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着眼于本土教育资源着力于幼儿审美发展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07日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基础。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强调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而忽视了幼儿对艺术美整体的感受。《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和良好的陶瓷生产工艺,享有“中国瓷都”、“中国陶瓷之乡”等诸多美誉。陶瓷文化的传承教育是我园开展园本课程教育是一个主要素材,德化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而蜚声海内外,近几年德化瓷业发展迅猛,县城里大大小小的陶瓷制作加工厂有一千多家,经销瓷器的店铺数不胜数,幼儿的家长好多是从事陶瓷创作的名人名家,人们家里的瓷器更是随处可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本土陶瓷文化,对幼儿进行审美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和发展。

一、创设环境氛围熏陶,丰富审美经验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利用本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带领幼儿“走出去” ,让他们亲近社会、亲近生活,感知美、体验美,积累相关的感性经验。如:到陶瓷博物馆、陶瓷学院、陶瓷街、屈斗宫古窑址及陶瓷加工厂参观,了解陶瓷的历史和制作过程,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初步感受并喜爱瓷艺美。当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陶瓷博物馆时,他们仿佛置身一座五彩纷呈的古今陶瓷艺术画廊,那略显粗糙却弥足珍贵的古代陶瓷、古色古香的水轮车、流光溢彩的现代陶瓷,令小朋友们感叹不已,留连驻足。“我想抱一个回家”、“我喜欢这个”、“我要叫爸爸来买一个”、“这个我也会做”等无忌的童言让大家笑开了怀;当小朋友们来到了自已爸爸妈妈办的陶瓷加工厂时,更是心情激动,看着琳琅满目、瓷光玉色的各类精美瓷器,小朋友们议论纷纷:“这些花的颜色真美呀!”、“胖乎乎的小熊真可爱呀!”、“我喜欢圣诞老人的礼物”…….小朋友在欣赏五彩缤纷、形态万千的陶瓷时,表现出对瓷艺美的惊奇和赞叹,丰富了幼儿对艺术作品色彩美、造型美的经验。

同时,创设活动环境,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我们发动幼儿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瓷器,有神话人物、文人仕女、飞禽走兽、鱼虾水族、瓜果花卉等,展示在活动室的区角、陶瓷欣赏室,并在幼儿园的走廊、通道、楼梯、墙壁等地方,陈列瓷雕艺术品、展示名人名家的瓷雕图片,让幼儿随时随地、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陶瓷文化环境的熏陶,感受瓷艺美,丰富审美的经验。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知,激发审美情趣

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综合运用各个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整体的感知,将获得全面真实的认知表象,审美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才有了基础。在小朋友感知陶瓷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让他们多层次的体验,增强感知能力。德化瓷雕造型生动、取材广泛,小朋友看到他们平时在童话故事中、动画片中认识的人物造型时,兴致很高,如《哪咤闹海》勇者无惧、《八仙过海》神态怡然、《夸父逐日》虬劲刚健、《济公》夸张诙谐、《芭蕾舞女》身姿婀娜等。我们重点引导他们从总体到局部细致的观察、色彩明暗的对比,感知瓷雕人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面部神情的不同,从而感受既变化又统一的造型美。

在充分感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幼儿运用美的语言来描述,大胆想象讲述,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美。当小朋友在观察《结晶釉花瓶》时,我们引导小朋友说说:“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它表面布满了冰片状、雪花状的花”、“有的象碧海珊瑚”、“有的象绚丽的花团”、“有的像节日的礼花”等,从而感受到了图案变幻无穷、韵律感强的意境美;在观察瓷雕作品《牧童》时,小朋友会说:“太阳快下山了,小男孩在牛背上快乐的吹笛子”,然后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牧童悠然自得的神情和牛沉稳平静的神态,从而体会到了“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意,感受到了瓷艺家想表现的“天真无邪的牧童与纯朴无华的大自然浑然一体、和谐亲近”的意境美。接着,我们引导幼儿运用听觉来感受美的情趣,如:引导幼儿托住《珍品碗》底,往碗沿沾了点水,手在上面滑动几圈,一阵空灵悦耳的声音,随即从碗上扩散开来;一串串的形态各异的吊饰《风铃》在微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一阵阵清脆美妙的声音,让幼儿在听觉的体验中,感受了作品的动感美和曲线美……最后,幼儿在触摸用镂空捏制技术制作的《花篮》时,我们引导幼儿感知花蕾、花瓣线条粗细不一、图案对称、搭配有序,从而感受到艺术作品线条搭配、图形排序的美。多样化的感知途径和方法,使幼儿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审美情趣。

三、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发展审美能力

艺术创作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克服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幼儿艺术创作,致力于他们审美表现力的培养。《纲要》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我们充分利用陶瓷文化这一本土资源,广泛开展陶瓷文化的传承教育活动,如:主题教育活动、角色游戏、区角活动、陶瓷欣赏室、陶吧、陶艺室等,均有小朋友在创作活动时的影子。看!有的小朋友将泥浆注入各种模具中,待泥浆干了以后,取出作品,望着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跃然在展示台上,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阵“哇”的喊叫声;有的在白色的圆盘上、碟子上、罐子上,用毛笔画出了一幅幅稚嫩的画,还有用点、线、型装饰的简单图案,忙得不亦乐乎;有的用各种色泥捏制出一朵朵形态不一的花、一只只活泼生动的小动物,然后聚精会神地将这些作品摆在挂盘上,使它们变成一幅幅美丽的浮雕;有的戴上自己描绘的色彩斑斓的京剧面具,在“咿咿呀呀”自得其乐的表演;有的在陶吧手拉坯的制作中,看着手中的泥浆在转盘的转动下,由自已亲手拉制的、高高低低的、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的瓶瓶罐罐时,眼中充满着新奇和惊喜……尽管这些作品有的东倒西歪,有的不够精细,可他们都是幼儿自己创造出来的美。面对幼儿的创作,我们不时地给予鼓励、适时地给予指导,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他们,让他们体验自由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快乐。

总之,我们应充分利用本土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挖掘本土资源蕴含着的丰富的教育价值,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让幼儿在美的世界中,放飞自己心中的梦想。

(作者:徐丽琳  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