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幼儿园游戏

浅谈如何在游戏中贯彻幼儿主体性原则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02日

        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从繁华的都市到纯朴的乡村,从古朴的街巷到雅致的公园,人们随时随处可看到孩子们在兴致盎然地做各式各样的游戏,游戏中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幼儿主动活动,确保幼儿在游戏中发展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最本质的特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体,其最基本的成分是人的自信心、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核心的成分是创造性。自主性与愉悦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自主性是指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出于游戏主体的兴趣和需要,自发,自愿,自主地进行活动。愉悦性是指幼儿从游戏过程本身得到愉快和满足,是为了好玩而玩。可见,游戏主体——幼儿的需要及其满足,才能体现游戏的本质功能。人的主体性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培育人的主体性,也正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那么,具体到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应如何在游戏中贯彻幼儿主体性原则呢?
        一、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
  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的年龄班,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如“老猫睡觉醒不了”的游戏,情节比较贴近生活,易被幼儿接受,适合小班幼儿。中、大班幼儿竞争意识明显发展起来,尤其是大班幼儿想象、注意、思维力有了较大飞跃,简单的情节、玩法和角色关系已不能吸引他们,必须提高难度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应为中、大班幼儿选择竞赛成分较大的游戏,如“蚂蚁搬豆”、“节节高”等。另外,在确定幼儿游戏的目标时,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提出切实可能达到的目标,不可超越幼儿现实的发展阶段,好高骛远,让幼儿“跳一跳”也摘不到“桃子”,这样会使幼儿因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而降低对游戏的兴趣。
  二、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1994年《中国儿童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儿童的死亡原因中,意外事故排在首位。幼儿意外事故发生率高,主要原因有:(1)设施问题;(2)幼儿身体很稚嫩,各器官还未发育完全;(3)成人的过分呵护造成的幼儿自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保护能力的不足……诸多原因使幼儿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不知所措。所以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应把安全因素放在第一位考虑。为此必须做到:
  1、准备工作中,教师应确保活动场地上的器械无松动的、损坏的,发现损坏的玩具应及时采取措施,剔除不安全因素。
  2、游戏之前应对幼儿讲清楚玩具的玩法,交待明白注意事项及严令禁止的做法,同时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教会他们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游戏中使用的玩具、用具应是安全无污染的,符合幼儿园玩具的基本要求。
  三、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之所以成为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之所以对游戏情有独钟,是因为他们愿意玩,觉得游戏好玩,能够从中体味到别的活动中所没有的乐趣,从中获得无穷的精神享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②认为:驱使儿童去游戏的,不是别的,正是心理活动的唯乐原则;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③也指出:游戏给幼儿以欢乐、自由与满足。可以说,趣味性是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的一个强大动力。例如:由于幼儿对故事《小熊请客》中小熊的憨厚、热情,小猫、小花狗、小公鸡的亲切、懂礼貌等性格很喜爱,以此为基础的表演游戏就备受幼儿青睐。
  四、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游戏是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幼儿游戏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表扬,更不是为了获得奖励、报酬,而是乐在其中,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活动本身就是目的。教师应当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感知和体验周围环境,而非强制性地学习。同样一件事物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做,可以使幼儿获得不同的学习经验。例如:给幼儿一盒拼装玩具,是让他独立探索拼装的方法解决问题还是成人手把手地教给他拼装的办法,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是游戏活动的过程,也是幼儿积极活动的过程,能使幼儿获得主动的经验,产生成就感,获得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后者则是幼儿被动的活动过程,幼儿没有机会自己探索和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与步骤,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培养。
       一次户外活动,孩子们提出要玩荡船,我便让他们分组上荡船,我发现他们总是挤来挤去谁也不让谁,就说:“别挤,别挤。”可并没起作用,这时我想起了每天乘坐的公共汽车上乘务员的那番话,于是就模仿着说了起来:“车要出站,请您注意安全,乘客您好,欢迎您乘坐我们 文明号汽车,本车是由动物园开往香山方向的,下一站八一湖,请您做好准备下车。车上人多拥挤,请您扶好坐稳。”孩子们听到这番话,都特别兴奋,不但不挤了,而且坐稳了,还七嘴八舌的议论纷纷,不停的提出问题:“这车要开到哪?”“下站是哪?”“到王府井吗?”“到望京吗?”……我认真地回答起他们连珠炮似的问题,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过家家”的情景。就这样,我送走一组“小乘客”又接来另一组“小乘客”,最后把这些“小乘客”送到了目的地——我们班。后来,我们又玩了几次荡船,都是通过这种角色游戏的形式进行的,当然,乘务员的角色不再是由我担任了,是由孩子们轮流担任,我就担任不同乘客的角色参与到游戏中(老人、残疾人……)用这些角色激发幼儿关心他人的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同情心。孩子们把我起初说的“文明号”汽车,改成了“儿童文明号”汽车,他们都能自觉遵守“儿童文明号”的文明规则,并把文明规则适用到各个游戏中。面对一群天真可爱烂漫无邪的孩子们,将自己融入到他们充满阳光的广阔天地,用心去和他们游戏,孩子们会把你当成最真诚的大朋友。
        通过这个简单的玩荡船活动,孩子们懂得了要主动遵守公共秩序,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初步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的情绪情感;同时还训练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对文明用语的熟悉和掌握。作为教师的我认识到:在指导幼儿游戏时,教师要放弃自己的身份,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注意以双重身份影响幼儿的行为,即教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过程,与幼儿互相交流,遵守游戏规则,与此同时,教师又发挥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玩荡船是幼儿自己提出的,是幼儿自发、自愿、自主地进行活动,后几次的活动,也是幼儿自发的,并且,在每一次游戏中,孩子们都有新的收获,体现了游戏的自主性,孩子们之所以想玩第二次、第三次……,是因为他们在前一次的游戏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
  五、保证游戏的活动性
       幼儿天性好奇、好动。在活动中探究周围世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发展与培育幼儿的主体性,就必须满足作为学习与发展的活动主体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对物的直接感知、摆弄操作,幼儿可以发现事物的特性以及事物的变化与自己的动作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玩球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球的各种特性:球可以拍,可以滚,可以传,可以投,自己用力的大小与球的反弹高度之间的关系等。
        六、投放丰富材料,发展自主运用的能力
       游戏中,材料是重要组成部分。平常,我总将游戏材料以区为单位仅仅有条地分类放置一起,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往往只是考虑局部利益,忽视材料之间的联系,因而降低了材料的使用效益。如有一次,幼儿出现了“摇奖”的游戏主题,他们将饮料瓶当作摇奖器,准备用乒乓球代替奖球,可是由于作为体育器具的乒乓球放置在另一个地方,这一主题便一闪而过,是孩子失去了很好的想象、创造的机会。如何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益,发展幼儿自主运用的能力呢?通过实践,我得到以下几条经验:
       1、新旧材料之间应保持一定比例(尽量少提供过于现成的材料)
       根据两个同年龄班的游戏中投放不同比例的新旧材料,幼儿的表现结果如下表:
       新旧材料比例 对新旧材料关注程度 幼儿游戏表现

