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理论研究

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09日

一、问题提出

(一)自主性游戏概念的提出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日本学前教育家和田提出诱导游戏的思想,主张将幼儿自然活动为主体的游戏作为保育的中心。就是说,幼儿教育要采用诱导的方法,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在无意中受到诱导,促进其身体健康发展、涵养其品德、启迪其智能。

《纲要》明确地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纲要》还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1]

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的游戏[2],他只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的,本研究所提及的自主性游戏,主要是指非教师组织的集体游戏,不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目的的手段游戏或教学游戏。本文认为自主性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活动,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的积极主动地活动过程。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的运用是否合理,关系到幼儿自身积极主动性,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二)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被关注的,现在受到了广大幼教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

1、自主性游戏的意义

顾春燕,王晨蕾[3]研究发现自主性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对其活动模式的结构、与幼儿素质的全面培养进行了剖析。杨建菊、田慧琴[4]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并不断的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幼儿在不同游戏区与教师与小伙伴的交往中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幼儿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活动学习社会行为准则,使自己成为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幼儿通过扮演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在各种自主性游戏社会情境中学习社会交往,自然而然的进行着社会化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幼儿的社会化。同时,自主性游戏使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融合在一起,使他们的感情更加丰富,身心得到了和谐发展。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自主性游戏过程中,幼儿从发现问题,进行探讨,到尝试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很多经验,他们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在自主性游戏时,幼儿都喜欢谈论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事,这样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友谊,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

2、自主性游戏的指导

关于自主性游戏的指导,首先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自主性游戏能否被指导,许多幼教工作者的看法不同。“教师对于游戏中的幼儿的反应必须始终以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及对于出于某一特定游戏情境中个别幼儿的需要的理解为指导”[5]。但由于“游戏对秩序的要求是绝对的、最高的。对秩序的最微小的偏离都会‘破坏游戏’,都会剥夺它的特性并使之失去价值。”,也就是说,教育者只有进入了游戏,成为了一名游戏者,才有可能准确了解游戏的规则及游戏中幼儿的言行等;但另一方面,教育者只有首先了解游戏的秩序、规则及游戏中幼儿的言行等,才有可能进入这一“神秘领域”,成为一名游戏者。否则就有可能偏离游戏中的“秩序”,成为一个“违规破坏者”。这个悖论的存在,只是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没有否定游戏的可指导性。秦元东[6]提出,游戏可以被有限制的指导,游戏指导的基本原则是无为、适时、适度,这就说明,研究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如何使用合适的策略来引导帮助幼儿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如何指导自主性游戏。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比较突出的有邱学青的研究[7],他认为,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指导应该渗透并贯穿于游戏的始终,应该体现在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实施有效的观察,寻找合理的参与契机,引导幼儿讨论分享并提升幼儿经验等方面。教师要将教育意图有机的渗透到环境中,以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来达到有效指导的目的。可以充分发挥标志的暗示作用,利用多种质地材料的诱发作用和发挥不同场地的互补作用。在教师参与指导之前,观察是十分重要的,观察游戏的流程包括“伞状式”、“钟摆式”、“卷地毯式”和“自由式”流程。介入游戏时,可以采用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和语言指导法,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和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综观以上的研究现状,并没有涉及到教师指导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自主性游戏,教师的指导策略到底存在什么样的特点,只有清楚了这些,才能从根本上提出更有效合理的指导策略,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开展。为了深入研究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本研究在邱学青研究的此基础上,在自然条件下对幼儿园教师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进行观察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指导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研究选取了天津市一所中等幼儿园中共计8名教师,其中包括小、中班中、青年教师各2名(由于在预备性观察中发现大班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时间极少,所以在此未将大班教师列入研究对象),对其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指导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观察。

(二)研究方法

运用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采用游戏指导事件取样,由于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各方面的因素太过繁琐,本研究主要从教师指导游戏的语言策略进行分类,借鉴邱学青对教师指导的语言策略的分类[8],自拟观察记录表,对每位老师进行相等时间的观察,并记录期间她指导幼儿的方式及次数。

对于观察记录表中给出的指导策略的分类给出的操作定义:

询问式: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将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

鼓励式: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教师不是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角色式: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中去。

指令式: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

建议式:有时候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但是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

邀请式: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运用邀请式的方式来提高他们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其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和胜任游戏的成功感。

澄清式:幼儿的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引导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共收集了225个事件取样,分别从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指导策略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一)不同游戏主题下教师指导策略的差异性分析

1   不同游戏主题下教师指导策略的百分比

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游戏主题下,教师指导策略的差异性:娃娃家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是角色式的指导策略,达到了将近50%,其次是询问式;而积木区中最多则使用的是指令性,询问式、角色式、建议式也有一些;在益智区中,各种策略的使用次数比较平均,其中建议式稍多:插塑玩具区以询问式策略最多,其他策略兼而有之;而在美工区只涉及了四中策略,其中以指令性最为多见。在这五种游戏主题中,教师对于积木区的关注度最高,指导频次总数达到了75(表1),而在插塑玩具区,教师使用的指导策略最为全面,多样化。邀请式和澄清式在每个区都很少使用。

