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体育锻炼

立足户外体育研究与实践,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发布日期:2010年02月22日

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根据幼儿发展情况和对未来人才定位,为幼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立足我园实际,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和探索,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挖掘自身优势,立足户外体育研究与实践,逐年形成优势,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多年来,我园不间断地开展过“一物多玩”、“幼儿体操”等户外活动的研究,但户外体育活动质量未得到实质性提高,分析原因,对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专业理论支撑少,游戏内容趋于陈旧,玩法单一,趣味性游戏较少,游戏设计科学性欠缺,活动形式单一,教师害怕出事故,不愿意组织体育活动,严重影响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及主体性发挥。教师对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体育活动的质量。在组织学习《纲要》、《细则》基础上,为了提高广大教师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我园组织全体保教人员针对实际交流、讨论,研讨体育与其他三育的关系,大家认识到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是首要任务。《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通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研究《幼儿体育工作指导》、《幼儿体育价值观念》、《幼儿园体育活动目标》、《幼儿体育游戏的诊断》等基本理论,深刻理解了《规程》“保育教育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的要求,认识到幼儿只有具备良好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组织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不仅要追求健身娱乐,更要具有益智育德,培养发展个性等价值。从而树立了“以体为主,全面发展”的体育价值观,进而为正确地引导活动提供了前提。我们有针对性为教师提供理论性文章书籍,如《幼儿生理学》、《幼儿心理学》、《体育游戏大全》,这些图书的提供,为教师的自主性、目的性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通过学习,教师们系统地了解了幼儿园体育游戏的特点,掌握了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为户外体育游戏活动的科学化提供了相应的“智力”保障。

二、创设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条件。

利用环境呈现办园特色,折射办园理念,这是当代幼儿园建设的一个主要特征。我们从环境入手,物化户外体育环境,挖掘环境的教育功能,将创设体育环境与促进幼儿发展相结合。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幼儿园的空间特点,合理规划室外环境。现代文化和教育理念通过装修装饰反映出来,室外环境应回归自然、适合游戏、引导探索、满足好奇、富有人性化。鉴于环境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园不断转变环境创设观念,努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户外活动场地设置规范、合理,建有塑胶多功能运动场、体能测试区、攀爬区、平衡区、感觉区(卵石路、沙坑、嬉水池)、车区、玩具区、综合素质区等。我们还将户外长廊改造成幼儿运动休闲区,利用这个空间,充实户外区域体育活动的内容。在长廊中,一部分空间为幼儿提供翻绳、空竹等材料,促进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一部分空间设计了小脚印,让幼儿寻找脚印,一部分空间设计成投掷区,可以练习投球、扔飞镖等活动,另外,长廊上悬挂小球,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我园的后院体现了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在外观上的和谐与统一,我们既沿用了古朴建筑的特征,又不失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了较为和谐、完美的统一体;在绿化的布局上,采用园林格局,种上竹子、桃树、梨树、海棠、葡萄等,有童趣十足的攀爬网,还有不失幼儿的天真和儿童情趣的小桥流水,基本实现了处处有景色,处处有教育、处处能熏陶。而且重要的是,我园的平衡区、攀爬区和休闲区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2、《纲要》中强调:在活动中,要引导幼儿主动去感知、操作、探索、发现,从中获取多种经验和能力。在户外体育活动中,玩具材料的提供和使用是吸引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关键,而且适宜的玩具材料,不仅能使幼儿的身体得到锻炼,动作和能力获得协调发展,而且,在活动中也能使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合作意识、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获得发展。以往,我园教师每年都投放和制作大量的玩具材料,却往往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各班出现雷同的现象,因玩具提供的不合适,幼儿玩时兴趣不高,致使一些玩具发挥不出其自身价值。通过研究,教师们认识到:玩具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体现出艺术性、趣味性、可变性和多功能性。玩具玩法的难度大小要与幼儿的能力相适应。为引起幼儿主动活动的兴趣,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投放适宜的户外活动材料。注重材料的多功能性(目的性、层次性、趣味性、可变性),自制体育器械(家园合作)如沙包、软飞盘,拖拉车、猴尾巴,流星球、轮胎、纸棍、拉力器、投打盘、手垫、智能车等。如小六班设计投放的“魔术尾巴”,在组织幼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时,老师扮老鼠把尾巴甩到身后,让幼儿追,幼儿追的兴奋。当幼儿戴着尾巴,教师去追时,幼儿又成了老鼠,幼儿跑的更兴奋……小一班投放的“智能车”,幼儿玩的就像变戏法,忽而一列火车变成了几辆小汽车,忽而变成了几条石子小路,忽而车灯、车轮里出现了宝物:有沙包、有尾巴、有手套……幼儿一会儿觉得自己是火车司机或乘客,一会儿成了汽车司机,一会儿又进入了蚂蚁爬穿小路的游戏情境中,一会儿又玩起猴子捉尾巴……幼儿在这样的材料里体验着成功与快乐,增加了活动的兴趣。