       1:1 很关注 能交替使用新旧材料
       2:1 非常关注 重视新材料,使用新材料频率高
       1:2~3 较关注  在摆弄新材料的同时,会创造性地利用旧材料
       1:7~10 关注 较关注新材料的玩法,但与旧材料的配合使用较少
       1:15~20 一般 往往忽视新材料,只有能力强的幼儿会发现并使用

        通过表可以看出,如果新旧材料数量相等,幼儿互相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但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当新旧材料比例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率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旧材料。如在“医院”主题中教师投入放大镜、小推车以后,新的主题“食品检验所”和“流动采血车”产生了,幼儿还在游戏中赋予旧材料新的意义:放大镜不仅用来看“病人”的五官,还可以用来检查食物的新鲜程度。医疗小器械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可以为“采血献爱心”活动服务。幼儿的游戏水平明显提高;如果新旧材料比例在1:10 以上,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极端现象,从而不利于游戏情节的发展。但如果我们只投不取,不及时拿走旧材料,也会导致新材料比例失调,动态变化不明显,从而难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操作动机。
  七、突出游戏的创造性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是最能体现幼儿创造性的主体性活动。福禄倍尔④认为: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自我活动和本能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都有新的不同于以往或不同于同伴的动作和作为。此时,如果教师给予肯定,那么幼儿会继续深入下去,创造力得以发展;反之,如果教师不予理睬,甚至予以斥责,那么幼儿的创造性行为不能深入。可采取下列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创设自由和谐的游戏气氛
  在游戏中给予幼儿思维和行为上的自由,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要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让所有儿童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其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充分利用创造性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只有幼儿喜欢的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应充分利用创造性游戏。如: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很大作用;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3、善用鼓励性的语言
  对幼儿来讲,赞美、表扬等鼓励性的语言具有神奇的功能,在培养创造力方面,鼓励性的语言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经常受到赞美、表扬的幼儿创造力也比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鼓励性语言一定要恰当,不能对幼儿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给予赞扬,以免削弱鼓励应有的价值。
  八、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与发展的关系可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相提并论。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在游戏中,孕育着新的发展的可能性,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另外,从幼儿主体的发展性来看,教师在对幼儿的游戏水平进行评价时,应以发展而非静止的眼光看待幼儿游戏发展,多提出一些建设性、鼓励性的建议,评价幼儿时,不应总是在横向上、在起点不同、水平不同的幼儿之间比较,而应该从个体纵向发展的角度评价,应该将同一幼儿这一次的表现与上一次的表现进行比较,这样更容易看到进步的成绩和缺点与不足,增强每个幼儿的信心,使每个幼儿每一次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发展。
     九、兼顾游戏的全面性
  组织幼儿游戏要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做到“全面”。首先,在游戏内容上要考虑到各种类型的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反映体、智、德、美各方面教学内容的游戏都应开展,并且比例适当。只有安排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游戏内容,幼儿才会对游戏更感兴趣,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幼儿,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玩各种类型的游戏,而不是看哪个孩子表演游戏玩得好,就只能玩表演游戏;哪个孩子结构游戏玩得不好,就不让他玩。对于因游戏水平差而不愿去玩的孩子,教师更要耐心、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表演游戏中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有时可能是因为对作品内容还不熟悉,不知道人物对话时该说什么,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复习,帮助幼儿领会、掌握作品,为表演打下基础。
  幼儿如稚嫩的幼苗,处于生长发展状态,需要园丁的尊重、爱护与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我们广大幼儿教师着眼于教育和幼儿主体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定能使游戏——幼儿心灵中最美丽的花朵——常开不败。

 (作者:黄慧  广东省广州市广园东碧桂园凤凰城中英文学校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