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回归审美之路

发布日期:2010年01月18日

近年来,幼儿美术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各种教育思潮层出不穷,美术培训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也产生许多令人忧虑的现象:成人对幼儿成才急功近利的期盼使美术教育走向过分强调幼儿美术技能、技巧的“摹仿式”教学,片面认为儿童美术教育就是绘画,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美术作品;或是认识到摹仿式教学的弊端,又采取矫枉过正的“放羊式”教学方法,放得过开,没有体现教学的培养、提升的本质作用。其实,幼儿美术是孩子心灵的欢歌,是对美的直觉感受,对美和情感的直觉表达。幼儿的美术教育应回归审美之路,发展审美直觉,使幼儿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全面发展。

一、幼儿美术教育要发展审美直觉

著名的美学家克罗齐在其《美学纲要》中提出了“艺术即直觉”的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直觉的统一。美术作为视觉的艺术,其审美直觉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审美直觉就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包含了审美感知、审美意象、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将审美感受与审美创作,即将审美直觉融入生活乃至整个人生过程的终身艺术教育观的重要性。幼儿的美术活动不是靠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的,而主要是依靠审美直觉来进行的。

(一)发展幼儿把握物象的外形、大小、方位等外部特征的审美直觉。

儿童观察物体时最先并不关注物体的数量,而是注意物体的外形、轮廓,会用线条画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形状来代表所观察的物体,从而表现出物象的基本特征。如幼儿观察一辆车,能知觉到车身是方形,车轮是圆形等车的最基本特征,会画一个近似的方形,并在方形下画上许多圆,代表滚动的车轮。随着幼儿审美直觉的提升,对线条的把握从简单到复杂,所画的形状逐步分化,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表达的形象出现了形状、大小、方位、方向等方面的变化,并渐渐趋向复杂和真实。根据幼儿的审美认知过程,教师要不断启发和引导他们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审美直觉,感知线、形的美,提高艺术表现力。

(二)发展幼儿以作品的色彩、材质、肌理、笔触等表现美,表达心理和情感的审美直觉。

颜色和亮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与人类的情绪有直接的关系,灿烂的阳光、红红的火苗、蔚蓝的天空会让人感觉温暖、愉快;阴暗、沉重的灰色让人感觉寒冷、压抑。年龄稍大的幼儿能够依据主题来使用颜色,用颜色的明亮或灰暗来表达轻快或难过的心情。另外,美术作品的材质或不同创作工具的使用,如材质的粗糙、光滑,肌理的细密、疏松以及画笔的不同笔触等形态也是表现美,表达心理和情感的方式。孩子们都是“色彩的专家”,会很夸张地使用颜色。因此审美直觉的培养不应停留在对物象的形状、空间的把握,还要引导、培养幼儿对美术作品色彩和材质的审美直觉,同时还能结合这两种审美直觉,展开想象,进行创造,表达情感,体验美术的无穷魅力。

(三)发展幼儿把握美的规律的审美直觉。

缤纷万象的自然界蕴含着平衡、秩序、对称、和谐等美的自然法则,即美的规律。在大千世界中体验和追求美的自然法则,是人类的审美本能。美的法则往往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得到自然地显现,如幼儿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直线、曲线、折线、波浪线等各种形态的线条,通过疏密、繁简变化来表现节奏和韵律,用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进行自由的组合装饰;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在色彩作品中,孩子们会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画成紫色;他们还会根据物体受光照影响而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亮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艺术表达不是在抽象、概念化的理性知识指导下完成的,而是凭借他们的直观感受、主观感情等审美直觉所做出的自然表达。教师应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加以充分肯定,并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使幼儿美术作品由无意识地显现发展为艺术地表现美得规律,使孩子们的审美直觉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二、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培养审美直觉的探索

在充分了解了幼儿的美术活动特点后,美术教育实践活动就应该顺应这些特点,尊重孩子的视觉表达,以审美直觉的培养、训练为中心,发展他们的观察、感受、记忆、想象和创造等各种审美直觉,让幼儿在审美愉悦中创造美的世界。

