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3—6岁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发布日期:2009年12月03日

一、问题的提出:

孩童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影响终生。许多的卫生习惯也正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对于幼儿来讲,卫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其身心健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更为重要了,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较低,自控能力较弱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呢?我园开展了实验研究,努力探索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时间、对象

1时间:2007.9——2008.7

2对象:大班幼儿96名、中班幼儿:90名、小班幼儿:75

 

 

三、内容与实施的策略方法:

(一)为了全面的了解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基本情况,在全园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真实性,我们采取了不记名形式。我们此次的问卷分为了三个阶段,其中有以调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意识方面,目的是调查幼儿的家庭文化背景,家长对培养孩子生活卫生习惯的认识,我们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有的放矢的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向家长发放问卷请家长填写《幼儿在家生活卫生习惯调查表》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一些行为习惯幼儿。与此同时,我们也向各班的老师发放《幼儿在幼儿园生活卫生习惯调查表》了解孩子在班内的一些行为习惯,填写每个幼儿在卫生习惯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科学的制定课题目标提供事实依据。

 

我们共对全园9个教学班(36岁)的261名幼儿家长及所在班级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汇总、统计这些问卷,我们掌握了比较实际的、真实的情况。

 

表一:幼儿生活卫生习惯问卷调查表(前测汇总结果统计表)

调查项目

大班

中班

小班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不偏食,不剩饭菜

82

85

72

80

30

40

自己吃饭,注意保持餐具、桌面干净

85

88

69

76

21

28

餐后能主动漱口

83

86

75

83

16

21

每天能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76

79

65

72

23

30

不吃手

84

87

74

82

43

57

用完的东西自己收整齐

73

76

64

71

29

38

早晚刷牙

69

71

61

67

27

36

饭前便后洗手

71

74

63

70

35

46

每天能定时大便

75

78

68

75

38

50

定时起床和睡觉

68

70

57

63

32

42

自己穿脱衣服

70

73

49

54

18

24

独睡一床

58

60

43

47

14

18

睡觉时不蒙头

84

87

76

84

49

65

大小便会自理,便后将衣服整理好

60

62

47

52

25

33

时间:2004.9

 

通过表中的数据看,各年龄班幼儿存在的生活卫生习惯问题比较多,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包办代替的较多,许多习惯还未养成。中大班幼儿虽然已掌握洗手、漱口的正确方法,但是缺乏自觉性,没有老师的监督和提醒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幼儿对为什么餐前便后洗手、餐后漱口等等的作用没有真正理解,不是发自幼儿自身的需要,为了执行老师的指令才去做,处于被动状态。

 

 

(二)据此情况,我们实施中的操作框架如下:

 

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教师观念转变

幼儿活动内容

家长意识的提高

主题

活动

变教师说教为幼儿体验感受

变教师要求为幼儿

需求

生活

活动

家园

一致

教育

家长

榜样

作用

 

 

 

 

 

 

 

 

 


(三)

 

根据我园幼儿的发展情况,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力求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运用了以下策略方法:

1、变教师要求为幼儿需求

以往,教师对幼儿统一要求多,为了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老师“不厌其烦”的进行讲解,纠正幼儿的错误行为,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为了培养而培养,教师机械的培养,收效并不显著,在我们的研究中,首先转变教师的观念,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求,只有内化为需求,幼儿才会自觉自己的行为,形成习惯。

我们从幼儿生活的一点一滴进行,怎样使进餐成为幼儿的快乐时光,喝水成为幼儿的愿望呢?我们在幼儿进餐时播放轻柔的音乐,使幼儿的进餐环境更加温馨,同老师在介绍食谱时,把食物的营养、色、乡、味、型都饶有兴趣地介绍出来,激发了幼儿的食欲,促进了幼儿愉快的进餐。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喝水,各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喝水记录,如:大三班是在废旧的酸奶杯粘贴好各种各样的鱼,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鱼并写上自己的名字,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制作了“泡泡”,每当喝水后,孩子们会在自己的小鱼杯子里放入泡泡,这样老师、家长都能了解幼儿的饮水量了,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每天都会主动喝水了。

