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借鉴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浅析绘画活动中的创造力的激发与解放

发布日期:2010年01月22日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创造的儿童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我们晓得特别是中国小孩,是在苦海中成长。我们应该把儿童苦海创造成一个儿童乐园。这个乐园不是由成人创造出来交给小孩子,也不是要小孩子自己单身匹马去创造,我们造一个乐园交给小孩子,也许不久就会变为苦海,单由小孩子自己去创造,也许就创造出一个苦海,所以应该成人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去,陪着小孩子一起创造。

    于是, 我走进孩子,蹲下身来,认真倾听他们、细致观察他们、陪伴他们嬉戏,我意外的看到了从前习惯性的俯视孩子所无法看到的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喜欢画画,因为通过绘画这个“窗口”,孩子可自由宣泄内心的情感,大胆想象、勇敢创造。

其实,绘画对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绘画的目的在于从小激发孩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使他们乐于从生活中自然习得知识。可是,现今许多家长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注重绘画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创造力的激发与培养。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绘画负担,抑制了孩子思维的发散,使孩子对绘画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记得先生曾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因此,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把绘画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显得十分必要。

一、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及创造力激发的实践探究

众所周知,小班年龄段是“黄金期”的起始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是值得小班教师认真研讨的一个课题。下面,我想就一年来的实践研讨,进行总结:

1、了解小班幼儿绘画特点,找准兴趣培养的方向。

小班幼儿脑的功能虽然不断趋向成熟,小肌肉运动暂时联系也日趋协调,但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大脑皮质抑制能力差,小肌肉还不够发达,手的运动尚不灵活,因此幼儿手的运动还不能服从他们的意志。加之幼儿对外界的认识粗略,又缺乏空间知觉,所以他们画的形象往往是结构别扭,动作呆板,不合比例等。

小班幼儿的绘画已由偶然的,随机的涂鸦,进入“受控制的涂鸦”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在涂鸦时都没有明确的作画意图。他们多半把笔当作玩具,把乱涂乱画当作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还意识不到画出的结果,只是对动作感兴趣,所以比较大胆。

2引导幼儿参与各项绘画活动,培养绘画的兴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兴趣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内动力。小班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浓厚,但兴趣持续的时间短暂,易消失。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就成了提高幼儿绘画才能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幼儿教学大纲为指导,以培养幼儿绘画兴趣提高幼儿绘画才能为目的,在广泛采用了各种方法的基础上,以三种方法为主,进行大胆实践。并对每一次教学实践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以便相互比较,找出较为科学而又有我园特点适合本班幼儿的且着重培养绘画兴趣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实践研究:

1)资料来源:

20069月 —— 20076        本班幼儿

20069月 ——20076        小二班幼儿

(2)     取样分类:

20069月——20076月本班为实验班,20069月——20076月小二班为对比班。各班选定30名幼儿参加实验,实验班和对比班幼儿的年龄、知识经验、家庭背景、能力以及教师的师资水平基本上一样。

(3)     选择绘画材料

a)       油画棒,印有生动图案轮廓的画稿(画稿从易到难共分三个层次),铅画纸。

b)       棉签、牙签、水粉笔等辅助作画材料。

c)       各色颜料。

d)       废旧纸盒(如牙膏盒,各种化妆品的包装盒等)。

(4)     研究内容:

a)       绘画借助形象思维

b)       美术欣赏活动。

c)       以游戏形式组织绘画教学,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d)       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进行教学。

(5)     实验方法:

a)       主要采用观察法,记录实验班绘画教学的情况,并采用测验法,检查绘画教学的效果。

b)       采用比较法,记录比较实验班与对比班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检查实验班绘画教学的效果。

c)       采用行动研究法,深入研究幼儿绘画兴趣,即动机对绘画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

(6)     实验过程:

我们分别在实验班采用“兴趣培养法”组织教学,在对比班采用“传统法”进行教学,为期10个月。最后,将每个班的孩子的绘画水平分三个层次共10人,总计30人,进行绘画水平的测查。

在进行测查的同时,还进行了绘画兴趣的培养提高幼儿创造能力的对比实验。具体方法是:让幼儿将绘画出的作品与废旧纸盒相结合,制作简易的“小玩具”。从中进一步了解绘画兴趣的培养对幼儿创造力激发的重要意义。

(7)     评分标准:

(表一)能充分运用绘画材料来表现作品的评2分,作品整洁、有情趣的评3分。

(表二)绘画兴趣高的评2分,有创造力的评3分。

表一:

 成绩

班级

实验人数

能充分运用绘画材料表现作品

作品整洁、有情趣

人数

评分

%

人数

评分

%

实验班

30

26

52

86.7%

28

84

93.3%

对比班

30

15

30

50%

10

30

33%

实验班与对比班之差

 

11

22

36.7%

18

54

60.3%

 

 

由表一结果表明:

实验班采用“兴趣培养法”的测查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因实验班的幼儿在长期以来兴趣培养的驱动下对绘画有浓厚的喜好。因而能较认真、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对色彩的感知、搭配要明显优于对比班。而且实验班的孩子平时绘画训练的次数(大部分是幼儿自发的绘画)较多,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发展较好,同时还促进了幼儿思维活动的提高。

 

表二:

 成绩

班级

实验人数

绘画兴趣

创造能力的提高

人数

评分

%

人数 

评分

%

实验班

30

30

60

100%

26

78

86.7%

对比班

30

24

48

80%

14

52

46.7%

实验班与对比班之差

 

6

12

20%

12

26

40%

由表二结果表明:

     实验班采用“兴趣培养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异常活跃,他们能充分运用绘画材料制作出各种造型奇异的简易玩具。如可爱的小动物头饰、小篮子、一面钟﹍﹍