(一)培养审美直觉要注意表现形式和材料的多元化。

绘画教育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引导幼儿使用笔、纸张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出美好艺术形象的美术活动。以往的绘画活动常使用水彩笔或油画棒,偶尔运用颜料,这无疑限制了幼儿对多样化表现形式的感受和直觉。培养幼儿的审美直觉,就应该让他们感受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从不同的形式运用中获取审美知识与感受。如在“十二生肖系列主题”绘画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动物具有各自的习性或特性,让幼儿运用多种绘画形式来表现:用线描装饰画来表现老鼠生活在迷宫似地下的特性;用脱水画来表现龙和虎“若隐若现、见首不见尾”的神秘;用色彩发光的装饰方法表现牛蕴含“牛气冲天”的寓意;用砂纸画的形式表现公鸡的多姿多彩;用滴管画来表现羊身上团团羊毛的特性等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幼儿对形式表现的审美直觉,锻炼、提升了他们动手能力及相关的绘画技能。但在实践活动中要很注意把握好每次活动的知识技能点,不能贪多求全,一次性给予幼儿过多知识量和技能训练,这样反而会让幼儿没有了成就感,产生畏惧的心理。

同时对作品的创作材料也要注意多样化。例如在“十二生肖系列主题”绘画活动中,我特别注意对材料的运用。画骄傲的大公鸡,让幼儿使用的材料是砂纸和油画棒,砂纸本身颜色比较深,且表面的颗粒较粗。孩子们在砂纸上用白色的油画棒绘画,还用同色系的颜料进行装饰,整个画面的色彩显得非常饱满。孩子们在绘画后感叹说,以前画画,我们都觉得白色不好看,但今天我们发现,原来白色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呀!有的幼儿还在绘画过程中感受到了砂纸的特性,说:“今天的画很漂亮,我们涂上的颜色是一粒一粒的,非常的美丽。”画小绵羊,让幼儿使用白乳胶做颜料,因为白乳胶粘稠、成滴状的特性,所以画面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再用深色的纸张做背景,作品的颜色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些都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丰富和培养了形、色、质的审美直觉。又如在龙虎斗的绘画中,运用了油画棒和墨水,由于油水分离的特性,幼儿感受到了墨水涂抹后产生的自然肌理的效果。在绘画乖乖小兔的活动中,通过晃动沾有颜料的刷子,挥洒出细小的颗粒状颜料,多种颜色的颜料混合演变出更加丰富的色彩,并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直觉。

(二)培养审美直觉要注重审美的感受和体验。

美术活动是一种高度实践性的活动,要求主体的积极参与。幼儿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去选择审美对象,凭着自己的生命冲动,充分利用感知、联系、想象等多感觉的协调来帮助自己进行审美直觉活动,只有那些由儿童自己亲身体验或感受到的美,才能使其产生审美愉悦,并逐步内化形成审美的直觉。例如在彩色圆圈创想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色彩运用后,对色彩的敏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除了用彩色的圆圈创造出五彩大树,还会在树下画上黑色的小人,通过创作体验大小、颜色之间的对比,以及画面的丰富层次感。又如在“乖乖小兔”的绘画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己晃动牙刷来进行喷画,喷出了细小颗粒状的颜料,多种颜色材料的混合演变出更加丰富的色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深刻地感受了颜色的丰富变化和材质所显现的特殊肌理效果。在“迷宫里的小老鼠”美术活动中,让幼儿观察、熟悉老鼠的各种形态、动作和生活空间,要求他们设计、绘画出老鼠的居住环境,幼儿常常会迁移以往已有的线描装饰画的经验来进行设计装饰,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绘画的兴趣。在“滴管画——小绵羊”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观察羊毛的形态等特性,随后要求幼儿用滴管画出羊毛(即用针管将白色颜料和白乳胶混合后形成的颜料吸入针管中,而后沿着自己已绘好的羊毛图片轻轻地挤出颜料,并根据需要贴上棉花)。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都高兴地说:“原来针筒还这么好玩啊。”有趣的活动操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审美直觉的形成。

