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区域活动

浅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09日

        人是最需要交往的高级动物,人在交往中学习和发展,社会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社会学家认为,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欧洲著名的心理学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如一个儿童未曾学会交往合作之道,他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现代心理学家则把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适应能力和具有与他人保持正常关系,进行交往的能力作为衡量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准。可以说,社会交往既是幼儿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幼儿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幼儿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发展行为调节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个性,以形成适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性行为。
         然而,当今幼儿的生活适应能力、与他人联系能力、进行交往的能力,却是不容乐观的。这是幼儿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二:①目前幼儿园中的儿童绝大部分是独身子女,三代人“421”的倒金字塔结构,形成家庭中众多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状。而家长们不求回报的“爱”,形成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心理态势。②随着社会进步和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中居住单元房的比例增多,生活在封闭、孤独的环境中,很少有同龄玩伴, 入园后幼儿事事随心所欲,同伴间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争执,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已刻不容缓。
        一、激发情趣,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主要是通过与老师、同伴,特别是与同龄人的交往来实现的。因此,老师要努力为幼儿创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活动情境,给幼儿提供充分的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与他人互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并通过同伴的行为和态度的反馈加深体验,从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我们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有意识地在每天晨间锻炼后,为幼儿安排5-10分钟的自由交谈时间来通报自己在家里听到的新闻,介绍自己感到最高兴的事情,畅谈晨间活动的体会,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讲述有趣的动画片等等。设立分主题活动——丁丁广播时间、打电话、我最喜欢的人、爱心热线等,以说来增进幼儿同伴间、亲人间的交往。如“丁丁广播”,既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幼儿间的交往。如“爱心热线”,让幼儿给没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打电话,问问今天为什么没上幼儿园,若生病了则送去问候,增进幼儿间的情感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交往。并在班上设立了小舞台、水果书吧,梦想建构岛、巧手城堡等,在这些区域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选择,在活动中进行交往。如在巧手城堡,幼儿可将自己拼搭或设计的玩具、手工品摆放在这个区域,但有条件:要先介绍它的“诞生原因”,或说说它的特点;在小舞台,让幼儿轮流主持人、评委、参赛选手、观众,他们一起商量整个比赛的流程。当参赛选手表现出色时,当观众的幼儿也恰到好处的献上花,台上台下交融在一起,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愉快地玩着,从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对能力较弱的个别幼儿可先在班上为他们创设一个说悄悄话的活动——私密空间,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他们从不愿意交往到与几个人交往,最后逐步过渡到与集体交往,并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乐趣,还可以有意识的安排他们去帮老师办事。鼓励他们主动与周围的人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使他们的交往能力得到不同的提高。同时,老师有也可有意识的提供数量有限的玩具,让幼儿学习如何与别人分享、合作。如在《充气球》活动中,幼儿30名,只投放5粒球:怎么办?人多球少?最后幼儿协商得出好办法:轮流玩或分组玩或分散自由结伴玩,让幼儿从提议到合作,体验交往合作的乐趣。这样,随着活动的开展,产生积累效应,长期坚持,幼儿的交往能力自然与日俱增。
       二、 组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而《福建省幼儿园教育指南》中也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由于幼儿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而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同时它又具有游戏的趣味性。所以,角色扮演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会粗浅的交往技能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我们在一日生活中发现,幼儿是很乐意和人交往,只是缺乏交往能力、技巧,不能正确的选择交往方式,因而常常事与愿违,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如有的为了玩具和小朋友大打出手,或随意推推拉拉,甚至互不相让,伤害同伴。这就要求我们教会幼儿掌握和运用良好的交往技能,提高交往能力。