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情感障碍的个案研究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30日

个案描述:

观察记录(一)

时间  周一早上
案例描述:
   
毛毛的爷爷送毛毛来幼儿园,还没到门口,就听到毛毛大吵大闹的声音。我跑出来一看,竟然看到毛毛在用力地捶打爷爷。上前劝阻后,毛毛还是情绪很激动,询问原因:原来是爷爷不让她骑儿童车来幼儿园,我对她说:“儿童车在家骑,不能骑到幼儿园来这样是很危险的”可毛毛还是不依不饶,继续发脾气。
分析与措施
   
毛毛的这种行为是她任性个性的一种表现。在我及其爷爷对她进行说理教育她仍无理取闹的情况下,这时我采用了冷却消退法,待她情绪平静后,再对她讲道理,让她认识到毫无道理的任性行为是无效的。
观察记录(二)

时间:区域活动时
案例描述:
   
毛毛与姚小北一起玩拼图看谁先拼完,当姚小北快拼完时,毛毛突然大喊:重拼,重拼,这次不算。”“为什么不算,我赢了。毛毛辩解道。我说不算,就不算。不然我不玩了。毛毛强词夺理,而姚小北也愣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
分析与措施
     
这种行为表明毛毛在性格上存在着虚荣自负,接受不了失败的一面。这时,我采用对比诱导法。我对小北说:小北真厉害,老师也想和你试一试。在老师和小北的对弈当中,我有意识的输给了小北,让毛毛明白比赛谁都会有输赢,谁都会遇到失败。
观察记录(三)

时间:教学活动时间
案例描述:
   
我要求孩子各自找朋友合作完成搭建一座房子,毛毛找到了三位朋友和他一起搭。一开始,大家合作的很好,相安无事。可是到了后来,毛毛不想搭房子了,就要求大家重搭,并且都得听她的指挥。其他三位幼儿不同意,毛毛就耍赖地嚷道:不听我的,我就不和你们玩儿了!
分析与措施

   
这种行为表明毛毛存在着惟我独尊的情绪障碍。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讨论:毛毛的这种行为,对不对?不对在哪里?通过讨论让毛毛自己认识到同伴间只有互相谦让、协商,才能玩得更好,自己也能得到快乐。

一、问题的提出

有的孩子非常聪明,接受能力与自理能力较强、乖巧、听话的幼儿。他们常常成为教师的小帮手,如:当小组长、做值日生等,受表扬成了家常事。然而,过多的表扬与奖励,也使得他们容易产生盲目自傲,虚荣自负,惟我独尊,敏感脆弱等情感障碍,这对他们良好个性的发展是及其不利的。因此分析这些孩子情感障碍形成的原因,寻求这些情感障碍的缓解对策,成了我本次探究的主要内容,希望能为教师的指导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就幼儿毛毛的情感障碍进行研究,对其情感障碍的缓解过程形成的原因、缓解对策进行了初探,以寻求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实施方案的制定:

(一)确定研究对象

通过一个学期的观察,幼儿毛毛有此方面的问题,就确定她为研究对象。

(二)制定研究方案

1、建立幼儿个人成长档案:向毛毛的家长了解有关情况并观察记录其在幼儿园中的表现。

2、分析幼儿现有情况

1)幼儿一般情况:

毛毛,女,四岁,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家庭成员中爸爸对她非常溺爱,百依百顺,对她的任何过错从不训斥批评,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平时在家都是爷爷带她。在幼儿园中,该幼儿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2)情感障碍的表现:

该幼儿自我优越感、自尊心强,十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优越感被打破时,常常无所适从,情绪低落,表现为非常任性。活动中争强好胜,喜欢听赞美的话,不容易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喜欢处领导地位,常常比较霸道,随心所欲。

3)形成的原因:

a、家庭教育的原因:该幼儿父母一味地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姑息迁就,使孩子认为天下无己不能之事。这种溺爱的教养态度,形成毛毛任性、霸道、不能接受挫折等诸多情感障碍。

b、幼儿园教育的原因:由于该幼儿各方面能力较强,因此经常受到来自于老师和同伴的赞赏和肯定。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在态度言行中也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该幼儿的欣赏,对于其所犯的小错误却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无形中使孩子形成优势心理。

c、自身原因:该幼儿缺乏与其他幼儿的交往及共同活动的能力,缺乏相互谦让、合作的习惯及体验,缺乏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又难于控制自己的欲望,经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随意行动。于是,当不如她的意时,常常就表现出无所适从,情绪低落或任性、发脾气。

3、确定目标行为:

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能在实际行动中改正。

愿意与同伴相互合作、协商。

能初步形成体谅他人,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选择教育材料。

教育是幼儿园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优势,应当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提高幼儿对问题的认识,于是我在杂志上、教材上,寻找相关内容的儿歌、故事、游戏等,帮助幼儿认识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2、争取家长配合。

实施前,教师通过家访和家长制订实施计划方案。

3、确定合作人选。

本班三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工作,以求教育的统一。

(二)缓解过程

第一阶段:能尝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很多人对表扬比批评好的教育深信不疑,怕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对孩子的缺点有放纵、疏于管教的倾向。对幼儿的鼓励固然是重要的,但并非表扬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在没有批评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自尊心强而自律性差,自私自利。针对这一点,面对像毛毛这样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是:对她的特长优势适当淡化,只告诉她只是某方面比较突出,同时也提醒她欠缺的方面。例如每周,我们都要举行闪亮之星评比,让孩子们通过对本周内发生在班上的事进行讨论,谈一谈每位小朋友进步或不足之处,评选出当周的闪亮之星。而毛毛,她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都较强,可到现在也没上过闪亮之星榜,她自己也挺不服气的。有一次,有的小朋友推荐她,但很快被其她小朋友指出许多不足,有的说:毛毛,有时候来幼儿园时,还要哭闹。有的说:毛毛,老师、小朋友批评你的时候,经常嘟嘴、跺脚,不服气。还有的说……毛毛听到这么多小朋友对她的批评后,情绪非常低落。这时,我们结合她当前的情况,耐心地分析存在她身上的各类优、缺点,使她深刻认识到自己虽然在许多方面都比较出色,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通过细心的引导使她了解这些缺点带给她的危害。逐渐地,毛毛有了少许的变化,她开始慢慢地能接受别人对她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第二阶段:愿意与同伴相互合作、协商。

