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极度空间无限遨游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13日

从发展的观点看,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幼儿美术活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在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与技能技巧学习相结合。创造性和技能技巧的结合,意味着在充分唤醒幼儿潜在创造力的同时,渗透着教师理性的指导。假如我们从鼓励幼儿的模仿转变为鼓励幼儿创造,坚持创造过程第一,创造结果第二,让幼儿用美术技能表达思想,那么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美术技能与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可能是大胆、自信等个性品质的形成。

56岁的大班幼儿正处于生理与心理转变的关键期,他们的叛逆随之张扬,他们更需要用自己的独特形式发泄内心的空间,喜欢到处描绘是他们在日常活动的主打,用色彩、用线条、甚至用不成形的图案,勾勒着这个年龄段幼儿的个性。可又因为我们教师对美术教育精神过分“尊重”的缘由,使得我们在刻意的抑制着他们的灵感,阻碍着他们生动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了弥补过失,为了能让孩子的创意火花四溅,我竭尽所能的为他们开辟道路,任其畅游。

一、创设概念区域,主倡自我演绎

良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在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上,坚持“三崇尚”。

一崇尚“开放”。

开放,就是给幼儿提供的美术活动时间、空间和作画材料是开放的、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有充分的选择机会。根据幼儿的特点、兴趣、需要布置多个美工区,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如墙角、楼道,拒绝作画的固定模式,让幼儿放松自主的进行美术活动。作画材料没有刻意的限制,我们的宗旨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作品”,任由孩子自由搜集美术制作材料,如:牛奶瓶、包装盒、易拉罐、等等,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材料进行作画。

甚至作画的人员组合可以是一人,两人,小组,让他们自由结伴,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秉性、共同对美的理解,所以在这样的美术活动空间内他们可以表现真我,例如,小组合作画了一幅“我在太空”,可以在画纸的任意角度观察到小朋友在太空中的动态,惟妙惟肖,这是幼儿在独自作画中无法达到的境界。在这种自主性强烈的美术活动中,有利于调动创造的积极性,诱发潜在的创新能力,促使再发展。

二崇尚“安全”。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这里的“安全”指的就是创设一个能让孩子们自由、安全地进行美术活动的心理环境。因为只有当幼儿在排除骄躁、胆怯的心理时,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培养。

例如:兰兰总在拿到美术纸的一刹那,泪水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来,曾因为她不会画画遭到过我的严厉喝斥,由此如今握笔的小手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抖动着无法操作,所以她在美术上的创新几乎为零。改变她,首先理解和保护她的行为,积极引导,多一点容忍,少一点干预,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画法,给她一定的作画自由度,使得她接受着教师的教法和自己的想法的双重结合,日复一日,兰兰走过心理的障碍期,在美术创造力的表现上越走越远。“童年不同样”,鼓励幼儿探索多样美术活动形式和美术活动行为,不强制中断含有“捣乱性质”的创造,如在磁砖上肆意用颜料堆色,可以设想那是一幅有着怎样创意的画面,我们应为之正确引导而不是粗暴责令,由得使其感到轻松愉悦,乐于探索创新。

三崇尚“多变”。

美术其实就是“造型艺术”,所以不断的变化着美术活动的内容和环境,使得“造型”变化多端更易吸引幼儿的感官,更易跳动着孩子想通过美术活动表达自己“心理色彩”的欲望。经常为孩子们改变美术活动的材料,例如:打破在画纸上的“精雕细琢”临摹模式,添加各种废旧物品,幼儿可以在其原有造型上而改编装饰描绘,呈现新的作品——餐巾纸筒芯上作画成漂亮的万花筒。

充分结合时令,为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环境增设不同的墙面设计,如冬天,在墙面上粘贴棉絮,可以让幼儿尽情发挥美术主题“我想象中冬天”,使得孩子们的创造思维在不断的改变与提升。生活要求我们多变,因为这样才能紧跟潮流,我们将如此的理念贯穿在组织美术活动中,那么孩子们的美术理念也会截然时尚,用多变的形式与作品告诉着大家他们另类的创新。