为此,在活动室里,我们设立了快乐小屋、美食小站、水果书吧、乐了美发工作室等活动区域,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时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娃娃”交往,“娃娃”与“爸爸”、“妈妈”、“客人”的交往,“营业员”和“顾客”,“售票员”与“乘客”的交往,“理发师”与“顾客”“医生”和“病人”的交往等。协商分配角色后,让幼儿各自用语言和动作表达担任角色的做法,教师给予补充、指导;游戏中,教师言传身教如当娃娃家出现争执时,教师以客人的身份进行调节、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利于游戏的顺利进行,幼儿也容易接受。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幼儿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情况,以便在游戏结束时进行有针对的,并把它作为下次游戏指导的重点。如发现幼儿游戏中争抢着买东西,把商店都挤翻了。评价时引导幼儿发现谦让、等待、排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下次活动便把谦让、等待作为游戏的指导重点。这样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引导幼儿提高角色能力,逐步掌握技能;教师也可以某一角色身份参与表演,把一些必要的交往技能渗透于整个游戏过程中,寓教育乐,让幼儿潜移默化,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
        三、因势利导,提高社会交往的综合素养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即满足孩子的多方面需要,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注重实践,加深体验。幼儿园与家庭都是幼儿生活、学习、受教育的环境,只有加强家园联系,形成合力,使家园互为补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幼儿在园里学到的社会交往的基本技能,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能说会道,但在同伴、生人面前,却显得拘谨。因此,我们应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克服怕“生”的心理。首先是放手让幼儿和同龄人一起玩耍。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孩子和孩子思维方式相同,相互容易沟通和理解,他们在一起跑跑跳跳、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既能获得情感上的愉快和满足,又有利于发展思维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孩子在游戏玩耍时,常常会发生矛盾和纠纷,如争抢玩具,分配角色等,这时,就要迫使幼儿从中学会商量一个玩具是轮流玩还是一起玩,谁先谁后;一种角色是轮流表演或是增加同一角色、改变主题等,学会解决纠纷,学会合作、轮流、分享和礼让等等。从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开始,鼓励孩子主动跟小伙伴交往,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学会平等相处;其次鼓励孩子同家庭以外的成人交朋友,如让孩子从小学习和养成对成人有礼貌,学会去分辨和判断社会角色,选用称呼,教会孩子需要别人帮助是要说“请您”,得到他人帮助是要说“谢谢”等礼用语。学会尊重大人和长辈,如不干扰成人的活动,不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讲话等等,总之使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判断和分辨社会角色:男女老幼、亲朋邻居等。在适当情况下,还可引导幼儿同生人交谈。如:父母带孩子逛商店时,不妨让幼儿试着主动跟营业员交往,提出自己的购物需求;带孩子医院就医时,对医生的提问,鼓励幼儿自己回答;家长带幼儿坐公共汽车时,让幼儿主动与售票员、司机交往,同时引导幼儿观察他们的工作……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不断扩大孩子社会交往的范围,如打破班级的界限,开展联谊、大带小等活动。这样通过各种机会扩大孩子的交往面,提高孩子的交往水平。
       面向全体,因势利导。在我们日常接触中发现,独处独玩的幼儿通常是胆小怕事或性情孤僻,他们这种性格将阻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以致将来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我们要把这些幼儿作为重点教育的对象。我班上有一男孩玮昊,相对其他幼儿来说,能力较弱,他对各种活动的兴趣都不高,只要是得与他人合作或产生互动的活动,他总会与同伴发生争执,常说的话是:“我不跟你好”。久而久之,同伴对他产生了反感,排斥他,在玩的时候从不让他加入,说他是“小捣蛋”。如何改变他的这种状况,让玮昊融入集体之中,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特地做了一个家访,经过了解,我们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玮昊的能力较弱,父母对其的要求甚高,回家后,常要他继续学习,以至他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对幼儿园的活动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和同伴交往。二是他经常生病,较少来园,在群体中表现一般,较少得到老师、同伴的肯定,自然就被同伴们忽略了。专业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一些优点,关键在于我们应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发挥他的自身优势,让同伴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去接触他,与他交往。我们还从和玮昊的父母聊天中了解到,玮昊从小就很爱表演,而且表演能力非常强,这是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于是就利用市教育局组织的幼儿童话剧表演的机会,鼓励他参加演出,在园里试演中,玮昊憨厚可爱的形象,,赢得了小伙伴对他的肯定。到了正式演出,玮昊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她得到了更多的掌声,他也更加自信。之后,在每次表演游戏时,小朋友们都争着邀请他。玮昊也极乐意与他们游戏。慢慢地他融入了集体中。在活动中我们要创设与幼儿能力相适应的情境,因势利导,让幼儿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与他人互动,从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分析幼儿与同伴交往障碍的因素,因人施教,“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人际间互相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一定能使每个幼儿获得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发展。

(编辑:高邹丹  福建省福州市花巷幼儿园  编辑在: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