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环境创设

由会说话的“墙”谈教师专业化成长

发布日期:2010年01月05日

会说话的“墙”,是指幼儿园园舍、区角等一切环境的统称。它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记录”着教育过程中的点滴,暂时或永久地展示幼儿及成人的生活。

笔者通过长期幼儿园环境创设和管理实践深深地感受到: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项颇具专业水准的创造性劳动,有多重角色定位,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说话的“墙”之于教师的意义。

幼儿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包括职业热情、教育理念、专业理论、技能水平、自我反思力、艺术修养及执行力等方面的成熟度。环境创设中,往往是这些能力或技能的综合运用的过程。笔者在教育管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觉得环境创设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义一:是倾注教师专业情感的重要渠道。

班级环境尤如老师的贴心宝贝,是倾注专业情感的主空间。专业情感的浓厚与否,直接决定其创设环境的热情和主动性。一个爱孩子,爱工作的教师,必定期望自己的工作环境优化,给人积极愉快的体验,期望环境给与孩子和谐、积极的互动,获得健康发展。正是这种专业情感的驱使,激发教师创设环境的无限动力和灵感。

意义二:是折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平台。

环境是“第三位教师”,不仅影响存在于环境中个体的发展,而且折射了环境创设主体的价值取向,折射了教师对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科学正确与否。如,我们现行的是主题教育活动,主题墙,主题区域环境应运而生,在这些环境中,我们关注的是:创设主体是单方,还是多方?是侧重知识技能的补充习得,还是关注情感的积极体验?幼儿是接受学习,还是自主建构?是静态展示或表面的热闹夸张,还是多方互动,实在的发展促进?是集体教学的刻板延伸,还是融合个性的兴趣满足?等等的价值取向,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静静地折射出来。

意义三:是体现教师审美素养高低的窗口。

幼儿教师是美的使者,不仅是心灵和形象的美,更是在环境创设中,艺术的构思、大胆的想象、巧手的创造等散发出美的素养。

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空间进行规划和整体设计,这需要美的规划能力;其次,要考虑环境的丰富性和层次性,这需要对促进幼儿发展的深层元素进行挖掘和思考,是对美的感受能力和生成能力;最后,要将自己的规划、构想及元素,通过动手实施,将童话世界变成现实,这是美的表现能力。

意义四:是衡量教师创造性工作能力的尺度。

环境创设的全过程,都是创造性的劳动。创意构思的巧妙性和新颖性,整体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整体色调的和谐美观性,环境材料的巧妙运用、变废为宝,环境特色的个性化等等,都是教师充满个性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二、会说话的“墙”创设中教师的角色。

在环境创设中,往往由于教师职业热情减退、创设理念偏颇、创造技能不足、艺术修养及艺术执行力缺乏,出现创设目标欠明确、 整体规划欠合理、环境主体不突出、静态展示现象多及审美创造再提高等问题。笔者认为,在环境创设中需把握好以下几个角色:

角色一:教育者

-------找准教育者的视角,把握好“5原则”。

环境是为了好看、为了检查,是摆设?是门面?显然不是。而要回归并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孩子”,关注幼儿主体的发展、利于幼儿表现和主体发展,就是说,要关注,我们的环境能为幼儿做些什么,对幼儿发展有些什么积极的影响。关注教育功能在环境中的体现。

所以说,这是教师专业化首要把握的角色,找准教育者的视角。环境创设“为了什么”是需要思考和预设的。

     原则一:全面性原则 

幼儿身心发展要求是全面和整体的,所以,环境创设也必须具有全面性,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而应从整体上设计安排,使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整体效应。

   原则二:效用性原则:

   环境创设都必须服从于目标,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条件积极构建。

1利用进出活动室的走廊地面,用上了颜色,形状,排列不同的设计。集运动(跳,跑、跨),数学(图形、分类,多少,排序)、社会性(有序行走)审美想象力(这些图形像什么?)等多种功能,具有较好的效用性和全面性。

    原则三:适宜性原则: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幼儿,兴趣、能力、学习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环境创设应适应幼儿个体差异。

2小班幼儿喜欢玩平行游戏,(即幼儿各玩各的,彼此玩的游戏相同),提供的玩具就应该同品种的数量多一点;中大班象征性游戏水平较高,提供的玩具材料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差,可提供一些穿珠、拼插、剪贴等方面的材料,让幼儿进行练习,有的幼儿大肌肉动作发展差,就司提供脚踏车、攀登架等,让幼儿进行练习。

原则四:参与性原则

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体现在多方参与的环境动态更换和丰富中。幼儿园环境创由教师包办的时代已经过去,师幼、家长共同参与是环境课程进行的一部分。