1   不同游戏主题下教师指导策略的频次

游戏主题

教师指导策略

总计

χ2

P

询问式

鼓励式

角色式

指令式

建议式

邀请式

澄清式

娃娃家

13

2

19

3

0

0

3

40

72.23

<0.01

积木区

13

5

15

23

16

0

3

75

益智区

5

0

3

7

10

4

0

29

玩具区

18

12

3

11

7

5

1

57

美工区

2

3

0

11

8

0

0

24

实验中的五种主题游戏在指导策略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1)。其中在积木区教师的指导策略频次最多,为75次 ,其次为玩具区57次,最少的是美工区24次。

(二)不同年龄班教师指导策略的差异性分析

          2   不同年龄班教师指导策略的百分比

从图2可以看出,小班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种类比较全面,各种指导策略的频次也较均匀,其中,游戏指导策略以询问式最为多见,达到了25%,其次是角色式和建议式,各达到了23% 。而中班却是很不均匀,指令式和建议式最多见,角色式只占了小部分,邀请式和澄清式更是几乎没有出现。总的来说,小班和中班教师对于澄清式和邀请式的指导策略运用的都比较少。

2  不同年龄班教师指导策略的频次

年龄班

教师指导策略

总计

χ2

P

询问式

鼓励式

角色式

指令式

建议式

邀请式

澄清式

小班

35

8

32

32

18

8

7

140

25.74

<0.01

中班

16

14

8

23

23

1

0

85

幼儿年龄班在教师的指导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表2)。其中小班教师指导策略占总事件取样的三分之二。

(三)不同年龄段教师指导策略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以年龄三十五岁为界,把教师分为青年和中年两种,分析他们的指导策略之间的差异。

3  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指导策略的百分比

从图3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多运用指令性的指导策略,占到青年教师指导策略的30%,其次是询问式,却不涉及邀请式,而中年教师除澄清式指导策略未曾涉及外,其他策略的运用次数很均匀。

3  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指导策略的频次

教师年龄

教师指导策略

总计

χ2

P

询问式

鼓励式

角色式

指令式

建议式

邀请式

澄清式

青年

28

7

20

32

12

0

7

106

27.26

<0.01

中年

23

15

20

23

29

9

0

119

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其游戏指导策略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3)。其中中年教师指导策略的频次比青年教师稍多。青年教师在鼓励式和建议式策略的运用上,比中年教师少将近一倍。

四、讨论

通过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教师指导策略的观察取样,以及结果的分析,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的指导策略加以讨论。

(一)自主游戏主题与教师的指导策略的关系

总的来说,由于各种主题下自主游戏的情景,材料的不同,教师的指导策略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这与邱学青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同。另外,游戏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例如,益智区要求幼儿发展智力,娃娃家重在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指导策略也会因此有明显不同,这方面以往研究没有提到。

从图1可以容易看出,娃娃家多采用的是角色式指导策略,娃娃家是家庭生活的缩影,属于角色游戏,教师运用角色式的策略,可以参与到幼儿游戏之中,而不会使幼儿感到突然袭击,教师以朋友、客人的身份参与他们的游戏时,使他们更容易联系到社会生活,与更多人怎么交往,以及如何发展情节。在积木区中,教师比较多的使用了指令性的指导策略,可能是由于积木区材料的原因,还有就是在积木区活动的幼儿中男生比例比较大,容易引起因争抢材料,用积木击打对方的不良行为。益智区中各种指导策略的运用频次较少,主要是由于益智区比较其他区更需要幼儿冷静地思考和判断,教师过多地介入反而会干扰到幼儿的游戏,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建议式指导策略较益智区中其他指导策略频次要多,是由于益智区的幼儿有时会因所选题目的难度过于大,而好久想不出答案,或有的幼儿玩法单一,教师介入后建议幼儿怎样解决问题或怎样玩出更多花样。而插塑玩具区中教师多采用询问式指导策略,其次为鼓励式和指令式,原因是由于有些幼儿在选择插塑玩具时,没有预定的目标,构想是随着拼插的过程建立的,教师有意识的询问幼儿,让幼儿快速整理思路,抽象出要拼插的事物,然后再鼓励幼儿,肯定幼儿的见解,使之进一步再创造。而这里的指令性策略多是进行秩序地维护,这与玩具的特性有关,比较零散,比较轻巧易乱等。美工区中指令性策略的运用也是由该区材料的特点决定的,不易整理且容易画花桌面及衣服。

