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浅谈对幼儿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0年02月22日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家长们都很重视幼儿的健康,精心的为幼儿准备丰富的饮食、带孩子户外锻炼接触大自然、培养幼儿强健的体魄。但是真正的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当今通过媒体渠道还有幼儿园家长学校的一些宣传,家长们已经了解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像人格的培养、品质的培养、心态的培养……等等。但是有的家长经常像班里老师反映,现在的孩子说不得、碰不得、家长才说了一句,孩子马上就像大哭起来,撒娇、耍赖是经常有的事,弄得家长毫无办法。还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特别娇气,根本不能批评,只能表扬,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不这样啊!”我想家长们反映的情况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这么娇气、为什么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也不能说,总结下来就是现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那为什么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会变差?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来进行讨论和研究。

二、研究现状
  心理承受能力是心理力量的一种,属于意志力量的一部分,包括吃苦意识、承受失败的力量,等等。心理科学上把健康人格划分为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这三种人格力量。意志力量又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和竞争性。我们对心理学上的智力因素较为重视,而对心理意志力量一直不够重视,凡是家长能做的,都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使许多孩子错误地认为:人生之路上布满了鲜花。他们没有让孩子看到生活之路的坎坷曲折,因此,孩子也就缺乏这种心理准备。由于他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较高,缺少对痛苦的体现,很自然,这些温室中的花朵就经不起哪怕是一小点的痛苦,更谈不上人生中的重大考验了。

所以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重要,在现代社会中,必须让孩子很早就对这一人生现象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快乐也会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为了增强孩子的承受能力,必须对孩子进行耐受挫折教育,进行吃苦(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教育。

三、造成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原因

1、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异常激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永远站在顶端。这种强制拔苗的现象从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了。但是强制拔苗是违背儿童规律的,按照一般的心理规律,儿童的注意力往往只能集中几分钟。拔苗时间太长,儿童大脑会对身体各器官渐渐失去控制和组合能力。

2、过度地保护和溺爱也会给孩子人格的发展造成障碍。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不出家门,处处有大人代劳,结果性情孤僻、自以为是,这样的孩子一旦步入校园很难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3、许多孩子是在充满奉承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孩子做了一些他应该做的事,周围的人总是赞不绝口;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怕刺激孩子,千方百计地帮孩子找借口。这使孩子任性,虚荣。不奉承孩子,就是不单纯地去讨孩子的欢心,就是善于让孩子承担他应该承担的义务,就是让孩子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从小就正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四、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策略

第一,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有些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家长给予了过多的干涉和帮忙,明明孩子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家长总是不放心,结果大包大揽。久而久之,孩子认为所有家长为我做事是一种理所当然。

例如,我现在任教的托班,班里有一位叫致彤的孩子,开学初的家长开放让致彤妈妈感慨万千,看到孩子能独立的洗手、进餐,结小便、提裤子等等,让致彤妈妈很激动,一直在跟我们说还是幼儿园的教育有办法。孩子在家时,每次都要父母喂饭,午睡时孩子想结小便,便在床上翻身,自己就不起床,从床上抱下来后还要父母去把着结小便。家长觉得孩子还太小,这些事情理应由父母来帮忙,但是幼教工作者都知道对于托班的孩子,独立的洗手、进餐,结小便、提裤子这些事自己完全能做到。然后我们有效地与致彤妈妈沟通,传授正确的育儿方法。

在其他家庭中孩子会有各种不同的表现,作为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要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不要包办代替。

第二、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作为父母老师,应尽量地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自己的事。只要不是坏事,只要孩子能够做到,就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自己去做。

第三、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1、给孩子机会。
  例如,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愿起床的时候,当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这些都是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的机会。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等,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而这时教师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诱导和鞭策,要求孩子坚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坚持与困难做斗争。实际上,吃苦精神就是来自这最后的咬牙坚持之中。现在幼儿园经常举行春游、秋游活动,改变以往用车接送的方式,多让幼儿远足,这就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

  2、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能吃苦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一件件没有妥协、退让的小事情。冬天一到,孩子老迟到,不想参加早锻炼活动;教师有办法,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孩子开心回园了。在我们园,等到下雪的时候,老师和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的打着雪仗、堆雪人,让孩子觉得即使到了冬天,虽然天气寒冷,但我们依然能尽情欢乐。

第四,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2、创设困难情景,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

(1)请幼儿帮忙解决一点难题。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一些难题,引导孩子去解决,培养他们学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2)体验一点劳累。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不要怕孩子累着,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作为班集体成员应有的责任意识,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

(3)适当受一点批评。孩子错了,受一点批评也是很正常的,虽然当时孩子心里会不好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教师要把握好尺度,适当让孩子受一点批评。

(4)经受一点失败。失败也是常有的事情,关键是找出失败的原因,争取下次成功。

3、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在幼儿园,教师为幼儿讲一些励志上进的故事,如《打针吃药我不怕》《勇敢的小白兔》等,激发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多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第五、父母要经常关心鼓励孩子。

父母每天要抽出一些时间,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谈学习、生活,鼓励孩子不加掩饰地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挫折;同时,父母也应该谈谈自己平时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作者时是如何对待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千万不能大声呵斥或粗暴责问,而应施以更多的关爱,如给孩子安慰,使她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或与孩子坐在一起,若无其事地跟她谈心,让孩子主动诉说自己的不幸与委屈,只要父母能认真地听其倾诉,父母充满爱的信任和鼓励,就一定会鼓起孩子的勇气,激发他的自尊和自信,使其尽快摆脱不愉快的情绪,高兴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总之,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成人能替代得了的。正因如此,我们不要太娇惯孩子,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孩子长大了之后,才能成为有作为的人才。

(作者:尤爽  天津市南开区第十五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