收集了很多花灯,悬挂在教室四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欣赏了各种各样的花灯,从名称、式样、造型、图案、色彩、材料、制作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欣赏,获得美感,积累经验,幼儿也设计了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功能的花灯,最后又利用一些废旧的纸盒、彩纸、及把报纸泡烂、利用揉碎的纸浆、颜料等制作了花灯,多种形式更加完美丰富了同一个主题内容。
        四. 美术欣赏活动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中
        艺术欣赏是需要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的,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可以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欣赏对象,进行各种欣赏活动,教师可以适当加以点拨。幼儿的学习是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体验审美愉悦感,有利于幼儿的自我表达。例如:关注并欣赏他人或自己的衣着装扮、幼儿园里环境装饰、节日变化、生活小区的景观建筑、公园里的自然美景等,都能给幼儿深刻的美感。
总之,我们认为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必拘泥于形式,受限于名家名作,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选择,幼儿就会明白“生活中到处存在美”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日常看似平淡的生活材料,才会呈现出独特的光芒,美术欣赏活动才会真正的生活化、直观化、灵活化,也更加个性化,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幼儿睁开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回归幼儿生活吧。

(作者:沈守翠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石化第九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