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运动情景与小班幼儿情绪体验的关系研究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08日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幼儿运动课程必须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体运动的兴趣与需要,使他们在基本运动能力、体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方面得到发展,为其终身的健康体质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期课改提出运动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幼儿体质的增强和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并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开展各种富有野趣的运动;强调在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以往我们对运动的“狭隘”理解只停留在所谓运动就是培养幼儿的运动技能,增强幼儿的体质。通过二期课改的学习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运动不仅能增强幼儿的体质,还能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而现今的教育,大多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引导与发展,而忽略了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情绪体验对身体运动的重要性。在运动中注重幼儿愉悦情绪的体验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任何活动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有了动力就会去实践,才有可能体验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才会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可见,情景化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的、可调控的特点,对幼儿习得知识、掌握经验、养成习惯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小班幼儿来说,则显得尤为适当。因为小班幼儿孩子年龄小,直观形象思维占首要地位,情景化游戏化的教学更能让幼儿进入情景、进入角色,以游戏的形式轻松地达到教育目标。在运动中也同样如此,在情景化的环境创设中,先让幼儿具有一定的情绪体验,然后通过游戏达到身体锻炼的目的。
        一、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运动
        1、创设自主选择的运动游戏情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活动的特点是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景”。要有效地提高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应该遵循游戏活动的这一显性特征,幼儿园的运动场景的情景化,为幼儿运动提供了“联想的场景”,既能使运动呈现出显现的游戏功能,又能使一些运动的技能隐含其中。游戏的场景有效地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让幼儿在运动中体验快乐,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体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自主运动的欲望。
         2、 创设童趣盎然的运动游戏情景
        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能让幼儿在运动中得到满足是激发幼儿运动兴趣的关键。提供的运动游戏情景要丰富、有趣,从外观上能吸引幼儿。运动游戏情景与幼儿运动呈动态互动状态,运动中孩子们有成功的体验。教师们将运动游戏赋予故事性,让幼儿不再是简单地练习某一动作,而是自发地投入到所创设的故事环境中运动,这其中故事情景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如:掷沙袋,对于幼儿这一动作略显枯燥乏味,简单地投掷并不能引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我们将这个动作创建于幼儿所熟知的动画片《奥特曼》上,将绘制好的怪兽贴于墙上。在投掷活动开始前,叙述一个故事引起幼儿兴趣,以故事为载体,让幼儿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自发用沙袋左右开攻打倒怪兽。这一故事性的运动游戏情景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协调性,达到运动锻炼的目的,同时又激发了幼儿的正义感。
         3、 创设安全且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游戏情景
        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游戏情景,同时要符合小班幼儿现有的运动力,让幼儿既获得成功又受到挑战。自主选择的运动相对比较分散,整个运动游戏情景的创设以幼儿安全为前提,要确保幼儿在自主选择活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首先器械的提供及场景的布置一定要牢固安全,在维修、增弃、消毒等方面形成常规制度。大型运动器械一学期维护一次,一月消毒一次;小型运动器械一学期增弃一次,一周消毒一次。其次在人员配备上要充分,运动器械有专人保管,幼儿户外活动时确保每个场地有教师或保育员负责看护指导。
        二、借助语言情景,让幼儿轻松愉悦地运动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这一点对小班幼儿来说更为明显。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他们都会积极地模仿,教师在运动中情绪体验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活动状态。因此,教师在和幼儿共同运动时,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夸张准确的动作、积极丰富的表情等方式来激励幼儿主动地投入到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1、在运动前,教师采用猜谜、儿歌、故事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以积极的情绪引发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激发幼儿尝试的欲望,并且幼儿在儿歌的帮助下能立即进入角色,更加大胆的模仿各种动作,幼儿在老师积极情绪的引领下兴趣激昂。特别是对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存在于行动中,这种活动前,教师语言、情绪的支持,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就是好朋友,会轻松愉快地投入活动,更有利于提高他们活动的质量。例如,一次我准备带孩子们去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说:“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咕噜咕噜滚下来。”接着,我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起小老鼠偷吃东西的样子,孩子们马上和我一起做起来,还有的幼儿说:“小花猫要来抓老鼠了!”我马上接口:“对了,小老鼠要注意了,小花猫会来哦!”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孩子们运动的兴趣,又让他们明确了“我们今天玩什么”。