 

二、引领教育理念,发挥主体效应

1、激发心志,热情洋溢

好奇心是幼儿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幼儿求知的驱动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对他们而言都充满着神奇与幻想,存在着强烈的诱惑力,促使幼儿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能无形的将这种思绪带入美术活动中,例如在命题美术活动《我想飞》中,因为大班的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大量的掌握了有关的昆虫、鸟禽、航空机器等等的飞翔原理,结合着自己的创想,描绘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有的画自己长出了一对翅膀遨游在天空,并且与孙悟空成为了朋友;有的成为超人机器,带着神奇的魔力走进太空;有的舞动在飞禽背上穿过云层,靠近“天上人家”。对于任何一个孩子的作品,我都给予了高度而科学的评价,避免了用“好”与“不好”的措辞界定,让他们的创造欲望一直处于高涨,因为他们需要我的肯定与鼓舞,那么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对求知的热情,无一不成为了美术创造的源泉。

2、互动载体,妙趣横生

1)教师角色属性: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我们的身份——美术作品“讲解示范”员,机械的、空洞的,偶然的感情色彩或许是因为今天的阳光明媚。我们的定位往往在于帮助幼儿理清“依葫芦画瓢”的临摹形式,何曾绞尽脑汁的开发幼儿的想象,尤其面对大班幼儿已具备的熟练模仿能力,我们更视为美术活动是一种享受——不需任何台词,幼儿便能将美术作品完成。

然而《纲要》说明“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可见教师的身份应是引导者,而不是决定者,当自己明确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精彩也由此会诞生。例如,美术活动《十二生肖》,在一阵温暖的背景音乐下,孩子们认真地倾听了有关这个美术活动的故事,我自认为恰到好处便提议请幼儿设计画出“十二生肖”。原本以为可以挖掘一些构思奇异,色彩鲜艳的“美术大师”,而现实狠狠打击了我——孩子们“笨笨”的用记号笔勾勒出简单的造型,无一出彩。课后,自我反思了一宿,总结得出是我的“决定者”身份遏制了幼儿的想法。

经过深思熟虑,活动的第二课时,我用歌曲《十二生肖》引题,让他们用夸张的身体动作模仿,再进行了粘贴生肖的顺序,突然有幼儿说道“如果给蛇穿上一条粉红色的裙子,那肯定有人会喜欢它了”,我瞬即拿起身边粉色的包装纸围在身上如同蛇般的蠕动,孩子们兴奋异常,紧接着各种创意纷纷呈献,在我的支持下,他们频临在自己独特幻想中创造着一幅幅千奇百怪的十二生肖图。成为孩子美术作品的参与者,创造的分享者,快乐的传递者应该是教师对自我的美好昵称。

2)幼儿角色属性:

美术活动,幼儿最多刻画的是被强制灌输美术技能的对象,他们要从教师条理性的讲解中知道作品的步骤,“按部就班”最能体现出幼儿的心境,磨练的如此“安分守己”,哪怕有一丝的“与众不同”,都那么的诚惶诚恐,唯恐教师说他“目无范例”。然《纲要》颁布以来,最大程度倡导幼儿“地位”的重新回归,我们学习了,可我们是否将权力下放呢?值得探讨。