(二)幼儿年龄与游戏指导策略的关系

从总体趋势来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对幼儿的游戏指导呈减少趋势。

小班幼儿正处在从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游戏转变的阶段[9],平行游戏居多,很少有合作性游戏出现,并且小班幼儿注意力差,有时会停滞在一个游戏情节上,自己不会想出下一步要做什么,因此教师询问式的策略较多,这样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促使情节的展开,思维的发展,而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注意力,能更专注的研究、发展游戏情节,教师的指导策略主要集中在指令式和建议式上,这与中班幼儿思维活跃,身体好动有密切关系,因此小班幼儿更需要教师适时地帮助他们推动游戏情节的进行。

(三)教师年龄与游戏指导策略的关系

青年教师对每个主题的游戏关注度都差不多,一般是轮流关注,在运用策略方面,着重是指令性指导策略,其次为建议式,通过实际观察发现,青年教师更多地是应付幼儿提出的问题,或求助,很少能及时发现问题,主动接近幼儿。而中年教师有一定的经验,每种策略都有所运用,其中以询问式为最多,而且比青年教师的指导频次多出将近一倍,说明中年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幼儿本身的能力,以询问的方式提醒幼儿自己思考怎样发展游戏。

五、结论

(一)不同的自主性游戏主题,教师指导策略存在显著性差异。

娃娃家常采用角色式语言策略,积木区常采用指令性策略,益智区常采用建议式策略,插塑玩具区常采用询问式策略,美工区常采用指令性策略。

(二)小班和中班教师在自主性游戏的指导策略中有显著性差异。

小班教师多采用询问式指导策略,而中班教师多采用指令性和建议性指导策略。

(三)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在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青年教师更注重幼儿实际困难的解决,而中年教师更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

六、教育建议

(一)针对不同的游戏主题指导游戏

幼儿在玩自主性游戏时,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规则不同,在游戏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等因素,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在不同的游戏主题中表现出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在娃娃家可能会因为角色问题或家里的材料不足而产生问题;在积木区可能会因为技能或创造性思维的拘束而产生问题等等。在同一类主题的游戏中,由于经验的多少等原因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例如:娃娃家游戏,不管是小班还是中班幼儿都非常喜欢,但是他们在游戏中表现的内容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所决定的。所以,对不同游戏的指导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根据每种游戏的特点及幼儿的需要指导游戏。

(二)针对同一主题不同的情节发展阶段指导游戏

幼儿游戏中同一主题的情节发展要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10]。幼儿在每一个阶段的游戏情节、表现和需要是不一样的,对每一个阶段的指导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教师如果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指导游戏,就有可能使幼儿的游戏始终同留在原有水平上。

情节的发展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发展是指在同一年龄阶段,游戏主题的产生、发展过程,有些主题在某一个年龄班就可能经历产生、发展、高潮、结束等阶段。纵向的发展是指一个游戏主题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存在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与幼儿的经验与年龄特征是分不开的。在游戏的产生阶段,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和他们的需要,适时提供环境和材料,并利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关注,以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要观察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增减玩具材料。随着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教师要尽可能估计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新的玩法、想法,为幼儿提供多种质地、多种类型及功能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成型的玩具、替代品以及辅助材料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在游戏进入高潮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各种体验、感受进行梳理,以帮助幼儿形成并分享正确的经验。

(三)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指导游戏

幼儿园各个年龄班的幼儿游戏水平是不相同的,小班的幼儿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且自己的游戏意识不强,有时会无所事事,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教师可以在幼儿一旁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以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进行暗示性指导。而中班幼儿则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有时需要和其他人分享,当幼儿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到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和教师都感到很快乐时,教师就应该主动退出游戏。

(四)加强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青年教师没有许多指导经验,但耐性比较好,现在正是认真观察幼儿,记录幼儿游戏特点,深化思考,提炼并积累经验的时候。青年教师应多向中年教师学习观察的策略,适时的介入指导。在对待幼儿面临的困难上,应尽可能的不是直接教给,运用一些建议式和鼓励式的指导策略,间接的给予幼儿帮助,这样能使幼儿的创造性更好的发挥,提高其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年教师相对来说经验较丰富,他们可以凭经验对幼儿的游戏加以分析,然后很快得出幼儿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从而采取的指导策略频次比较多,也正是因为这点,可能有的时候就会忽略了细节的重要,从而导致指导的盲目性。认清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幼儿每分每秒的变化,从而找出最适合幼儿此时的指导策略。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版.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2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7116

[3]顾春燕,王晨蕾.开展自助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幼教天地,200662):173-174

[4]杨建菊,田慧琴.自由游戏的作用[J].宁夏教育,20043):27

[5] Lawrence JJohnsonMJLaMootagne Peggy MElgas Anne MBaue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lending theoryblending practice19904):35

[6]秦元东.关于游戏指导的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12):24-26

[7]邱学青.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J].幼儿教育,20046):16-18

[8] 邱学青.自主性游戏中教师指导语言策略的探讨[J].早期教育,200312):20-22

[9]何梦焱.2-5岁幼儿游戏的年龄特点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55):23-24

[10]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52):4-5

(作者:刘佳  天津市南开区第二十八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