2、变教师说教为幼儿的体验感受

有的幼儿进餐习惯不好,在进餐时“狼吞虎咽”,不能做到细嚼烂咽,老师曾几次讲解这样吃饭不利于消化,有些幼儿依然这样进餐。老师为了能让幼儿有直观地感受,进行这样的活动,老师准备了若干装好同样多淡蓝色水的100毫升的塑料输液瓶,还有两盘白色的冰糖,其中一盘冰糖很碎,另一盘冰糖块很大,老师分别装进两个输液瓶中,请两名幼儿摇晃瓶子,不一会,碎冰糖就溶化了,而要另一个瓶子的幼儿左手换右手不停的摇晃,瓶中的大块冰糖只融化了一点点,有的小朋友看到同伴累了,就帮着他摇瓶子,孩子们开始向“接力赛”一样的摇晃瓶子,孩子们费了很大的劲,才使冰糖溶化。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一瓶的冰糖容易溶化呢?孩子们大声回答:因为那一瓶里的冰糖小。老师说:这个小瓶子就向小朋友的胃一样,碎的食物容易消化,而嚼不烂的食物我们的胃就要费大力气了,那你们在吃饭时应该怎样呢?孩子们不约而同的说:要嚼烂了才能咽下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孩子们体验到了吃饭是为什么要细嚼烂咽了,有了切身的体验,孩子们的进餐时主动自觉地嚼碎食物在下咽了。

3、多样化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提高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是《纲要》的实施原则,为了培养中班幼儿的叠放衣物,我们通过区域活动的“角色区” ,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帮助娃娃折叠衣物,帮助娃娃把凌乱的娃娃家收拾干净整齐。中班幼儿在《不做脏孩子》这一活动中,通过诗文、讨论、绘画的形式,了解了大家爱不喜欢脏孩子,在帮助“脏孩子”改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关经验,知道不讲个人卫生,对自己身体不利,也会影响他人。在游戏中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榜样激励的作用大

正如艾-伦凯强调: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并创设良好典型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幼儿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行为训练的方式。树立孩子们中的典型和榜样,幼儿看得见,摸得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大班开展了评比活动:把早上8点以前来园、上楼下楼靠右走、我不挑食等列出来,做得好的贴上相应的标记,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幼儿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与同伴交往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联系、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老师适时地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5、把师生互动作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所以在日常活动中,应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针对小班幼儿吃手、“吃”玩具的现象较多,为了防止“病从口入” ,我们就把洗手环节作为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切入点对幼儿实施教育。在培养小班幼儿洗手的习惯时,我们教给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一-二-三,小手甩甩干”最后去找自己的手巾擦干手。

6、让环境和活动材料发挥隐性的教育作用

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规则体现在环境中。如:在楼梯上贴上小脚印,提醒幼儿顺着一边上下楼梯;在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的需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区域,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因无事可干而吵闹,也可以避免教师的过多指挥和干预,让幼儿明白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使各项活动互不干扰,有序地进行。

在楼道的墙面上装饰可爱的卡通形象,如小猫咪举着小牌子上写着“轻声走路,轻声说话”,一只毛茸茸的小鸡身上写着“请勿奔跑”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在孩子们欣赏画面的同时,起到了提醒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墙壁会“说话”,使孩子们的行为更加规范了,洗手池上贴着皱着眉头地水龙头,旁边写着:“请关紧我”,提醒孩子们洗手后关紧水龙头,久而久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7、提高家长的意识,共同构建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代替”较多,同时有这样的观念:等你做不如我去做省事,因此,在吃饭时家长喂饭、喝水时家长给端着水杯,等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等途径积极向家长宣传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经常督促孩子。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我们通过与家长共同分析幼儿个案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家园一致教育,教育中的连续性、一致性是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家长在家中做好幼儿的榜样,同时,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生活习惯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四)效果对比

表二:幼儿生活卫生习惯问卷调查表(后测汇总结果统计表)

时间:2005.7

调查项目

大班

中班

小班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不偏食,不剩饭菜

91

94

83

92

60

80

自己吃饭,注意保持餐具、桌面干净

90

93

81

90

53

70

餐后能主动漱口

92

95

84

93

67

89

每天能喝白开水,少喝饮料

89

92

76

84

65

86

不吃手

92

95

85

94

69

92

用完的东西自己收整齐

91

94

79

87

51

68

早晚刷牙

96

100

82

91

56

74

饭前便后洗手

96

100

80

88

60

80

每天能定时大便

89

92

77

85

54

72

定时起床和睡觉

88

91

79

87

61

81

自己穿脱衣服

91

94

69

76

48

64

独睡一床

87

90

58

64

32

42

睡觉时不蒙头

96

100

89

98

70

93

大小便会自理,便后将衣服整理好

92

95

67

74

39

52

根据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一年的研究和实践,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效果比较显著,各年龄班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减少了不良的生活卫生问题,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体会

在对幼儿实施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幼儿在此过程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要切合实际,也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二)一致性原则,要保教结合,家园合作,协调统一,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一贯性原则,不能时送时紧,要持之以恒,保护和巩固幼儿已有的生活卫生习惯。

(四)实践性原则,不空泛说教,重生活体验,转化为幼儿自身需要。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生,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只有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作者:李金香  天津市南开区第十五幼儿园  编辑:ls)