大班幼儿的思维已经处于抽象思维的萌芽阶段,他们思维空间的丰富足以让你惊叹,就是因为我们的紧拽不放,让他们的创造火花一次次扼杀在初见端倪之时。例如,美工区域时间,孩子们在进行自由活动,有的在用皱纸印画,有的在用橡皮泥雕型,有的在用树叶粘画,局面非常和谐,我顿然被一种“成就感”包容。突然,榛榛的回头让我怵立,满脸的红色颜料,她辨道:“我是关公”,原本想暴风雨般的阻止,喝令立即结束活动,当孩子的目光与我对视发现那分明是创造后喜悦的闪烁,吞没训斥、吞没干扰,慢慢的只见孩子们已不再满足循规蹈矩的美术游戏,榛榛的举动使他们冲破“围墙”,有的在自己手上大胆画着长颈鹿;有的在自己的手上画上绿丝带,平躺在地上,在音乐的陪衬下双手举起舞动,如同海底的水藻在蔓延;有的更甚,对着镜子,粘贴卡图案,自称“块状人”。我们的理念就是“创造并快乐着”,勇敢的接受孩子的一切,告诉他们“你们是活动的主人”。

三、丰富情感经验,拓宽创造智能

1、添色生活,意念速配

曾有人说“构图与色彩的结合就是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所以幼儿现实生活内容的越丰富,则感情色彩的越深刻,从而美术活动的激情越高涨,美术作品的内涵越荡漾,美术表现的创造越新颖。

往往有些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与单调,在美术中所体现也是成正比——内容简单,色彩灰暗。教师应发挥导向功能,有目的的带领幼儿欣赏各种名画,探悉色彩的奥秘;尝试参加各种活动,走进各个区域,了解生活的多姿多彩,例如与孩子一起到菜场体验生活,让他们知道了卖菜与买菜的关系,因为有了感性的经验积累,在学习歌曲《买菜》后,他们自己DIY,制作了美术人象说明的乐谱,让更多的小朋友记住了歌词。

教育学家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告知我们“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并且他在《谈谈儿童绘画》演讲稿中也提出:“今天,我们教儿童画图,首先,要扩大儿童的眼界,丰富儿童的经验。因此,要指导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取材,带领儿童对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苍松翠柏、飞禽走兽、五谷六畜以及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各种事物进行精湛的观察,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情。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儿童许多真实而又有创意的作品。”例如,带领幼儿参观了鞋店,认识了各种款式各异的鞋子,展开活动“大鞋的联想”,提问幼儿如果将一只大鞋放在天空、海洋、森林、沙漠等不同的背景中,大鞋会怎样?孩子们能创想出自己的作品,有的把大鞋设想成一艘潜水艇,围绕着美丽的鱼儿嬉戏;有的想象成一幢高楼,住着亲朋好友;有的把鞋竖立起来想象成了航空母舰,带着他穿梭在另一空间。把生活引向幼儿,把幼儿引向生活,主动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受生活,体验自然,学习用真情去传递和创造美的乐趣,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

2、开启诱导,再现个性

教育学家陈鹤琴在《创造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从前的艺术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造”。可见,幼儿美术教育注重的是个性化的创作。

孩子的作品都是根据个人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的,大班6——7岁幼儿的美术创造更注重的是想象的层面,他们的作画水平受到个体的局限,但创造的色彩都如同精灵,随意跳跃。例如,活动《大树的对话》,不限活动方式,活动材料,任由孩子们自由发挥,有的孩子用线描画表现了大树的苦恼——害虫太多,浑身不舒服,通过画面暗示出他内心是一种需要呵护,需要温暖的倾诉;有的幼儿用纸剪了两棵大树,接通了电话机,自己配上台词诉说着心里的喜悦——树宝宝在幼儿园拔河比赛得了第一名,通过立体造型可见幼儿的个性是开朗乐观的,生活是灿烂的;有的用水粉颜料画了大树,什么也没有,也不做任何解释,简单的造型塑造出他不愿张扬的个性,沉稳,忧郁;结合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我看到的是他们在创造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表达,“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肯定他们的行为,启发他们“做自己,做好自己”。张扬个性的年代,我们应该让他们各个能在美术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截然不同,接受别人的同时,更需要对自己的首肯。

美术,作为幼儿表达自我的另一种语言,对大班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是不可估量,因此,我们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美术的创造功能,为孩子们拥有完满的人生奠定基础。

(作者:周立波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镇海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