另外,活动材料选取的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觉得趣味的美术活动离他们不是非常的遥远,甚至在家中也可以方便地找到相关的材料和爸爸妈妈们一起创作。在“龙虎斗”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鲜艳的颜色来表现龙和虎,然后再用刷子把墨水覆盖涂上画面,孩子们形象称之为 “变魔术”,切身感受到了材料之间的不同特性所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

(三)培养审美直觉要注重在艺术的想象中进行审美创造。

培养幼儿的审美直觉不能仅停留在对美的形式的感受上,更要注重引导孩子运用线条、造型、色彩等各种形式和方法,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在不同事物或情境中发现“同一”,发现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活动。每个孩子每次参与美术活动,都是在创造、完成一件作品。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幼儿展现掌握的相关美术技能,还要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只有在创造中孩子们才会调动起整个身心来体验美术的无穷魅力。

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进行主体形象的创造,发展幼儿把握物象的外形及外部特征的审美直觉。活动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幼儿观察所要描绘的对象,让幼儿根据自我的理解来表现其具体的形态。例如在“迷宫里的小老鼠”美术活动中,教师通过图片,录像等的方式,先让让幼儿进行观察,而后讨论:“小老鼠在干什么?他们在做每个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怎样把它画出来?”观察和讨论给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提供了基础,于是孩子们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开始了生动的美术创作。二是进行背景图的创作,发展幼儿以作品的色彩和情感表现美及表达情感的审美直觉。在一副作品完成后,教师可根据画面的需要让幼儿自我创作各种的背景来表示画面的主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例如在“美丽的小花猪”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在完成主体猪的绘画后,发挥想象,自我创作了不同的背景画面:有的孩子画了雨中的小猪;有的画了花园里的漂亮猪;有的画小猪要睡了;有的画小猪在游泳,还给作品取名《快乐的小猪》。三是进行主题的创想,发展幼儿把握美的规律的审美直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启发点,而后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想。例如在“彩色圆圈”创想画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彩色圆圈的特性,先让幼儿想象:这么多的彩色圆圈要是碰着一起会变成什么?圆圈碰在一起外形上会有什么变化?孩子们在兴味盎然地讨论后进行了大胆的创想,有的孩子用圆圈创作出五彩的大树,树下还画了一个黑色小人,整体画面十分协调;有的孩子运用圆圈创作出汽车;有的孩子运用圆圈创作出烟囱、海洋等多样的形态。孩子们在审美创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调动各种审美直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此时,他们情感得到了满足,心灵获得了解放,心情非常地愉快,而且在活动中审美经验不断重组、更新,体会到了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直觉,心中充满着自豪感。

三、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体会

(一)要综合地培养发展幼儿的审美直觉。

培养、发展幼儿的审美直觉要注意从全局上和整体上把握审美对象,而不是支离破碎地感知审美对象。各种审美直觉的培养和训练是综合的、相关的,而不是割裂开来的。本文为了认识、论述和分析的方便,将整体的审美直觉分为三类论述,决不是说审美直觉可单独分立。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往往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审美直觉的综合运用、训练和培养。只有如此,幼儿在活动中才能感受到多种美的形象的刺激,产生和谐美妙的审美体验,把握美的丰富性、统一性。

(二)欣赏经典作品,提高艺术素养是提升审美直觉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让幼儿从小接触经典作品,与大师对话,接受经典艺术的熏陶,使他们的发展起点更高,眼界更加开阔,对美的知觉和感受更加敏锐。幼儿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三大内容之一,是传递文化积累和提高孩子审美情趣的一种重要方式。欣赏的过程就是幼儿艺术创造的一部分,孩子站在艺术巨人的肩膀上,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去感受艺术、观察艺术、体验艺术,并逐步学会用艺术的眼睛去感受、观察、创造生活。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只有让幼儿“博观”古今中外的艺术精品,丰富审美经验,提高艺术素养,才能使他们的审美直觉获得提升。欣赏经典作品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的引导,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艺术素养,能与大师对话,才能与幼儿对话,从而引导他们发现美、体验美,并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薄弱的环节,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

(作者:于惠闽  福州市晋安区浦下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