原则五:文化折射原则

环境中反映和了解地方文化,也是必要的。创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班级环境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应呈现出当地的风土风情,从材料器具的使用以及环境装饰,都应该具有地方特色。

3我园部分班级结构区、抬轿子、舞龙游戏,竹马,狗尾草插花、橡子、棕叶在活动区及环境布置和利用,无不体现了我们当地的特色。

角色二:艺术家

--------捕捉的艺术家灵感和想象,巧创意,使之富有艺术气息。

成功的环境是总是构思巧妙又让人叹服的。“咦,这个我怎么没有想到?真巧!”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老师总是自诩为艺术家,沉浸在其中,甚至为一个创意手舞足蹈,老师们说,“灵感来了,挡也挡不住”,如同孩子一般快乐,我想,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有职业热情和自我成功体验,每到这时,我总是深深地被感动。

1、因地制宜,画龙点睛,秒笔生辉:

4:我园1号楼每个教室都有一架钢琴,钢琴大,把一侧墙挡住一部分,使该墙很不完整。教师灵机一动,将其装饰成一静态欣赏画或在钢琴上放一盘野花,墙,花,钢琴匹配,透着一种宁静高雅之气质,可谓是画龙点睛,妙笔生辉。5:下图是活动室与午睡室之间的一个空间,本无物遮挡,春天来了,老师灵感来了,挂些柳条,迎春花,玩具柜上摆一蓝竹编框的绿叶红花,春风轻拂,真是曼妙多姿,清新美丽,生机无限。另外在阳台、过道和窗户等过渡区或区域间隔区可以巧妙地进行点缀和装饰,会一下生动起来。

 

2、变废为宝,巧制益智玩具。

●益智系列:利用废旧纸盒,鞋盖等,自制数学棋、旗棋、游戏棋、迷宫、拼图等趣味游戏。●建构系列:各种易拉罐、奶粉罐、纸板、木头、竹筒、野果壳等进行建构、展示。

我们说,能工巧匠的巧手是巧妙利用和改造现有资源,将美丽童话构建成现实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过程。不仅坚持了节约性的原则且实用安全,何乐而不为呢?

角色四:孩子

--------永葆孩子般的心灵,始终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环境最终回归的服务主体是孩子,所以读懂孩子尤其重要。拥有孩子般的心灵,源于对孩子深切的爱和关怀,愿意试着观察、解读和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点、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始终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我们才可能创设出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良好环境。

解读孩子,首先,解读孩子心灵空间,引导释放;其二,满足其多方面的发展和需要。

1、关注幼儿“寻常时刻”。

寻常时刻就是幼儿在常态下的活动与生活。当中往往蕴含着幼儿真实的兴趣和关注点。教师要善于从中找寻幼儿的兴趣点,以此为基础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区和材料。

8:“袜偶”午睡时,发现好几个孩子将手伸进袜子中,进行摆弄,于是设计生成袜偶玩具,深受孩子喜爱。

“足球射门”--一段时日,男孩对足球射门谈论激烈,用弹珠自发游戏,师巧用纸盒、网兜和弹珠,做成了射门游戏的活动,孩子乐此不疲。

孩子喜欢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模仿,满足对现实生活的好奇和向往,我们顺应这种需要设置很多的社会性区域。

2、关注幼儿情感表达。

关注幼儿情感的合理表达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悄悄话屋”、“音乐区”“情绪区”等的设置顺应了孩子这种需要。

如,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为幼儿喜爱的情感宣泄和表达的方式,我们设置动感开放的音乐区域,让幼儿的情感得到尽兴的挥舞。

3、关注“不起眼角落”。

你往往会发现,有的孩子很喜欢一个或几个在一个角落,摆弄着一些玩具,或自言自语,或想象游戏,这些“不起眼角落”往往被我们忽视,而它却成了孩子“聚集”的地方,教师要善于观察,提供空间及简单适宜的材料,让幼儿自由设计和发挥。

9:以下是活动室一小楼梯,孩子常爱坐那玩,教师提供一些游戏棒,图书,小玩具等,幼儿能在其中玩很长的时间。

三、结束语。

会说话的“墙”, 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是教育思想理念的表达和教育行为的落实,诉说着教师的爱心和智慧,传递着孩子的快乐和需要,凝聚着家长们的互动和成长,它是无形的课程,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多方位的,引领着教师专业素养的综合锻炼和提升。

从管理者的角度,更要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激发教师创造环境的主导意识,激活艺术家的灵感和想象,运用能工巧匠们的双手,创造出适合孩子心灵的优质环境。这个过程教师会有专业化的感悟、体验和实践,教师专业化程度会呈现螺旋式地自然提高。

 

 

(作者:孙萍  浙江省淳安县机关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