三、开展多趣的户外体育活动。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采用以年龄组为单位,场地共用、资源共享的方法,既锻炼幼儿体能,又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一物多玩”,使各种材料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如大一班利用呼拉圈跳房子(单、双脚交替跳、跨跳)、滚圈、抡圈、踩圈、钻山洞、开火车、投包入圈等……中三班充分挖掘游戏材料的多种功能,在25cm见方的大布包的玩法上,他们探索出了十余种不同的玩法——有夹包跳、怀抱布包手膝爬、投包入筐、自抛自接、赶小猪、双人运包,用头顶包走、背包爬行、赶包过障碍、双人抛接等;在集体游戏“运送弹药”中,布包又成了孩子们的道具“弹药”。这些玩法的创新,使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布包成了孩子的宠物,吸引了孩子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幼儿的平衡、抛接、滚爬、投掷等多种动作,培养了幼儿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实践,我们认识到“开展有主题的情节性体育游戏”,是调动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主题情节游戏能较好的把各领域目标融合在整个游戏中,并能充分发挥大型玩具的功能,使多种材料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发挥作用,由于幼儿与教师共同创编游戏,从而激发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玩的整个过程中,他们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如大三班创编的游戏“紧急救援”,主题是在谈话环节幼儿提供的信息“新疆某地受灾”产生的。游戏中,救灾物资怎么送?经过那些路线?由教师与幼儿共同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救灾物资缺少的状况,这时,教师提出了引导性的问题——救灾物资缺少怎么办?幼儿想出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在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想出向临班借玩具材料,拓宽了幼儿与人交往的空间;在分配任务时,教师又把一些大班数学的内容融入其中,把一些行为要求融入游戏中,这样,体育游戏不仅完成了健身目标,同时发展了幼儿的多种能力。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他们在游戏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反应,激发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了优良品质的固化和形成。

民间体育游戏也成为户外体育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园小托班开展了玩沙包等体育游戏,将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进行了整理,如“向日葵、爆米花、我们都是木头人、捡豆豆、吹泡泡、小老鼠上灯台、浇花、点小脚”等几十种民间体育游戏,并根据游戏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对游戏目标进行了定位,对玩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活动建议,小托班按照整理出的内容开展游戏成为小托班体育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大中班开展跳竹竿,抖空竹,滚铁环,跳皮筋,踢毽子等活动,并举行了大班百人抖空竹和跳竹竿比赛,培养了幼儿多方面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民间游戏中蕴涵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也培养了幼儿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

另外,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创新户外体育活动形式,开辟新型户外区域体育游戏区,针对幼儿不同的活动项目,把户外场地划分成若干个活动区,打破班级界限,扩大幼儿接触交往范围。根据各区域特点,统一整合玩具材料,提高了使用效益。

通过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既增强了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促进了幼儿体能的提高,体能测试优秀率逐年提高。在提高幼儿体能、增进健康的同时,促进了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

(作者:段春梅  北京军区政治部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