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规则来源于细节

发布日期:2010年02月22日

镜头一:“小朋友们,门口排队,我们准备到操场上去做游戏”,一时间所有的幼儿都到了门外,“来,大家排成一条线”。这时大家你推我挤,有的争着站在第一个,有的在队伍中串来串去,不知道站在哪里比较舒服,有的干脆不排队,站在最后面和其他幼儿玩或是干脆就钻进区角的玩具堆里。不时还听到小朋友在告状“老师,豪豪挤我,我已经站在乔乔的后面了”“老师,我和贝贝是好朋友,我要和她站在一起”也有些机灵的幼儿大声得说“大家快点站好,不然我们就要晚点出去玩了”走廊上,充斥着幼儿排队的嘈杂声,最后在老师的一一协调下,队伍排整齐了。

镜头二:早操时间到了,每当园歌响起时,四个班级幼儿踏着音乐节奏快速、井然有序排成十六条整齐的队伍,跟着音乐做早操。

通过两个镜头,我们发现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场景,一个场景嘈杂,一个场景安静有序。在这中间起着关键性的是两个字——规则。如果老师在组织幼儿排队时强调站队规则,那么镜头一中就不会出现“乱哄哄”的画面。

中班幼儿已有初步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需要成人不断地提醒或督促。他们也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同时45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对于事物的掌握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是通过具体位置具体图示来认识与记忆事物。“物化规则”就是利用点、线、图标等具体形式,使规则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活动,从而大大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所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了解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活动的规则,同时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得到不断的熏染,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试着采用了以下具体操作方法:

1、 点点规则

镜头二中,所有的幼儿能够整齐划一地排队,秘诀就是操场上那鲜艳的黄色和蓝色的五角星,那就是孩子做操的站位,是他们的“点”。我在思考,既然幼儿对点比较敏感,那我何不在教室门口也采用这样的方法呢?于是,又到了幼儿排队时,我就问了小朋友你们喜欢操场上的五角星吗?孩子说喜欢。那我们把操场上的五角星“搬”到我们教室门口,好不好?孩子们很乐意,于是我又问小朋友,我们的要和操场上的不一样,我们来变个花样好不好,老师提议女孩子站在花上,男孩子站在黄五角星上。孩子们很开心,同意了我的提议。根据孩子们的要求,我用即时贴做好了红花和黄五星,在孩子的共同帮助下,教室门口的走廊上出现了一条美丽的“规则线”。在以后的排队中,孩子都快速的站到自己贴的点上,原先的“闹哄哄”在逐渐消失。

2、 线线规则

在一次观摩区里举行的优秀教师课例展示时,发现幼儿上课的地面上用即时贴贴了两个大半圆和一个小圆圈。等到幼儿坐定后才知道那两个半圆是孩子上课时椅子的摆放位置,那小圆圈有什么作用呢?在课程进行中,当老师说我们围成一个圈,一起来玩抢椅子的游戏,幼儿快速安静搬动椅子围圈坐时,我这才明白,这是一种隐性的教学策略。通过这次观摩,我把这个好策略带到了自己的班级里,在教室地面上贴上三条长线,一个足够摆满30张椅子的圆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经常使用同样的方法,让它们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在不断的磨合中,老师一句“Let’s sit in a circle”,幼儿就能快速地坐成一个圈,上课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图标规则

中班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标帮助幼儿认识理解规则。所谓图标就是把一个个规则绘画成一幅幅有趣的画面,通过观察、模仿、暗示等形式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萌发,促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在幼儿园进行的“在主题区域中培养幼儿口语发展”的课题研究中,教室的每个区域中都一快蓝色的KT板,那就是区域提示牌,上面的内容就是这个区域里各项活动的规则,都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的提示牌,有幼儿的设计,有老师的制作,数字代表活动的操作层次。两个小孩在操作拼图,就说明这个区域活动只能两个小朋友一起玩。一只钟面,一只手拿着鱼杆,钩子去钩鱼,旁边一个鱼筐,从这些简单的图式中,幼儿知道这是的“钓鱼比赛”的区域活动。现在幼儿在参与每次区域活动时,都主动地观察提示牌,理解和遵守,然后有序地进行区域活动。

现在的日常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具体形象的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每一次的排队再也没有了原来的混乱,区域活动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进步是值得可喜的,但在这些规则实施过程中,我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磨合,从中要不断的明确规则,同时幼儿行为习惯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日积月累,使规则意识得到巩固,逐渐使规则内化为幼儿的习惯。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是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从幼儿时期抓起的。幼儿园作为集体教育机构,培养幼儿的一日常规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正确行为,还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它将对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并见成效的,它需要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点点滴滴、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

(作者:冯琴  江苏省常州市爱儿坊幼儿学苑紫荆园区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