孩子喜欢与同伴交往,但是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使得同伴不愿与她交往,这会为她个性的顺利发展带来阻碍。教师应引导她与他人合作,鼓励她在交往中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明白彼此各自所长。如:在同伴合作游戏时,当幼儿厌倦了,想停止游戏,教师可给以引导:想结束游戏前,应先征求他人的意见,问一声:我不想玩这个了,可以吗?我们可以玩别的游戏吗?让她懂得在合作游戏中只有尊重他人意见,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才能继续,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第三阶段:能初步形成体谅他人,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习惯。

类似像毛毛这样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情感障碍,即:一方面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比较关注自己的优势和优点,另一方面对同伴和环境的要求和期望也比较高,比较关注同伴的消极方面,当同伴的言行不符合其要求时,就会对同伴进行指责。这时,我们常常引导幼儿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想?利用换位思考,使该幼儿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所认识。如:有一次分组合作活动时,因为同组的另外一个小朋友动作比较慢。毛毛就朝她大喊大叫,并提出不让她参加,我决定抓住这件事来做文章。在班上的讨论中,孩子们各抒己见:我觉得毛毛不应该对别的小朋友大喊大叫,这是不礼貌的。”“你总是不让大家参加,如果哪天别人也不让你参加,你高兴吗?”“毛毛总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常常不和大家一起玩。”……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毛毛似乎意识到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顾自己是不对的,就主动向那位小朋友道歉。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继续把此项内容深入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让毛毛的这种换位思考意识不断强化,进而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慢慢地,班上的小朋友都爱和她玩了,并说她开始懂礼貌了,会体谅人了。

(三)缓解对策。

1、熏陶感染法。

a运用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是幼儿的重要精神食粮,它的特殊作用在于具有艺术感染力,即不仅能给人以思想影响,而且还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从而促进其社会情感的发展,陶冶其性情。我利用文学作品这一特殊作用和毛毛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文学作品,让其产生如作品中主人公一样的情感体验。例如《骄傲的大公鸡》使毛毛认识到,骄傲自满不但使自己不能进步,而且会没有朋友。

b角色扮演。

孩子好模仿,常常模仿扮演社会角色。利用幼儿这一特点,我们常常让毛毛在日常生活中,充当小小检查员的角色,让其,在完成这种角色任务的同时,也努力克制自己去工作,并在帮助其他幼儿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我们利用社会角色本身的特点约束毛毛,在出现各种情绪障碍后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同时也在角色交往中促进其交往能力和交往情感的发展。

2、对比诱导法。

当毛毛出现情绪障碍而表现出各种不良行为时,教师可以用好的行为榜样与其行为对比,使其好胜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从另外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从而主动终止不良行为。例如:在一次搭建活动中,毛毛与其他小朋友在障碍的设置上产生了分歧,而非常恼火,就把已搭好的房子推倒了,这时,我有意地说:圆圆他们这一组一起努力,很快就要完成了。他们合作得真好,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得第一!通过让他与其他组进行比较,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后果,从而主动终止自己的不良行为。

3、冷却消退法。

像毛毛这样的孩子,常常在他们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任性行为时,教师或父母把道理讲清后,如果他们还是无理取闹,就不必喋喋不休地重复,在他们情绪平静时再讲道理,让其明白这些任性的行为并不能使大家妥协,是毫无用处的。

4、家庭配合法。

教师把实施的内容和方法,经常通报给家长,和家长沟通,共同研究实施方案,使家长在实施中发挥作用,共同配合使实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针对毛毛缺乏与同伴合作、协商的能力这一点。教师及时与家长交流,提高家长对同伴间交往重要性的认识,使家长积极为她创设交往的气氛,布置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使她在交往的实践中吸取同伴间相互合作、协商的经验,不断产生合作的兴趣,提高协商的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现在毛毛在来园离园时,向爷爷妈妈使性子,发脾气的现象已经没有了。在幼儿园的活动中,能与同伴进行协商和合作。当别人指出她的缺点时,也能接受,并改正。现在,小朋友都喜欢和她交朋友,爸爸妈妈也说,毛毛比以前懂事了。

(一)结论:

1、要让有情绪障碍的孩子,形成对教师的信赖关系,这是指导该类幼儿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具有实效。

2、实施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的实施目标,目标的设定要从易到难,从幼儿容易做到的到不容易做到的,循序渐进。

3、形成孩子情绪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家庭的,也有来自于幼儿园的,所以,家长和幼儿园应密切配合,方法态度一致,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议:

 孩子的个体差异大,因此产生情感障碍的原因和种类也是不尽相同,我们在操作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用简单的教条式的方法去对待孩子的问题,而应让孩子通过参加各种主体活动、集体讨论、同伴合作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知对错,以强化意识,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幼儿会出现反复现象,例如任性、乱发脾气等。这时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对待,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和参与活动的速率。要让幼儿有适应的时间,但是对她的要求不能妥协和迁就,使其的行为在逐步的巩固中进行强化。

    (作者:勾秀亭  北京市国防大学第二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