这些足以证明:绘画兴趣的培养,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而采用“传统法”的对比班,由于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不但抑制了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同时,还禁锢了思想,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因而大部分幼儿拿到材料无从下手,只是少部分幼儿用盒子做成了楼房,这一造型相似的玩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培养法”的各项统计指标普遍高于“传统法”。由此可见,任何一项活动的兴趣培养对于幼儿来说比技能的训练更为重要。兴趣培养与技能的提高有着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兴趣的培养可促进技能的提高。技能的提高又反作用于兴趣的培养。例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小朋友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他就特别专注,学得很认真,很快技能便获得提高。待技能提高后,他会有成功感,从此会对该活动更加热爱,就是我所见到的“良性循环”。

二、在绘画活动中解放幼儿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先生更在《创造宣言》中表达了对创造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毕生追求:“创造之神!你回来了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

在欣喜已对我所执教的小三班的孩子们进行成功兴趣开发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正悄然浮出,困饶着我。

记得在一次绘画教学中,我事先在每个孩子的绘画纸上画了一个红颜色的圆。活动开始,我请孩子们翻开画纸,问:“画纸上有什么?”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是太阳。”我有一些诧异, “那么你觉得它还有可能是什么呢?”我接着问。身边的孩子沉默了,此时活动室也显得很安静。“它和生活中你所见过的什么东西很相似呢?”我继续提示孩子。大约过了半分钟,一个孩子怯怯的说:“它像皮球。”“对,他说得真棒,请你大声的告诉小朋友们好吗?”我鼓励道。在老师的鼓励之下,那个孩子又鼓足勇气说了一遍。

是呀,孩子们喜欢画画了,可有时还会受到固有思维定势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将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让幼儿尽情思维,快乐成长呢?之后,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1、             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游戏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尤其是对小班孩子而言它的吸引力是毋庸质疑的。于是,我想到了利用绘画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开启想象之门。

例:我神秘的向孩子们出示了一支包装精美的画笔,我对孩子们得意的说:“这是一支有魔力的画笔,它能变出许多有趣的东西。不信,你们看”于是,我利索的在画纸上画了一个圆,问:“这是什么?”“是圆”。孩子们回答。我用笔在中间横向平行的添画了两道曲线,问:“现在变成了什么?”“是西瓜,”孩子们高兴的说。接着,我又画了一个圆,并在里面竖着添画了两道弧线,问:“现在变成了什么?”“是皮球,”孩子们兴奋的说。而后,我还是画了一个圆,并分别在圆的里面画了一道弧线,在边上竖着画了一道弧线,问:“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是苹果,”孩子们更加兴奋了,声音更加响亮。“我的画笔是不是很神奇呀?不要羡慕我,你们也有神奇“小画笔”,快拿上你们的“画笔”也来试一试吧!”而后,孩子们在我的鼓励下,都开始开动脑筋去想,并用手指这支“画笔”去“变”,他们玩得可开心了。

2、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大胆创作。

在一段时间的绘画游戏之后,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日渐丰富,但一旦创作起来,就显得不够得心应手,好像总有一个无形的框架束缚住了孩子的双手。他们总是不能充分的画出他们想象中的东西。据我分析:这一方面是受技能所限,但更多的还是不够大胆。于是,我又作了一个尝试:让孩子们陆续到黑板上来随意作画。刚开始,孩子们很胆怯,认为这是教师的“专利”,自己是不可以放肆的。在我的大力鼓舞下,渐渐的孩子们胆子变大了,他们纷纷开心地上来创作,他们真正画出了自己一直想画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开始萌芽。

3、解放孩子的视野,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

小班下学期的孩子对简单的几何图形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我尝试了以几何图形为媒介,让孩子们进行想象,并在取得一定成效后,开始引导幼儿以实物为媒介,进行探索。例如:我让幼儿将自己的手放在纸上,用笔把轮廓线画下来,然后启发幼儿:“手的形状象什么?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什么?”孩子可感兴趣了,纷纷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积极的参与创作。结果有的小朋友把手想象成了小鸟,有的小朋友把手想象成了老鹰的翅膀,还有的小朋友把手想象成了荷叶﹍﹍

4、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们多问一个“为什么”?

    在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幼儿在遇到困惑时,多问一个为什么?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有了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才能学好本领,并更灵活的加以利用,乃至创造灵感的激发。

5、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的创造才能运用于生活。

俗话说:“创造来源于生活”。是的,生活是创造的源泉。那么,教师在新纲要精神的启发下,应充分利用孩子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创造的快乐。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带来了许多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气球以及一些手工材料。孩子们可高兴了,纷纷询问:“老师,你准备用气球做什么?”“那要问你们了?”我反问道。孩子们很纳闷,问:“为什么?”我宣布道:“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来用气球布置教室。”话音刚落,孩子们欢呼起来。我接着说:“不过,我想先请小朋友用我提供的材料来装饰气球,在装饰之前要想想:气球象什么?我们可以怎么装饰?”接下来,孩子们开动脑筋,积极发挥想象力,有的将气球变成了娃娃,有的将气球变成了小鸡宝宝,还有的把它变成了小房子……

看着孩子们大胆的创作,积极参与布置的身影,我笑了。我欣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我欣慰孩子的创造潜能已被开发、解放出来。但我不会满足于现状,我会继续我的实践研究,力争让我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享受创造,享受艺术。

总而言之,在绘画活动中“兴趣引航,而创造是帆”。相信有了它们,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中会航行等更远、更快乐,一直驶向梦想的彼岸。

(作者:沈娟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联勤部机关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