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绘画——开启孩子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发布日期:2010年02月11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让每个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使他们“都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绘画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使幼儿的全部心理能力得以开发,人格得以塑造,智慧和创造力得以培养。绘画更是幼儿心灵的窗口,它反映了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只有绘画才是促进左右脑分工,均衡发展的最好途径。”美国教育家斯佩里所说的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它的特殊性。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幼儿有了兴趣,就有了创作的欲望。在以往传统的绘画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枯燥和不厌其烦地跟孩子们讲比例、讲形状、讲颜色,过分地强调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严重抑制了幼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避免仅仅重视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的倾向。”也就是说,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兴趣,开发智力,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孩子是单纯的,也是最容易快乐的“有快乐才有兴趣,有兴趣才会快乐”。

为了达到摆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的调动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我经常将游戏融入到绘画活动中,使游戏与美术创作紧密结合,不但如此,我还把传统的室内教学搬到户外去,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享受户外的新鲜空气,留心观察赏心悦目的人景相融,让孩子们看到和知道,花不一定都是红的,树叶不一定都是绿的,女孩子不一定都是穿着裙子的……在美术教育中,我较多地运用诗歌、故事、谜语等游戏,使幼儿获得愉快、新奇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创作出更多新奇怪异的创意作品。在一次大班绘画活动《小猪摘苹果》中,我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小猪想要摘苹果”的主题,并积极邀请孩子一起大胆创编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当时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都活跃起来了,参与活动的热情非常高,并各抒已见地抢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因此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作品也就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了。凯琳小朋友在满怀自信地介绍自己的“杰作”时,还故意沾沾自喜、神秘兮兮地拖长声音说:“我画的小猪呀,特别聪明,他请来了风伯伯帮忙。你知道吗?风伯伯轻轻一吹,苹果就飘到了小动物们的嘴巴里;风伯伯再重重一吹,咦?!苹果刚好就掉到了气垫上不受伤呢……”多么美妙的构思,她那“抑扬顿挫”的调侃和怪异搞笑的表情,逗得我和孩子们哈哈大笑。噢,她哪里像是在表扬“小猪”,分明是在大张旗鼓地表扬自己嘛!不过没关系,大家都非常乐意地把如雷般的掌声送给了她。只见其他孩子也纷纷不甘示弱地拿着自己的作品在同伴面前高谈论阔起来……我和孩子们身临其境般地陶醉在多彩的童心世界里,流连忘返。

二、想象力是儿童画创作的灵魂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无奇不有。有句话说得好,当孩子还相信童话的时候,千万不要告诉他们人是不会飞的,大树也不会变成仙女,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他们的异想天开和幼稚的遐想而嗤之以鼻。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什么都可以想象,并有其独特性,如“月亮上荡秋千、我和星星打电话……”这些非常不合常理的情节和内容,实际上是孩子在美术创作中借助想象的翅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美国詹姆斯·萨沙力在1895年发表的《儿童期的研究》中说:“儿童画艺术表现的性质并不 是写实主义而是象征主义,不能用大人的标准来看孩子的画,而且美术教师应当尽量引导孩子排除摹仿物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以往学院式的训练方法不适于幼儿,孩子们的画就是他们独特的想象和表现,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因此我们在美术教育中必须要重视、保护儿童别出心裁的想象,并注重发掘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及时鼓励、肯定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孩子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三、积累创作经验,启迪创造意识

绘画是一种创造活动,作为教师,首先应明确儿童绘画教育的重点是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而不是死气沉沉地进行点、线、面、透视等技能技巧的灌输和传授,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引导、鼓励孩子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而不是自我重复或模仿他人。

那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我认为,除了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开阔孩子的视野。带领孩子领略大自然的美和艺术中的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一花一草、一鸟一虫、蓝天白云……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知识的聚宝盆,是孩子绘画材料的源泉。经常带孩子走出去,听听鸟叫声,闻闻花香,摸摸绿草,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让幼儿通过嗅觉、味觉、视觉、听觉等,直接感受各种不同的事物,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和联想。幼儿只有心中有画,才能笔下有画。继而,就是为孩子创设轻松、融洽、愉快的气氛。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前提就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下,孩子才不会有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才能推陈出新,更好地进行积极、大胆的创造。如在一次中班的美术活动《好吃的水果》中,闫皓小朋友画了奇形怪状的西瓜,有三角形的,有正方形的,有像小船的,也有像水桶的……就是找不到圆形的,他的理由是“不想让西瓜滚到地板上流血。”我没有训斥孩子,而是非常高兴地表扬了他,并热情地跟他握手说:“皓皓,你真厉害,你画的这些‘变形西瓜’肯定会很感谢你,老师真希望你以后能培育出这些‘不受伤’的西瓜”。孩子听了我的话,又看了看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然后非常满意地笑了,并一脸灿烂地指着画对我说“老师,这西瓜很甜的,我请你吃!”当孩子的作品出现“出格”行为时,教师无需急于纠错,而应该让孩子说说这样做的理由,既能融洽师生关系,又能激发孩子大胆表现的欲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往后的美术活动中更能促进孩子们在创作中的奇思妙想。

          四、合理评价,保护积极情感

 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绘画活动,想要发挥它的教育功效就不能缺了教育评价这一积极有效的反馈环节,以便增强孩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评价标准应放在作品是否反映了孩子的真情实感,是否有童心童趣上。切记不能用“像不像”、“美不美”、“准不准确”、“行不行”等来衡量儿童的绘画作品,而应该更多地看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求异思维。毕竟我们评价的是孩子的绘画作品,而不是一张建筑设计图。

在美术活动中,我认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评价的时机,随时进行评价,使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因为活动过程中的评价远远超过活动结束后评价的效果。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教师在活动的开始就表扬那些敢于大胆表达、想象力丰富和主题突出的孩子,并将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这样完全可以起到启发其他孩子大胆落笔、敢于创新的作用,而且效果立竿见影。

另外,教师评价语言的运用要恰到好处。特别是感觉幼儿的绘画作品有些“离谱”的时候,更要了解幼儿的想法,在幼儿自己都不能清楚地表达的情况下,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善意的解释和帮助。如,在中班绘画《大树妈妈》这一美术活动中,周旋小朋友把每一片树叶都画得很大,从树枝、树干和树叶的比例来看非常不协调,但她却说:“树叶大大的,风不吹,妈妈好高兴。”我想了想说:“哦,你想让树叶宝宝长大一点,这样风吹不下来,树叶宝宝就不会离开大树妈妈了,妈妈好高兴,对吗?”周璇笑了,连忙说:“嗯,对对,树叶宝宝不受伤,跟妈妈在一起好高兴。”这充满感情的表达和表现,正是儿童画的独特之处。

当然,除了有教师进行评价外,还可以组织孩子之间的互评,儿童以自己的活动经历和评价标准来评价,对评价双方都能起到激励、启发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作用。

总之,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正面评价每一个孩子,要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绘画个性,不要以成人的审美眼光来评估、修改儿童画,遏制儿童的创作欲望和天赋。我经常用“画得非常不错”、“你真了不起”、“画得真有趣”、“画得真棒”等来赞扬和肯定孩子的作品。我还经常请孩子把自己的画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幼儿的想象力,提高了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美术活动中摸索出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仅供同行们参考。让我们继续秉承快乐美术的教育宗旨,和孩子一起常乐、常看、常做、常新,做一个敢创新、会创新的人!

(作者:范日华  广东省中山市西区翠景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