        2、 在运动中,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他们进行有效的互动,激励他们更愉快地参加运动,使幼儿维持良好的运动状态。例如一次投掷活动,幼儿拿着自制的布球在旁边打大怪兽,因为已经活动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兴趣不是很高。于是,我拿起布球就打起大怪兽,并对幼儿说:“来,我们一起来做奥特曼,消灭大怪兽。”这时候他们一下子来劲儿了,一个一个地抢着打怪兽,并能坚持到最后,玩得也非常的开心。从幼儿最初的运动状态来看,他们的积极性不高,对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动作已经没有兴趣。但当老师参与活动后,为活动提出新的要求。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积极的活动,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3、 在运动后,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给予评价,为下一次活动做好铺垫。活动结束了,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展开活动。这样,不至于使他们的情绪失落,也为以后的活动做准备。可以了解幼儿的需要,也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支持性的评价,让他们明确可以怎么玩,还可以怎么玩得更开心。例如一次,玩大型玩具,要结束了,孩子们都有些不情愿离去。对我说,“我还想玩。”我也用夸张的表情对他们说,“其实,我也想带你们再玩一会儿。可是,我们得回去想一些还要好玩的办法,等想好了。我们再来玩,好吗?”孩子们都高兴地说,“好的。”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就请他们说一说,你想怎么玩。有的说想在大型玩具玩捉迷藏,有的说想在草地上滚来滚去……我也同意他们的想法。翘起大拇指说,“这些办法真好,我们下一次一起来玩。”同时,也对个别幼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XX小朋友,下次玩可别忘了擦汗。”孩子们都欣然答应了,情绪也非常好。
        由于是小班幼儿,平时我设计的运动活动还常以小动物来贯穿整个主题。在练习跳的时候,就扮演小白兔、小青蛙;练习跑的时候,扮演小马;练习钻爬的时候,扮演小乌龟、小老鼠等,孩子们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小班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对运动活动的兴趣逐渐提高,但活动的目的性差,注意力不稳定,控制能力差,竞赛性游戏和规则性强的游戏不适合幼儿。过多的语言要求,规则限制会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在游戏情景中边说边做,寓简单要求于带领幼儿所做的动作中则能受到很好的效果,让幼儿玩得开心。
        三、投放合理材料,让幼儿充满自信地运动
        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材料与幼儿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裕的活动材料,支持幼儿运动活动的延伸。
         1、 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求的材料,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例如阳春三月,幼儿经常看到庆园的风筝飘在天空中,每次都会兴奋的大声喊:“风筝!风筝!”可是,对于幼儿来讲放风筝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一同收集各种颜色的垃圾袋,并在上面画、粘贴各种有趣的图案,有长长的鱼尾巴,有可爱的小动物头等等,最后系上绳子,我们的风筝就完成了。只要有风的日子,我就会请幼儿拉着绳子跑起来,我们的风筝一下子就能飞上天空,幼儿简直高兴得不得了。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老师投放了一定的材料,既能满足幼儿模仿成人的需要,又让他们在大肌肉方面和智能方面均得到了发展,幼儿对运动的兴趣也大大地得到了提高。
         2、 选择生活化的材料,使幼儿乐意操作
       小班幼儿对那些自己熟悉的、真实的、颜色鲜艳的、形象可爱的材料特别喜欢。因此,我针对他们的喜好,把幼儿在生活中看到的、认识的、用过的实物,经过加工后做成他们的运动材料。比如,薯片罐穿上铅丝和小棒就变成了小滚筒,小手帕画上眼睛就变成了小娃娃,小脸盆穿上绳子就成了小拎筒,长袜子塞进海绵就变成了软棍,饮料瓶上贴小动物的头就可以玩打怪兽……,总之,要把材料变活,这样,更加激起了他们对材料的兴趣,并乐意操作材料。
         3、 提供满足幼儿不同水平发展的的材料
        根据幼儿发展具有差异性的特点,我们在投放材料中应考虑材料的层次性,
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地发展。如在投掷游戏中,我设制了大小不同的投掷箱,有的口小些,有的口大些,有的高些,有的矮些,有正的,有斜的……在这些蕴涵着不同要求、不同内容的材料中,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激情昂然,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幼儿从多种角度锻炼了投准能力,还有助于幼儿视觉运动能力和运动准确性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运动的适应能力。呈现多样化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组合。
        4、 在材料构建上注重整合性,从而推进幼儿的自主运动
       二期课改的运动课程要体现整合性的教学原则,也就是说,运动要体现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我就通过构建整合性的材料,让幼儿与其互动来达成目标。因此,在实践中,我所投放的运动材料的整合性体现在:一是多种运动方式的整合,即一种材料通过不同方式的投放,可以激发幼儿不同的运动方式与材料互动或是不同的材料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操作;二是多种领域内容的整合,即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中,使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会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发挥。
例如在《给小动物喂食》中,我在地上、树上、大型玩具下、绳子上都放了仿真的食物,幼儿有的弯着腰在地上捡,有的钻进大型玩具捡,有的踮着脚在树上摘,还有的跳起来在绳子上摘。而且,当他们找到食物后,会很兴奋,有的幼儿告诉同伴自己找到了什么食物,有的还会告诉我他找到了哪些食物,还有的幼儿会自言自语地说,在喂小动物吃的时候,幼儿都会高兴地对小动物说:“XX小动物,我给你吃XX。”活动中,教师通过将一种材料以不同的方式投放,激发了孩子们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弯腰、下蹲,有跳,有钻等等,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动作;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对材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与同伴的交往也自然地展开着,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都有了提升。
       正是通过创设游戏情景,借助游戏语言,让这些运动器具和材料“活”了起来,使幼儿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例如在玩滑滑梯,毛毛虫,平衡木时,我让幼儿学做环保小卫士,让幼儿把滑滑梯当作小山坡,把毛毛虫当作小山洞,再把平衡木当作独木桥,让幼儿翻过小山坡,爬过小山洞,走过独木桥栽种一棵小树苗幼儿一下子非常感兴趣,非常的投入。又如在玩方彩球时,为了让幼儿练习夹物并脚跳的技能,我采用了一个小兔采蘑菇的游戏,让幼儿模仿小兔,一边念念儿歌,一边练习夹物并脚跳,幼儿完全的投入其中,积极性很高。再如,“投篮”,“运西瓜”,“月亮和地球”,“赶小猪”等游戏运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篮球。游戏情景教学,更加有利于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运动活动,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有利于形成健康自信的个性。

        (作者:赵晓勤  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